绿证交易激增,国际互认等难题待解

碳碳实时 2024-06-29 09:59:45

导读

近期,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布公告,定于2024年6月30日正式启用国家绿证核发交易系统,我国绿证核发效率将进一步提升,绿证核发力求全面覆盖。

基于此背景,本文将深入探讨绿色证书政策和市场动态等内在因素,以揭示绿色证书的销售状况和价格波动现象。同时,文章还将分析当前电力市场与碳市场融合的挑战,以及绿色证书国际互认问题的可能解决方案。

01

从冷门到抢手,绿证经历了什么?

中国的绿证制度起始于201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能源局联合发布了《关于试行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核发及自愿认购交易制度的通知》(发改能源[2017]132号)通过市场机制促进绿色电力的消费,减少对政府补贴的依赖,并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

到了2020年,随着《关于促进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发布,中国开始全面实行配额制下的绿色电力证书交易,意味着风电和光伏产业将逐步退出传统的标杆上网电价+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政策体系,转而依赖于绿证交易来获得收入。

然而,尽管绿证制度已经实施多年,其市场接受度仍然有限。

到2023年,中国政府进一步完善了绿证制度,2023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做好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全覆盖工作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的通知》(发改能源〔2023〕1044号),进一步明确了绿证的权威性、唯一性和通用性,实现对可再生能源电量绿证核发全覆盖,对规范绿证核发、完善绿证交易、做好绿证应用、鼓励绿电消费、强化绿证监管等提出了具体要求。

今年上半年,绿证领域政策密集出台,如下所示:

随着政策的持续推动,市场参与者对绿色证书在未来可再生能源环境权益上的价值潜力越来越敏感,这促使他们积极投身于绿色证书市场。

据报道,自2022年9月16日至2024年6月24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绿证交易平台累计组织绿证交易6412万张,交易均价为14.36元每张。其中2022年交易绿证145万张,交易均价28.10元每张;2023年交易绿证2364万张,交易均价10.91元每张。

从行业看,售电公司代理购买3294万张,占比51.38%,交易均价11.27元每张;电力供应购买1044万张,占比16.29%;具体如下表。

数据来源:北京电力交易中心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近年来,中国绿证交易量增幅明显。但在价格方面,却是另一番景象。

而为何会出现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呢?在这里可以查阅1044号文,其中明确规定,绿证的有效期为两年,卖家的存量绿证中不乏大量即将过期的绿证握在手中,限定时间内没有成功交易的绿证将核销作废,因此这可能是拉低整体绿证的销售价格的一大因素。

市场化手段在推动用电清洁化和低碳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中国的绿色电力和绿色证书交易量实现了显著增长、市场活跃度空前提升。甚至超出了一些行业从业者的预期。然而,在这一繁荣背后,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价格机制,以及如何实现与碳市场的融合以及绿证国际市场互认,仍然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02

价格大幅波动,电碳市场的融合能成为其安全带吗?

《关于加强绿色电力证书与节能降碳政策衔接大力促进非化石能源消费的通知》中,对完善绿证与碳核算和碳市场管理衔接机制提出了具体要求,包括推动建立绿证纳入地方、行业企业、公共机构、重点产品碳排放核算的制度规则;推动研究核算不同应用场景中扣除绿证的修正电网排放因子;加快研究绿证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的功能边界和衔接机制,明确各类主体参与绿证和碳市场交易有效途径等。

电碳市场融合通过耦合交易机制优化了电力、碳排放和绿证的交易,这有助于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消纳率并减少碳排放量。例如,耦合交易机制能够显著降低火电企业的碳排放量,同时提高风电、光伏企业的中标电量,减轻系统弃风弃光现象。

图片来源:第一财经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教授对电-碳市场融合,提出了以下观点:

绿电交易、绿证交易和碳交易是三个不同的交易制度,并不代表三种制度之间毫无关联。首先,绿电交易和绿证交易的价格关联性就很高,绿证的交易价格会影响到绿电的交易价格,反之亦然;第二,在碳交易制度下,碳排放资源的稀缺性得以不断显现,碳价不断上升的走势也会影响到绿电和绿证的价格;第三,如果碳交易管控的碳排放包括电力间接排放,绿电的交易信息能够为核算企业碳排放和向企业发放配额提供重要数据和凭证。

目前北京、天津、上海三个区域碳市场已出台此政策,全国碳市场目前尚未制定相关政策。电碳市场协同机制(点击跳转阅读)中有详细阐述,本文不做过多赘述。

03

绿证在国际互认中出现路障

全球绿证市场自2020年突破百亿美元以来,正迅速增长,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千亿美元规模。这一强劲增长趋势反映了国际社会对绿色能源消费的日益重视,绿证所代表的环境属性价值得到了市场更广泛的认可,绿色能源正逐渐成为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中国是全球绿色能源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目前绿证仍未获得国际认可,RE100认为我国绿证不能够满足环境属性的“唯一性”,对此采取了“有条件认可”的态度,即要求中国用户必须买回所有其他被重复开发的环境权益证书,并提交可信的可再生能源使用说明。这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解释成本。

国际绿证互认机制没有得到落实,满足不了跨国企业的绿色能源需求,对跨国企业的绿色发展构成挑战。

目前我国尚未发布剩余碳排放因子,在核算环节中暂未扣减绿色电力采购量对应的电力间接排放。因此绿证在碳排放核算中环境价值中存在重复计算的问题。这需要我国进一步调整电网排放因子的计算方法,根据绿电绿证交易情况动态更新各级电网的平均排放因子。

针对当前中国绿证的国际认可度偏低、与国际绿证的互认机制尚未落实等情况。核销、划转机制方面仍值得我国学习,而国内绿证想发挥更重要作用,亟需加快国际化进程,做好与国际绿证的衔接互认。

根据各方专家信息,笔者将推进国内绿证与国际绿证互认的工作步骤总结如下:

首先建立绿证追踪和监督体系,提升中国绿证的可追溯性和可信度。建议各部门协同推进,梳理并优化可再生能源项目的环境属性开发机制。

其次在可再生能源减排贡献方面对绿证和碳市场机制进行权重分配和功能界定,推动指标互认,明确抵扣机制。随着我国探索绿证与碳市场的衔接融合,我国碳市场与国际接轨等内容,将为提升国内绿证在国际市场中的认可和应用提供基石。

最后,加快制定国际互认实施细则,促进试点在重点外贸易区域实施落地,进而推广到全国。通过收集自贸区或特定行业内实施试点项目的数据,进一步评估互认的可行性和效果,为全面实施互认提供实践依据。

0 阅读:7
碳碳实时

碳碳实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