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来说,大家都会瞧不起那些老是叛变的人。就像明末清初的吴三桂,他本来是明朝的将领,还接受过李自成的招安。结果,他一气之下就引清军入关了。再后来,他又反清,挑起了三藩之乱。不过,历史上有这么一个特别的人,他这一辈子也叛变了好多次,但是名声却还不算坏,还成了五代时期的名臣。这到底是咋回事?
有个人叫张全义,他一开始叫居言,家里祖祖辈辈都是种地的,出身特别低微。张全义年轻那会,在县里当个小吏,老是被县令欺负羞辱。后来听说黄巢起义了,他就跑去参加义军了。黄巢打下长安后,就任命张全义做吏部尚书、水运使。可是,这形势一下子就变糟了,黄巢的义军老是打败仗。张全义一看情况不对,就跑到河阳去投靠唐朝的节度使诸葛爽了。
张全义老是打胜仗,就因为这样,诸葛爽保荐了他,唐僖宗还给他赐名张全义。886年10月的时候,诸葛爽生病死了。这时候张全义就和李罕之结盟了。后来,李罕之占了河阳,张全义占了东都洛阳,还向河东的李克用求救。在李克用帮忙下,他俩才算站稳了。但这好日子没多久,他俩的矛盾越来越大。到了888年,张全义派兵把河阳给抢过来了,自己当上了节度使。
李罕之气坏了,马上就向李克用借了七千精兵,把河阳城给围起来了。那河阳城里的情况可差劲儿了,都到了“靠吃木屑来勉强过日子”的地步。没办法,张全义就派人去找朱温求救,还把自己的老婆孩子送去当人质。就在这年四月,朱温派了好几万的大军去救河阳,一下子就把李克用的军队给打退了。打这以后,朱温还是让张全义接着当河南尹。从这往后,张全义就死心塌地跟着朱温了,“朱温每次出去打仗,张全义负责供应粮草兵器,从来都不短缺”。
907年的时候,朱温当上皇帝了,建立了后梁。张全义,被封作魏王,还接着当河阳节度使和河南尹。朱温还赏了他一个新名字,叫张宗奭。朱温到了晚年,特别荒淫,没个正形儿。有一回他跑到张全义家的会节园去避暑,把人家家里的女眷差不多都给糟蹋了。张全义的儿子张继祚气得不行,就想把朱温给弄死,可张全义给拦住了,他说:“咱们家以前在河阳的时候,被李罕之围着打,那时候只能吃木屑勉强过日子,全靠他救了咱们,才有今天,这份恩情可不能忘。”
朱温死了以后,张全义被封作天下兵马副元帅。可他,还和后唐那边有联系。923年的时候,李存勖打下了汴梁,张全义一听到消息就从洛阳跑来投降了,还“俯伏感涕”。李存勖对他挺好的,“遣人掖扶而登,宴犒尽欢,命皇子继岌、皇弟存纪等皆兄事之”。之后,张全义又接到了后唐给他的任命,“为太尉中书令、河南尹,改封齐王,兼领河阳”。
926年的时候,洛阳发生兵变了。张全义心里又担忧又害怕,连饭都吃不下,最后就在自己家里去世了,死的时候已经七十五岁。这就有个问题,张全义这人反复无常的,咋还被当成名臣?其实,唐朝末年打完仗以后,以前特别繁华的洛阳就成了一片废墟,到处都是白骨,满眼都是荆棘,居民连一百户都不到。张全义在河南尹这个职位上干了差不多四十年,在他的治理下,洛阳又变得繁荣起来,“京城附近都没有闲田,老百姓有几十万户”,“每家都有积蓄,不管发大水还是闹旱灾都没有挨饿的百姓”。就因为这样,张全义才被后世赞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