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锦绣浙江寻古韵之旅:“江南坎儿井”和它的嵩溪村

钱江晚报 2024-08-19 11:26:58

潮新闻客户端葳蕤陈风

村落深处,静静的庭院里悬挂的布帘上,偌大的“不急”字样伴着一行慵懒且不显眼的隶书:“一壶清茶,慢煮岁月”。此般悠长的闲适与安宁,将人身上的燥气一点点的褪去。

这是一家由原先的打铁铺改建的民宿,不经意的遇见,迅即被一袭浓郁诗意与古朴气息相吸引。女主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去,房舍前厅里正举办着的“一目丰安”女工民俗传习活动,给人一种从未有的新鲜感,主办方旨在让渐渐消失的民俗被看见,让器物的声音被听见。

这里,古味古韵十足,看点满满。1560间浓缩时光的房舍老宅,700米山泉潺潺的暗溪拱涵,20座石灰窑遗址,还有悠长蜿蜒又四通八达的青石板巷子等等,共同组成了古老而鲜活的嵩溪古村。它位于金华浦江东北部的深山谷地中,村以溪得名。

整座古村由嵩溪怀抱而成。因此,嵩溪村最大的特色和看点,莫过于那条穿村而过的暗溪,人称“江南坎儿井”。去过新疆吐鲁番、哈密的人会知道,坎儿井是流淌千年的生命之泉,它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嵩溪村始建于南宋的“江南坎儿井”,采用的是古老的拱券建筑技术。据考证,700米的地下长河宽窄高低不同,跨度最宽处超过4米,最窄处2.3米,有的拱顶几乎成水平状,涵洞最高处4米,最低处1.6米;为了日常取水、洗涤、纳凉等用途,在村民居住相对集中处,前后设有5个洞口,方便出入;整条地下长河用大块青石铺底,筑起“人工河床”,形成坚固耐用的防洪排涝系统。尽管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但工程量非比寻常。这对于古时一个仅凭人抬牛拉且十分闭塞的深山村落,足见嵩溪先祖在设计建造中的学识、胆魄和远见。

在向导的指引下,我们一行抱着好奇心,沿着洞口埠头的石阶往下进入到洞底,宽敞并配有照明设施的涵洞里,透心的凉爽与地面高温闷热形成鲜明的反差。流淌中的溪水清澈见底,正在纳凉的村民热情友好,鼓励我们光脚穿行至下一个洞口,享受一份炎夏的惬意。

沿溪一路往上,两侧的房屋皆为罕见的百子石山墙,由拳头般大小的鹅卵石垒砌而成,使墙面呈现出以暗红、灰白为主的多种色彩,别具一格,又古朴文艺。

嵩溪自北宋起就生产销售石灰,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村民建房所用的石块,多数为石灰窑里的废渣。据巷子里的提示牌介绍:石灰岩在石灰窑内经高温煅烧,其中的矿物质废渣凝结如彩釉,既轻又硬,多孔且带有不同颜色,宛若艺术品。“百子石”化“百石”为“百子”,寓意吉祥。

群山环抱的嵩溪村,层峦叠嶂中储藏着丰富的石灰岩资源,因呈黑色,所以,当地人称之为“乌金”,曾经是这里世世代代人们财富的来源。“嵩溪十景”之一的“东壁石斧”,实际上是数百年来矿石开采而留下的遗迹。

当年,层层排列的窑灶,吐出那袅袅轻烟,如云似雾,随风消逝在苍山青翠之间,成为“嵩溪十景”中的又一景:“嵩麓灶烟”。到了上世纪90年代,已使用了上千年的石灰,被后来居上的水泥所取代,“嵩麓灶烟”也随之消失。2017年,嵩溪石灰窑群遗址被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今天,惟有“东壁石斧”和石灰窑群遗址,默默地见证着昔日的热闹与繁华。

经历千年风雨洗刷依旧完整保存下来的古村落,到处都是岁月镌刻的遗存和先民的智慧寓意。走在这里,仿佛时光倒流。

作为嵩溪村口村民出入必经的桥亭,有偌大的两扇大门,奇特的是东门为方门,西门为圆门,而且圆门比方门更显高大宽敞。多少年来,不成文的规矩,成为了村里的习惯传统:“出则走方门,入则走圆门。”

把方圆的哲学思想藏纳于同一建筑中,在打破中国传统建筑讲究对称理念的同时,寄予着极其丰富的寓意和期望。出门,既要走四方,也要为人方正,经商不做奸商,为官不做贪官;归来走圆门,期待骑着高头大马衣锦还乡和团团圆圆。圆门也预示着村民之间和谐相处。据传,自唐以来,各个朝代都有不同姓氏的人到嵩溪定居,从无“外姓氏”以及“排外”之言行。多姓氏同居一个自然村,这在农耕社会是极为罕见的。

浦江是远近闻名的书画之乡。在这里,村民们既能挽起裤腿在农田里耕耘,又能吟诗作画翰墨飘香。在他们眼里,自家门前的四时晴雪、炊烟月色,不仅皆可入画,还特有一种亲切感。行走村中,家家户户门上都张贴自书的诗句或吉语的红纸,褪色陈旧后再换新的贴上。房子的门匾、门楣,写着诸如“小楼夜雨”“待燕归来始下帘”等意境的诗句,颇具书法韵味。

嵩溪古村民风淳朴,邻里和睦,家族之间也从无纷争。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似乎天生就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淡定与从容。他们没有太多物质上的欲望和对于生活的渴求。就这样,千百年来一代接一代地共同守护着这片古老而深藏的土地。如今,这里依旧没有商业化的喧嚣,没有门票的纷扰,惟有原生态生活的质朴和祥和。

独坐闲庭静看花,细品岁月慢煮茶。“江南坎儿井”的溪水依旧缓缓流淌着,流向明天,也流向远方……

(图片均由作者拍摄)

2024年8月19日草于西溪云心阁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