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熊猫,更要懂熊猫,走近中国“熊猫人”

南方都市报 2024-08-19 16:54:31

圆圆的扁脸,大大的黑眼圈,圆滚滚逗人想抱的体形,大熊猫自带一种天真、孩子气的特质,令所有人都想怜爱它、拥抱它、保护它。作为中国国宝,大众对大熊猫的喜爱非同一般,“顶流”熊猫们的一举一动皆赢得大众的关注和挚爱。

熊猫热背后大熊猫真实的生活,那些从事着饲养、繁育和保护大熊猫事业的人的故事,却并没有被大众更多的知晓。

由湖南卫视、芒果TV联合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共同推出的国内首档大熊猫科普纪实类节目《熊猫一家人》,自6月起正式播出,六位实习生走进熊猫中心卧龙神树坪基地,深入了解大熊猫的生活习性、饲养员的日常工作,和观众一起走进大熊猫保育事业这个神秘的领域,了解许多不为人知的熊猫保育知识,节目的内容深度和情感温度赢得了观众的高度认可。

南都记者连线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对话《熊猫一家人》中的多位素人“主角”:他们是三位在神树坪基地工作的熊猫“奶爸奶妈”——骄阳和优悠的饲养员李德红、鑫鑫一家的饲养员刘怀庭,以及蕊蕊一家的饲养员李蓉,还有坚守大熊猫野化培训与放归工作的饲养师牟仕杰,以及一群对熊猫保护事业怀抱热情的实习饲养员马晓钰、王寓涵、杨与、龙斌、金奕霖和马余英。专题将带领大家走进大熊猫栖居的西部山林,了解熊猫和“熊猫人”背后的故事。

“养成系”饲养员

实习生解锁与熊猫的许多“第一次”

“梦寐以求”。马晓钰说起这段经历时,简单四个字已能概括心情。尽管六位实习生各自都有与动物相关的实践经历,但在参加节目之前,他们对于熊猫的了解多停留在书本,没有人真正地与它们接触过。

对他们来说,这次实习是一段奇妙的人生际遇。许多和熊猫相关的第一次,都在这趟旅程中展开。

饲养员的工作比想象中要辛苦和复杂,是几乎所有人都给出的回答。

“对体力和耐力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王寓涵说。饲养员的工作从早上八点开始,清理前一天的食物残留和粪便、打扫外圈和内舍和准备新鲜的食物就快耗去了整个上午,还常常要在高温和烈日下穿着厚重的连体服。饲养员做的也并不是简单地清扫和饲喂,马余英用清理粪便举例,不仅要对收集的粪便进行称重记录,还要注意粪便上有没有排黏、有没有蛔虫等异常现象,通过这些来判断熊猫的身体状况。

弥补这份疲惫的是能接触熊猫的激动与喜悦。“当我真正站在它们面前时,看到这么多大熊猫们,我觉得好神奇,心瞬间被融化。”龙斌只在动物园见过熊猫的背影,这次在节目里才一饱眼福。黑白团子们敦实、软乎,有时慵懒地挂在树杈上翘着小脚儿,有时趴在木架床酣睡,有时咬着竹笋吧唧嘴,一举一动都散发无尽萌态。

跟着饲养员进到内舍更是从没想过的事。马晓钰还记得初次见面那天,她和蕊蕊的距离近得能看清眼睛和睫毛的细节,她才发现原来它们的眼皮一周是光秃的皮肤,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浓密毛发。

在饲养员的允许下,照顾带崽熊猫的两组实习生还解锁了让不少观众羡慕的人生体验——抱熊猫幼崽。在节目里,金奕霖在放下金山崽后兴奋得手舞足蹈,形容“像抱起一颗40斤的QQ糖”,马晓钰则在还没摸到幼崽时就咧开了嘴角。“当时感觉人生高光时刻就要来了。”她很认真地描述着幼崽的手感,“它没有那么软,没有那么绒,就是它有一些被毛是比较长的比较硬的,里面是一层比较短的绒毛,就感觉像那种比较硬一点的摇粒绒的感觉。”

实习后期,熊猫蕊蕊开始信任马晓钰。

最初跟在老师身后学习爱心饲喂时,蕊蕊总是用打量的眼神盯着马晓钰,像是在说:“你来干嘛的?”这是熊猫妈妈天然的防备表现。后面她明显感觉到,打量的目光消失了,这意味着蕊蕊习惯了她的存在。实习后期,有一次马晓钰从正面抱起幼崽,幼崽把头靠在她的肩膀,嘴筒挨着她的身体。“当时就感觉它很信任你。”她笑着说。

在一个月的相处中,新手饲养员们逐渐感受到自己喂养的熊猫们放下戒备,建立信任的过程。王寓涵难忘第一次亲手喂食优悠和骄阳的满足和幸福,马余英也记得第一次成功把鑫鑫叫回内舍的成就感。“我觉得与鑫鑫的感情又近了一步,它对我的行为有了反应,就是那么一瞬间让我觉得人与动物之间有了特殊的情感羁绊。”

在旅程中,实习生还有幸去到了繁育园和康养区,见证大熊猫种群的新生和衰老。

7月,金奕霖和马余英陪伴待产的雌性大熊猫喜豆经历了破水后的煎熬22小时,迎接了双胞胎的诞生。“如果把现在不断壮大的大熊猫种群比作一棵茁壮生长的大树,那么繁育园就是树根,从泥土中汲取营养来让大熊猫种群不断地扩大。”目睹了新生命诞生后,金奕霖觉得繁育园很神圣,是圈养大熊猫种群延续的具象化。

老年熊猫们聚居的康养区更是让龙斌印象深刻,他能说出大多数老宝贝们的小习惯。譬如,海子会板板正正地坐着吃夜宵;英萍即便有白内障、视力不好,但喜欢溜达;高高喜欢倒立着睡觉,奶萌可爱;戴立因为截肢只有三条腿,它的睡姿很奇特,会坐着睡觉;林阳则是金鸡独立式睡觉,一只脚举着。“每一只老年大熊猫都像是一本写满故事的书。”龙斌说,“它们身上的岁月痕迹,或稀疏或斑驳的毛发,行动中偶尔露出的迟缓,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过往的时光。”

一个月的时间不算太长,但也能改变许多。杨与读过很多关于大熊猫的论文,但在这里,熊猫的一切已经不再是“一串串冰冷的数字和论文结论”,而是“更多了它们自身的可爱和我与它们之间的情感链接”。

“那一颗赤子之心仿佛又被我找到了。”他觉得找回了最开始喜欢野生动物,并且投身于野生动物研究事业的初心。

和国宝打交道

“神仙工作”有乐趣,也有坚守与不易

在很多人眼中,熊猫饲养员是一份“神仙工作”。毕竟,能与国宝亲密接触、朝夕做伴是件美事。

李蓉在2019年来到神树坪基地,饲养的第一只熊猫就是高高与白云的女儿珍珍。她花了快一个月的时间和它熟悉,终于等到了珍珍乖乖听她的话坐下等待喂食的时刻。“那一刻,我的心真的是有咚咚咚在跳,有澎湃的那种感觉。”回想起五年前的场景,李蓉依然难掩激动,“原来人跟动物之间是真的有这种信任存在的”。

蕊蕊崽是个“好吃嘴”。

贤贤崽爱探索世界。

这种信任至今仍存在于她和熊猫之间。现在的李蓉照顾着蕊蕊一家。蕊蕊崽是个独立内敛的小女孩,是个“好吃嘴”,对食物的兴趣更大,而贤贤崽就是一个爱探索世界的黏人小男孩,比较调皮,总是觉得姐姐手里的笋笋要更香一些。她有时觉得自己像幼儿园园长,把熊猫幼崽当成自己的孩子带,它们常赖在李蓉的怀里。“动物的腹部是比较脆弱的,它不是特别信任你的话,不会把自己最脆弱的一面展现给你。崽崽们四仰八叉地躺在你怀里,腹部也完全袒露在你面前,那时候你摸摸它的小肚子,你会觉得它是完全信任你的。”

幼崽给出了完全的信任,而熊猫妈妈的信任则是放心地将孩子交给她。“妈妈在里面吃它的,可能就是听到崽崽在外面有动静,它会看一下你,觉得‘原来是你带着我的崽,没问题,我吃我的、你玩你的’。”李蓉说,“我们是真正的一家人的那种感觉,你能够融入到它们的生活当中去。”

她和熊猫的互动让许多网友感叹是“双向奔赴”,是“有回应的爱”,李蓉也对此觉得幸福。“可能对它们的心理我不好揣摩,但是对饲养员来说的话,(这种回应)就让你觉得你对它们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这是李蓉描述下的温馨时刻,像这样的时光还有很多。但作为熊猫饲养员,在享受温情的同时,也需要承担许多不为人知的辛苦和不易。

2011年便加入熊猫中心的李德红坦诚地说,想成为熊猫饲养员需要做好有心理落差的准备。“因为刚开始很多人就觉得跟熊猫打交道的工作是很幸福、很开心的事情,但是每天除了跟熊猫打交道,你还需要做一些很繁琐的体力劳动,和一直重复的饲养工作”。日常工作的忙碌和劳累容易让人觉得枯燥,却又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致,更难的在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和坚持。

工作了近十个年头,刘怀庭觉得最累最伤神的时候是碰上幼崽生病。2018年,草草生下了首例野外引种存活的双胞胎和和、美美,但两只幼崽半个月龄左右时突然排了带血的粪便,刘怀庭和同事有三四天都守在育幼室里对幼崽进行特殊照顾和隔离,身体和心理上都是折磨。“从来没有那么累过,也从来没有那么紧张过。”他说。

另一方面,工作中并不是毫无危险的。圈养的熊猫也存在一定的攻击性,在带实习生时,刘怀庭就并没有让他们像对待金山崽那样近距离接触有野性的鑫鑫崽,一岁的熊猫牙齿已经比较尖利。“鑫鑫崽一旦抱住腿,它用力咬下去是那种非常痛的感觉。”

再山清水秀的工作环境,碰上自然灾害时也让人发愁。2020年夏天,卧龙遭遇暴雨泥石流,没电也没信号,刘怀庭刚好在育幼室值夜班,半夜接到防汛办的同事通知,让他做好准备。刘怀庭是在平原长大的东北人,没经历过泥石流,下意识的反应是怎么保护幼崽。“我就想说泥石流来了要做什么准备,我抱着崽崽跑吗?我放在包里,放在衣服兜里面,还是揣在怀里?”第二天,他才得知基地通往外界的路断了,大家只得翻山越岭来照顾熊猫。

神树坪基地远离都市的灯红酒绿,在这里工作也更需要人耐得住寂寞。许多饲养员的家都不在本市,大多时候住在宿舍,经常是凑足了几天假才回家一趟。和家人聚少离多,李蓉也常常因为不能陪伴孩子而感到内疚,只能在手机里听孩子说“妈妈我想你了”,甚至吃醋地说“你是熊猫的妈妈,不是我的妈妈”。好在随着大家越来越关注大熊猫,长大了的儿子也更加理解和支持李蓉的工作,有时跟同学说起妈妈是熊猫饲养员,他还有点儿小骄傲。

支撑饲养员坚持下来的,有他们对熊猫的爱,也有长年累月积攒且不断更新的经验。

刘怀庭和熊猫界的“网红兄妹”渝可、渝爱颇有渊源。双胞胎出生时,他曾应合作动物园邀请提供人工育幼的技术帮助。出生的第二天,渝爱就被妈妈二顺不小心压了一下,当时已经奄奄一息。这还是刘怀庭第一次经历这么危急的情况,他和同事们抢救了一个多小时。“说实话当时还是挺紧张的,我们靠多年累积下来的经验把它救活了,我觉得还是挺自豪的。”

也有过无法挽留的遗憾。在刘怀庭照顾过的众多熊猫中,有几只已经离开了世界,白雪是他印象最深的一只。当时27岁的白雪有尾椎骨钙化粘连的毛病,下半身已经瘫痪了,只能靠上肢爬动。除了日常照护外,刘怀庭每天都要帮大小便失禁的白雪擦屁股,为了防止它的肛门周围被尿液浸泡腐烂,还要每天用温水给它热敷。

“有一天我上班的时候,突然发现白雪圈子里面空了,然后我就有点蒙了,我说这熊猫哪去了?早上一来熊猫不见了。”值夜班的同事告诉他,白雪晚上突然发病,没抢救过来。刘怀庭既震惊,又难过,但没有掉眼泪。“因为我经历过挺多死亡的事了。”他曾经在都江堰基地工作过,老年熊猫所住的康养区就在那里。“我觉得这就像一个轮回,有熊猫离世就有熊猫出生,其实这个种群也在不断地壮大,生的肯定比死的多,这就是一个欣欣向荣的发展现象。”

李德红在节目中说出了让大家感慨的那句:“为什么要让它们(熊猫)记得呢?”而他一直是那个“记得”的人。被问起觉得最好认的大熊猫是谁,他脱口而出:“骄阳、优悠是最好认的。一个脸圆一个脸尖,是最好认的。”不仅如此,他对两兄妹的性格和喜好也熟稔于心。骄阳对窝窝头的兴趣浓烈,所以给大片的让它抓在手里吃,外号叫“糖妹”的优悠,对窝窝头不感兴趣,他就把窝窝头切成小块,抹上蜂蜜一口一口喂给它。

刚来熊猫中心时,李德红饲养过一只叫做姚蔓的雌性熊猫。这些年来他看着姚蔓做妈妈,又做外婆,每次姚蔓临产,他总会多留意一些,它的孩子冰冰和青青,外孙冰仔、冰宝也都在育幼室时期被他照顾过。“当时我上班的时候它才两岁多,没过几年它就已经有自己的孩子了,再过几年它的孩子也有自己的孩子了。”不善言辞的李德红说,“一种说不出来的感受,每次姚蔓产崽的时候感觉都不太一样。”

他聊起在育幼室感受到刚出生不久的幼崽变化之大,连续上几天班可能看不出来,但要是上一天休息一天,就不一样了。“那再看,就会发现今天好像眼圈又黑了一点了,肩带又黑了一点了,四肢上面黑色的也越来越多了。”有时候如果休一两天的假,休假前幼崽刚出生,还是粉嘟嘟的,等休假回来时,幼崽就已经有了熊猫的样子。

这往往是最让李德红牵挂的时期。2020年,淑琴诞下一对双胞胎,老二星秋出生时只有57.1克,他担心幼崽吃不好长不好,在育幼室连续值了一周的班。“基本上隔几个小时喂一次,最后还长得挺好的。”他欣慰地说。

工作十三年,看熊猫吃东西仍然是李德红工作中看不厌的一大乐趣。“只要它能好好吃东西,我觉得是一天最开心的事情。”

熊猫野培与放归

另一种广阔的“熊生”

节目中,可爱的贤贤崽招人喜爱,但很多人也是看节目才知道,蕊蕊其实是贤贤崽的“干妈”,它的亲妈贤贤,正带着它的双胞胎哥哥(贤贤大崽)在核桃坪基地进行野化培训。

二期天台山野化培训圈在大熊猫国家公园,是一块很原始的森林,要把分别装载贤贤和哥哥的笼子从基地运送到野化培训圈,这条山路有将近三公里。一行人走了快两个小时,马晓钰回想起来觉得不容易。“那个路很难走,还有小溪和落石,有的时候是很滑的。大家还要抬着200多斤的熊猫,再加上它的笼子可能就有将近300斤重了。”

但再多的辛苦都比不上能够亲身感受野培过程的喜悦,哪怕只是短短一段。“能经历野培这件事情真的是天上掉馅饼,就是中大奖。”马晓钰没有想到自己居然能见到贤贤崽的哥哥,“说实话,(如果)它真的野化培训成功了,野外放归了,可能真的没法亲眼见到这只熊猫了。”

在正片里,活泼调皮的贤贤崽和野性机敏的哥哥的画面被拼接在一起,触动了许多观众,也让照顾贤贤崽的李蓉心生感慨。贤贤崽在圈养环境下无忧无虑地成长,哥哥在山林竹海的怀抱中探索广袤天地享受自由,两种截然不同的“熊生”,未必就不是幸福的不同表现。“可能它们现在所生活的这样一种环境,对于它们来说都是幸福的,只是肩负的使命不同而已。”李蓉说。

哥哥的使命,是承担着种群复壮的责任。野化培训饲养师牟仕杰介绍:“大熊猫野化放归的目的是增加小种群野生大熊猫的数量,改善其遗传多样性,消除大熊猫小种群灭绝的风险。让更多的圈养大熊猫幼崽通过科学的野化培训后放归野外,让它们在野外繁衍后代,大自然才是它们美好的家园,最终大熊猫的家还是在大自然。”牟仕杰于2010年加入大熊猫野化培训与放归团队,因为长年跋山涉水,他的膝盖半月板磨损严重做了手术,在基地养了三年熊猫,今年年初刚恢复一些又申请回到了野培岗位。

“熊猫妈妈带着幼崽在培训圈里自由采食竹子,找水源、找庇护所、躲避天敌等野外生存技能,只有熊猫妈妈才能教会幼崽,我们人类是不可能教会幼崽野性的。”牟仕杰解释,这也是熊猫中心选择圈养大熊猫母兽带崽的野化培训方式的原因。截至目前,中心已经成功放归了淘淘、张想、雪雪、华娇、华妍、张梦、八喜、映雪、琴心、小核桃10只大熊猫。

比圈养饲养员的要求还高一些,野培饲养员更要和大熊猫母兽建立一种亲切感、信任感,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给妈妈佩戴GPS项圈、取崽、还崽和避开幼崽给妈妈投喂食物等工作。

给熊猫妈妈喂食是一件讲究的活。牟仕杰通常在幼崽信号离妈妈50米左右远时才会呼唤或者用竹叶吹出声音。“(妈妈)每天都要投喂两次食物,(它)和饲养师也有默契,它是知道我们在呼唤它,所以会从竹林中走出来。”熊猫妈妈出现后,饲养员还会把它引诱到离幼崽更远一些的、竹子资源特别好的地方投喂食物。“总之不能让幼崽看见我们在给它妈妈投喂食物,更不能让幼崽接触到任何人工食物。大熊猫的主食还是竹子,给熊猫妈妈投喂食物是保证乳汁充盈,因为幼崽还没有大量吃竹,主要靠吃奶。”

野培饲养员往往需要对大山足够了解。牟仕杰说,野外环境相当复杂,常年气候多变,昼夜温差大,雨季经常会发生暴雨、冰雹、大雾等极端天气。但“熊猫人”永远在路上,每天从起床开始就戴上无线电接收机,监测熊猫的信号是否正常,然后带上熊猫妈妈的食物、无线电接收机、对讲机、卫星电话出发,围着培训圈监测信号,每天走一圈下来4小时,有时快天黑了才回到营地。“野外监测大熊猫是我们的常规工作,风雨无阻,每天坚持两趟。”涉水、爬山是家常便饭,小伤小滑难免。大山条件有限,小的外伤,牟仕杰和同事们基本上都是自己消毒包扎处理。

除了日常投喂、巡护,观察熊猫母幼的巢穴和采食竹子的情况,采集新鲜粪便样品冻存并送下山检测之外,野培饲养员还有一项特别的工作内容,每个月会给熊猫妈妈佩戴一次录音笔,录音时长72小时,晚上是他们的录音整理时间。“从录音里分析母幼互动情况、采食情况、吃奶情况等等行为,边听边记录。”当年让牟仕杰又喜又气的琴心,在进入天台山野培圈之后,从培训圈围栏下面打洞钻出来,跑了五次,一次比一次跑得远。牟仕杰一度担心它出事,就是靠着从妈妈淑琴脖子上的录音,听见它晚上还跑回培训圈找到妈妈吃过奶,才勉强确认它的安危。“气的是爬山涉水找着它把它弄回培训圈,第二天又从另外围栏下面打洞跑了。喜的是,这就是我们想要的结果,野化培训的结果,野性十足,学会了野外生存的本领,有能力独自在野外生存。”

草草的孩子淘淘是第一只母兽带仔野化放归成功的大熊猫,牟仕杰清楚地记得,淘淘从出生到放归历时两年两个月又七天。“看见它走出放归笼,跑进竹林那一瞬间,我的心情复杂,五味杂陈的,心里突然很难过。”

对着淘淘离去的背影,牟仕杰曾留下一段祝福:“淘淘,你今天走进大自然,不知道我们今生还有没有缘再见面,奶爸、奶妈们希望你在大自然平平安安的健健康康的长大,把妈妈交给你的所有本领都用到,建立属于你自个儿的领地,成年后,找到你的配偶,繁衍你的后代,儿孙满堂哈,我们期待你的好消息!祝一切顺利!再见!”

了解与传承

爱熊猫,也要懂熊猫

最近几年,熊猫热席卷而来,花叶姐妹、“么么儿萌兰”、“海归”福宝和小奇迹、“萌妹”飞云和“整活”灵岩等不少“网红”大熊猫都成为了网友们的心头好。熊猫和饲养员们受到了更多关注,但这种关注犹如一把双刃剑。

李蓉坦言,随着蕊蕊一家人气增长,有时外界过多关注会让她感到无形的压力,生怕工作有疏忽的地方。刘怀庭更发现,这些年饭圈文化也侵入到大熊猫和野生动物保护这个领域里来,靠直播大熊猫赚钱的人越来越多,还会有人制造一些谣言来抹黑工作人员,让吃瓜群众跟风盲信,让猫粉们在网上掐架。“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好现象,但是我们也没办法,我们杜绝不了这个东西。”

当然,更多关注也意味着更多的人愿意学习熊猫知识。李德红在巡外场时感觉到,今年的游客似乎对熊猫的了解更多,更深刻了。“以前很多游客去看一眼,拍个照打个卡就换地方了。”李德红说,现在的游客对于熊猫的常识掌握得更多,尤其是家长带着小孩来的,都会给他们讲解一些熊猫知识。“我觉得是通过最近这几年的各种科普和其他各种节目,包括网络上的一些科普宣传,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他说。

在《熊猫一家人》中,熊猫饲养员的日常工作得到了更加全方位的展示。李蓉举例,有了摄像机的记录,观众会更了解饲养员平时在内舍是怎样给熊猫妈妈做爱心饲喂的,也能了解像“动物丰容”这样看起来专业的词汇。节目里传递的动物观,也让大众认知更加深刻:尽管大熊猫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让人想宠爱它的魅力,但我们不该将熊猫“萌宠化”,要让它们保留自然的天性,不对熊猫的天性和自然行为做过多的干预。李蓉希望,这档节目能吸引大家对大熊猫种群的关注和重视,激发大家对大自然和野生动物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作为全国首档大熊猫饲养员科普纪实节目,这档综艺将实习生作为切口,也让节目平衡了科普性和趣味性,实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在熊猫中心,老带新是新手饲养员进阶的普遍方式。在实习生马余英的身上,刘怀庭依稀见到了从前那个话不太多,跟着师父默默做事的自己;在李德红的严格要求下,有些粗心毛躁的男生组合王寓涵和龙斌也在短时间里进步不少,变得更加细心和谨慎;李蓉手下的两个实习生马晓钰和杨与,就是文静蕊蕊崽和活泼贤贤崽的复刻。

“这个节目它可能更是一种体验者的视角。”在马晓钰看来,节目的全新视角与以往看纪录片的旁观者模式不同。实习生们经历的变化与成长让观众更容易产生代入感,也会对大熊猫保育事业有更深的体会。大众少见的内舍日常、熊猫新生与衰老、野培放归的意义……熊猫和“熊猫人”的故事,在节目中以一种更具有人情味的方式生动展开。

而憨态可掬的国宝,勤恳工作的带教老师和不断学习进步的实习生,让许多观众给出好评。杨与觉得,《熊猫一家人》这档节目最特别的地方就在于真实。“我们对于大熊猫的热爱是真实的、所有的饲养员老师对于大熊猫的关注、热爱和照顾也是最真实的,观众对于这个节目和老师、大熊猫以及我们的喜爱也是最真实的。”

“大熊猫这个物种从濒危等级降到易危等级,背后有无数人付出了他们的毕生心血。”在一个月的实习中,金奕霖真切地感受到了“熊猫人”的传承。马晓钰也对饲养员这个角色的理解更加深刻。她用野培饲养员崔志国告诉她的三个词总结:责任、热爱、信仰。

把工作做到标准水平,熊猫正常生长,不出意外,可能是出于对职业的责任;慢慢投入,真正热爱熊猫,热爱这份事业的人,可能能做到八十分或者更好;但已经投入百分百的努力,一直在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付出的人,已经把这份职业、把大熊猫变成了自己的信仰。

李蓉会教导她的儿子正确的动物保护观念,牟仕杰的儿子牟长雨,也已经在父亲的影响下成为一名熊猫饲养员。不管是对孩子言传身教,还是将经验传授给新人,一代代“熊猫人”都在通过自己的方式完成精神的延续。

采写:南都记者余晓宇蔡丽怡实习生宋卓欣

图片:受访者提供

0 阅读:5

南方都市报

简介:换一种方式,南都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