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极拳的世界里,有一位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被誉为“五绝老人”的郑曼青。他不仅以其卓越的太极拳技艺闻名,更以其诗、书、画、医的全面才华,成就了一个不凡的传奇。
郑曼青,原名岳,字曼青,号莲父,别署玉井山人,晚年又号夕长楼主。他生于清光绪年间,自幼聪颖过人,过目成诵。
早年体弱多病,却因祸得福,随母学习中医,奠定了日后深厚的医学基础。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与疾病抗争、与艺术为伴、与武术结缘的传奇。
小时候的郑曼青可真不是个让人省心的孩子。九岁那年,他因为贪玩,不小心被一块破墙的砖头砸到了脑袋,伤得可不轻,昏迷了整整一天一夜。幸好有周鸣岐大夫的妙手回春,他在床上躺了半年,这才慢慢好起来。
十岁的时候,郑曼青开始跟他父亲的朋友汪如渊学画画。起初,他只是站在旁边帮忙研磨颜料,看看画,顺便养养身体。三年后,他的身体好了起来,就用他外祖母剩下的药包纸头来画画,画的花鸟虫鱼都栩栩如生。
到了十四岁,汪师母让他画藤花,没想到他画得那么好,连老师都惊喜不已,还帮他定了润格,也就是卖画的价钱。从此,郑曼青就靠卖画来养家,不仅解决了生活问题,还有余钱买些名家的画来学习,他的画技也一天比一天好。
他还跟着姨母和女画家张红薇学习双钩技法。有一次,他和表兄弟玩耍,蒙上眼睛悬着手肘画了一根竹子,用的正是双钩技法,枝节交错,却没有一点差错。
在书法上,他专攻王羲之、李北海等名家书法,笔力遒劲,自成一格。他的诗才横溢,与当时的文人墨客交流甚广,诗名远播。
郑曼青与太极拳的结缘,始于他在北京的一段经历。当时,他因身体羸弱,被同事刘庸臣推荐学习太极拳。然而,初次接触并未让他领略到太极拳的精髓。直到后来,他在重庆与赵仲博共同研习太极拳,身体逐渐康复,对太极拳的理解也日益加深。
郑曼青的太极拳技艺日益精进,他不仅在国内外推广太极拳,更将其与医学、哲学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他的《郑子太极拳十三篇》便是他对太极拳深刻理解的结晶。
郑曼青学医的路,真是应了那句老话“久病成良医”。他小时候身体就不太好,老是生病。他妈妈对中草药挺在行的,总是自己给他抓药调理。就这么着,郑曼青耳濡目染,对医道也略知一二。长大后,当了老师,可能是吸了太多粉笔灰,竟然患上了肺病。再之后,又一场大病来袭,他决定得认真学学医了。
1930年,郑曼青的画艺得到了认可,被选为中国画展的代表,和张大千这些大师们一起去日本,给中国在日的画展挑作品。可谁想到,他回国后身体就不行了,又是牙出血又是便秘的。吃了医生开的药,结果又是拉个不停。郑曼青整个人瘦了一大圈,医生又给他补,结果呢,在床上躺了十八天,昏昏沉沉的,起都起不来。
病好了之后,郑曼青就下定决心,不能把自己的命交给那些不懂行的医生。他开始刻苦钻研医书,像《脉要》、《脉解》这些经典,他都用心研究。那时候,他正好在中国文艺学院当头儿,学院里的学生要是生病了,他就亲自给看。不到一年,他的医术就在学生中间传开了,大家都叫他“郑一帖”,意思是他开的药方一帖就灵。
在郑曼青的晚年,他不仅在台湾和美国传授太极拳,还将自己的医学心得整理成书,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医学和武术遗产。他的一生,是对太极拳精神的最好诠释,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