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三):北魏文成帝昙曜五窟,印度犍陀罗真容巨壮

牛爷大走四方 2024-08-15 14:53:06

(续接上文:五华洞)

云冈石窟五华洞的西侧,紧邻西谷的是北魏文成帝时的高僧昙曜,于公元 460 年至 465 年主持开凿的昙曜五窟和,与十四窟和十五窟同为云冈石窟的第一期工程。这组洞窟规模宏大,气魄雄伟。洞窟呈椭圆形平面设计,窟内宽敞,主要造像占去大部分面积。其中第 16 窟是一个以伎乐驰名的洞窟,中间巨佛立于莲柱上;第 20 窟为露天大佛,结跏趺坐,是云冈石窟的象征。

第十四窟开凿于公元494年至525年,属于云冈石窟的晚期洞窟。

窟分前后室,历经渗水侵蚀,雕像风化剥蚀严重。南壁及部分窟顶旧已坍塌,仅东千佛柱残存。窟口两立柱为1994年依旧悏复。

西壁下层方形龛内,左维摩,右文殊,正中一立菩萨右手托钵、左手执莲,表现的是《维摩诘经》中的故事内容。尽管此窟损毁严重,但在进门的右壁上仍保留有精美的石刻造像,人物姿态、音容笑貌都刻画得惟妙惟肖。

与第十四窟同期建造的第十五窟,又叫万佛洞,是一个单窟方形室,以表现千佛题材为主,旧称“千佛洞”。窟内现存造像逾万,故又称“万佛洞”。

这些象征释迦分身的十方化佛,排列有序,构图严谨。西壁盝形帷幕龛基博山炉两侧,雕刻鱼鸟水藻,呈现出沙鸥翔集,鱼跃于渊的自然景致。

下方龛额伎乐飞天,天衣灵动,缥缈若仙,飞翔的态势与上方波动的水草,韵律谐和。窟内的三尊佛像,姿态柔美,大耳垂肩,笑容可掬。

昙曜五窟是云冈石窟的开篇杰作,开凿于北魏文成帝时,由沙门统昙曜主持开凿,是云冈石窟的第一期工程。这组窟群包括第 16 窟至第 20 窟,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其洞窟呈椭圆形平面,内部宽敞,主像占据大部分空间,如来佛像高大雄伟,雕刻精美,展现出高超的技艺和雄浑的气魄。昙曜五窟不仅是佛教艺术的瑰宝,更是北魏时期社会、文化和宗教的生动写照,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昙曜五窟的形制是平面椭圆,穹窿顶,坐北向南,门上开明窗。设有石室,全部以造像为主题,每窟雕造佛像一尊。其中第20窟的露天大佛,高13米,呈现出早期佛像威严冷峻的艺术风格。

昙曜五窟(16-20窟)是云岗开凿最早,气魄最宏大的窟群,五窟六窟毗连成一组双窟,规模宏伟,雕饰瑰丽,技法熟练,为云冈艺术之精华。

云冈石窟第十六窟是昙曜五窟中最早开凿的洞窟之一,位于云冈石窟早期洞窟“昙曜五窟”的最东端。

洞窟平面呈椭圆形,穹隆顶,窟内主像为立于莲花座上的大立像,像高13.5米。佛像面部天庭阔平、鼻梁挺直、面相俊逸,身着厚重的毡披,胸前佩结带,大裙齐胸,右手上举胸前,左手下垂,拇指与中指相捏,呈说法手印,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从造像上可看出一种游牧民族风格,且有一派英武气概。

波纹状发髻,清秀俊逸。佛像身穿褒衣博带式袈裟,胸前结带下垂,属北魏太和年间推行汉化时的服制。窟内整体布局严谨,雕刻精美。

第十七窟,又称弥勒三尊佛洞,公元460-470年

主像是菩萨装的交脚弥勒,高15.6米,头戴宝冠。胸配蛇饰及短璎珞,臂着钏,斜披络腋,束腰收腹,下穿羊肠长裙,狮子座,具有浓郁的异域情调。西壁立佛面庞浑圆,造型古朴壮美。东壁坐佛双肩齐挺,服饰线条流畅,刀法娴熟。

窟内四壁以千佛雕刻为主,雕像清简劲直,纯真朴质,反映了云冈早期造像的艺术特点。西壁佛像背光外缘供养天,单腿半跪,双手捧莲,神情恬静,造型优美。明窗东壁太和十三年(487)造像龛,是云冈石窟分期断代的重要标尺。

第十八窟,又称立三佛洞,开鑿于公元460-470年,第十八、十九、二十窟形成为一组。第十九窟是中心窟,开鑿时间最早。

第十八窟设计严谨,布局完整,北壁主像释迦牟尼佛像高15.5米,高肉髻,面颊丰圆,鼻梁高挺,浑厚质朴,身披千佛袈裟,右手下垂,左手执衣角于胸前,形体伟岸,刻画细腻,两侧分别配置脋侍佛、脋侍菩萨及十大弟子像。

东、西二壁的立佛分别高8.9米、9.1米,身着通肩式袈裟,右手上举,左手下垂,略有残损。

三佛间壁面原有胁侍菩萨和弟子浮雕,因风化,现仅保留部分头像。

左脋佛头顶华盖,面庞浑圆,体魄伟岸。菩萨头戴花冠,左脋菩萨头戴花冠,秀丽典雅。

上端五弟子雕刻,俱为西域人特征,或提瓶静立,或拈花微笑,或闭目倾听,或若有所悟,或喜从心生,鬼斧神工,令人叹绝。

窟门西侧有“大茹茹可敦”造像题记,对了解当时的历史有所帮助。

第十九窟,又称宝生佛洞,与第十八窟开凿于同一时期,与第十八和二十窟成为一组。其中第十九窟是中心窟,也是昙曜五窟中最大的一窟,开鑿时间最早。

正壁释迦牟尼佛像结跏趺坐,高16.8米,是云冈石窟中第二大佛。身着袒右袈裟,面相丰满,深目高鼻,眉眼细长,大耳垂肩,下颌崩毁,右手于胸前做施无畏印,左手提衣角。衣纹贴体,浅刻作阶梯形,袈裟遍饰折带纹,是云冈早期雕像的代表作之一。

南壁罗睺罗因缘是云冈最早的佛教故事图像。

窟外东西各开一耳洞,内一倚坐佛像。这种分窟安置三世佛的布局设计,既有变化,又显庄严,是北朝石窟形制的新创举。西耳洞佛像,耳廓宽大垂肩,体魄挺拔劲健。前壁原有拱门与明窗,约与第二十窟前壁同时坍塌。

白佛爷洞(第二十窟)窟前立壁与窟顶早年崩塌,辽时建有木构窟檐,后毁于兵火,形成露天造像。主佛高13.7米。高肉髻,广额丰颐,长目高鼻。有八字髭,手结禅定印,质地厚重的袒右袈裟,衣纹凸起,具有犍陀罗造像遗风。

大佛挺拔健硕的身躯,气势雄浑的神情,突出表现了鲜卑游牧民族的强大,是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与象征,也是中国早期佛教雕刻艺术的空前杰作。大佛两侧各一立佛与脋侍菩萨,面像惜毁。

云冈石窟,这座古老而神秘的艺术殿堂,以其“真容巨壮”之姿震撼着世人。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的那句“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生动描绘了它的宏伟。云冈石窟的“真容巨壮”,既是北魏佛教艺术登峰造极的见证,也是当时社会繁荣昌盛、文化灿烂辉煌的生动写照,堪称中国古代艺术的璀璨明珠,更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稀世珍宝。

(未完待续·西部诸窟)

感谢您的关注与观看!

2024-04-12

0 阅读:4

牛爷大走四方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