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经典的力量,马列思想与优秀诗词会碰撞出什么火花?

钱江晚报 2024-08-29 10:36:29

潮新闻客户端记者方涛/文董旭明/摄

让经典赓续文脉,以文化浸润人心。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导当代中国实践的理论体系的核心理念;诗词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时代活力。

马列经典著作与中国传统优秀诗词,都是人类文化思想的智慧结晶。在朝气蓬勃的新时代,我们应该如何重温经典?

8月27日下午,浙报集团联合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共同举办“马列经典与优秀诗词品读活动”,作为“红色学府•巾帼讲坛”暨“紫藤花讲坛”首场活动,南开大学教授、博导张静和省委党校副教授亢安毅带领大家开启了重读经典的探索。

诗词是中华文明的芯片

我心有冰雪,不受暑气侵。

八月初秋的杭州,暑气未消。作为“书香迎新”TALKSHOW的老朋友,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的助手,南开大学教授张静以《笙歌丛里抽身出,云水光中洗眼来》为主题,用诗词给与会听众带来一阵清凉宁静。

诗歌是什么?对当下的我们,诗歌又意味着什么?

在张静看来,中国的古典诗词数千年来深刻参与了我们文化核心价值的生成与民族精神的塑造,是中华文明的芯片。它高度浓缩,可以继续传导激活我们当代文明生活的形态。

现场,张静讲了个生活小故事:某天晚上,自己给儿子讲了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儿子听完后,沉默了一分钟,然后猛地抬起头说:“妈妈,长大了,我想找到一个大棚子,让天下没有家的孩子都住进去!”

次日,当张静遇到叶嘉莹先生,谈起这件事。叶先生说,当时就该给孩子讲讲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我问先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对孩子来说是不是太难了?现在给孩子讲,他能明白吗?叶先生说,孩子听不听得明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幼小的心里种下一颗种子。让他知道,在千百年前的中国,也有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有过这样的心愿,而且他把这份心愿写进了诗歌里。”

可见,诗词不仅有穿越时空的魅力,更对一个人的品性有加持作用。

张静随即举例了杜甫的《缚鸡行》,“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

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所谓的“鸡虫得失”的考量,比如,评职称、定先进、涨工资等等,这些问题永远都会存在。但在“鸡虫得失”之外,还有更广阔的世界,人生的意义,在于及时转移自己的视线,把自己的才华、精力、时间乃至生命投入到更有意义的事业中,这正是古诗词带给我们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从群众中来的马克思主义经典

领略完古典诗词的深远魅力,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副教授亢安毅,则从马克思经典著作《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下文简称《手稿》)入手,深刻解读了这一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开端之作。

“《手稿》不仅是形成人类解放思想的奠基之作,更是揭示人类解放路径的探索之作、启迪新时代人类解放的经典之作。”亢安毅说道。

马克思主义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理论?它的答案和秘密就藏在《手稿》之中。亢安毅结合马克思的成长经历,深入探讨《手稿》一书的理论地位、理论内容以及理论影响,并表示,这部作品的诞生过程,也是马克思深入群众的一次生动实践:

或许很多人并不知道,马克思一生最大的梦想,是做一名大学哲学老师。然而,当他拿着柏林大学哲学学士学位和耶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走出校园时,却在德国科隆的《莱茵报》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份工作——编辑。

尽管马克思在步入社会时,受过很多精英教育,但作为一名年轻人,他对社会还缺乏认知。而在处理大量群众来信的过程中,马克思突然发现,自己并不了解普通人的生活的样子——这些群众来信里面阐述的内容,没有一个人在谈论人类解放问题,人们谈论的都是关于自己的生活的利益问题。

由于编辑工作不仅要读信,还需写信回答读者的实际问题。马克思也开始阅读经济类书籍,开始探求普通人的实际生活,产生了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

亢安毅表示,如果说哲学解决的是明天、理想、价值的问题,经济学则更关注生活、当下、现实的问题。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的。最终,马克思意识到,必须把这两个学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够真正地探讨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问题,这也成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起点和开端。

本次活动由浙报集团妇联和省委党校妇委会承办,潮新闻妇工委、省委党校财务处协办。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副校长刘进强,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专职副书记金炳雄,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工会主任、妇联主席张彤,省妇联、省直机关妇委会相关领导出席本次活动。接下来,“红色学府•巾帼讲坛”暨“紫藤花讲坛”还将推出一系列精彩的文化学习活动。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