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袁克文离世,其葬礼规模之大,出殡队伍之壮观,甚至超过了其父袁世凯的葬礼。更有成千上万的妓女自发地身着素服,披麻戴孝,纷纷涌来,只为送这位风华绝代的男子最后一程,他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 (主要信源:原文登载于吉林卫视家事栏目 2020-01-26 关于“家事:袁克文风流一生散金无数,死后竟有上千名妓女自发为他送葬”的报道) 一个阴沉的清晨,北京城内的袁府陷入了一片肃杀之气,袁世凯面色铁青,目光如刀,直视着他的次子袁克文。 袁克文神态自若,眼中闪烁着不屈的光芒,他早已料到这一天的到来,心中虽有不舍,却无半分惧意。 袁世凯一声怒喝,命令袁克文即刻离京,袁克文微微颔首,转身离去时背影挺拔如松,他心中暗自盘算,这一走,恐怕再难相见,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离开的火车上,袁克文望着窗外飞逝的景色,思绪万千,他想起自己曾经在京城的奢华生活,想起那些流连忘返的戏院,想起自己珍藏的古玩字画。 可这些都比不上内心那份对正义的坚持,抵达上海时,袁克文只带了简单的行李,繁华的十里洋场令他眼花缭乱,但他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节奏。 他租了一间小屋,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虽然条件艰苦,但他觉得呼吸到了自由的空气,而在此之前,袁克定却寝食难安。 他一直觉得弟弟袁克文是自己太子之位的最大威胁,袁克定阴沉着脸,在书房里来回踱步,思索着如何永绝后患,他派人暗中打探袁克文的行踪,寻找可以下手的机会。 这个惊人的消息很快传到了袁世凯耳中,当时,袁世凯正在御书房考虑复辟大计,听闻此事,他先是一怔,继而勃然大怒。 他没想到自己的长子会有如此歹毒的心思,可作为一个精明的政治家,袁世凯很快冷静下来,开始权衡利弊。 最终,袁世凯下定决心,他告诉袁克文,为了安全起见,最好还是离开北京,远走他乡,袁克文听罢,心中五味杂陈,他明白父亲这是在保护自己,但同时也感到一阵深深的失望。 回想起在北京的日子,袁克文不禁莞尔,那时的他,是京城有名的纨绔子弟,他痴迷于戏曲,常常彻夜不眠地听戏。 他对古玩字画更是情有独钟,经常不惜重金购买珍品,对于他的五位花魁妻子,他虽然生活放荡,却也真心相待,从不轻慢。 可袁克文的行为在当时的社会中却引起了诸多非议,不少人对他摇头叹息,认为他有辱门楣。但也有人暗中钦佩他的率真和勇气,觉得他比其他官宦子弟更有人情味。 当袁世凯的登基野心日渐膨胀时,袁克文感到一种深深的忧虑,他深知父亲此举将会给国家和家族带来灾难。 于是,他挥笔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感遇》诗,这首诗婉转含蓄,却字字珠玑,直指袁世凯的野心,当这首诗传遍京城时,引起了轩然大波。 反对派如获至宝,纷纷转载传播,支持袁世凯的人则惊怒交加,不敢相信这竟出自袁家子弟之手,袁世凯得知此事后,面色阴沉得可怕,但他心中却也不得不对这个儿子刮目相看。 多年后,当袁克文已经身无分文时,广东突遭特大台风,得知此消息,袁克文毫不犹豫地变卖了自己珍藏多年的古玩字画,将所得款项全部捐给灾区。 他的这一举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许多人为之动容,纷纷效仿,掀起了一股救灾热潮,最终,当袁克文去世的消息传开时,整个上海城都为之震动。 数以千计的妓女自发组织,披麻戴孝前来送别,这场面之盛大,远远超过了当年袁世凯的葬礼。 目睹这一幕的人们无不感慨万千,他们意识到,真正赢得人心的,不是权势和财富,而是仁义和善良,袁克文的一生,如同一曲跌宕起伏的戏文,既有权力的诱惑,也有道德的坚持。 既有纨绔子弟的放荡,也有侠义之士的担当。他的故事,成为了那个动荡年代的一个缩影,让后人得以一窥民国时期的复杂社会面貌。
1931年,袁克文离世,其葬礼规模之大,出殡队伍之壮观,甚至超过了其父袁世凯的葬
史珍香聊史
2024-08-29 13:32:45
0
阅读: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