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分子人类学能证明华夏文明起源于陕西和甘肃的老官台文化?

朴木说过去 2025-03-22 13:23:04

现代汉族的父系单倍体D占比很低。大地湾文化(又名老官台文化)父系单倍体为100%的D。现代羌族、藏族父系单倍体D占比比汉族高得多。如果半坡文化由大地湾文化转变而来,如果半坡文化为炎帝文化,根据来自庙底沟二期的鸟图腾的黄帝战胜西部的鱼图腾的炎帝历史记载,能否说明黄帝的父系单倍体为D呢?

引言

在人类演化与文明发展的研究中,探寻古代部落的父系单倍群特征对于理解民族起源、文化传承以及群体迁徙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现代汉族父系单倍体 D 占比相对较低,而大地湾文化父系单倍体为 100%的 D,现代羌族、藏族父系单倍体 D 占比高于汉族。在此背景下,若半坡文化由大地湾文化转变而来且半坡文化被认为是炎帝文化,结合黄帝战胜炎帝的历史记载,关于黄帝父系单倍体是否为 D 的疑问便应运而生。本文将依据现有考古学与分子人类学研究成果,综合多方面证据链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主体内容

文化谱系与基因关联性

1. 大地湾文化(约前 8000 - 前 5000 年)

根据分子人类学数据,大地湾文化的父系单倍群为 D1a2 - M533(原 D3),该单倍群属于东亚早期矮黑人种。此时期人群主要以狩猎采集为生,尚未形成显著的农业规模。其后裔主要向青藏高原及西南地区扩散,被认为是藏缅语人群的祖先。

2. 半坡文化(约前 5000 - 前 3000 年)

考古学研究证实,半坡文化是承袭大地湾文化发展而来的。其社会形态已进入母系氏族阶段。若半坡文化对应炎帝部落(以鱼图腾为标志),从文化传承角度推测,其父系可能仍以 D 系为主。然而,仰韶文化中晚期(庙底沟二期)的基因数据显示,中原地区父系已转变为 O2 - M122(尤其是 O2a2b1a1 - M117),而这一基因类型与黄帝部落(以鸟图腾为标志)存在密切关联。

黄帝父系单倍群的基因证据

1.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

庙底沟二期人群的父系以 O2 - M122 为主导,具体分支包括 M117 和 F444。同时,该群体与后岗类型(蚩尤文化)存在竞争关系。复旦大学李辉团队对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约前 3500 年)进行基因检测,结果显示轩辕黄帝家族墓地的父系为 O2a - M117 - F8 下游,这表明黄帝部落属于 O2 系。

2. D 系与 O 系的替代关系

分子人类学研究表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约前 3000 年),O2 系人群从黄淮平原向西北扩张,这一过程中取代了黄河中上游的 D 系和 N 系人群。从历史记载角度推测,这一过程可能对应着黄帝部落(O2 系)对炎帝部落(D 系)的军事整合。

对“黄帝父系为 D 系”假说的否定

1. D 系的分布与文化特征

纯 D 系人群(如阿伊努人、安达曼人)具有矮黑人种特征,这与中原龙山文化以来的农业文明形态存在显著差异。藏缅语族虽然保留了较高的 D 系比例(如羌族 D 占 18.2%),但其语言与汉藏语系的祖征差异表明,D 系人群是被同化的土著,而非文化创造的主体。

2. 考古与基因的时空矛盾

若黄帝父系为 D 系,将无法解释庙底沟二期至龙山文化时期中原地区 O2 系的绝对主导地位(占比超 90%),也与周代以来华夏族群基因连续性(O2 占汉族 60%以上)相悖。

结论

综合现有考古学与分子人类学的证据,可以得出结论:黄帝部落的父系单倍群应为 O2 - M122(具体分支 M117),而非 D 系。D 系人群在仰韶文化早期可能参与了炎帝部落的构成,但其主体地位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被 O2 系所取代。黄帝战胜炎帝的传说,可能反映了 O2 系农业人群对 D 系狩猎采集人群的文化整合,而非单纯的父系血统延续。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结论是基于当前考古与基因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未来,随着新石器时代样本的 Y 染色体数据不断更新,相关研究可能会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黄帝部落父系单倍群以及古代人群演化关系的认识。

古华山是嵩山,证据是三本典籍。

《周礼·职方氏》云:“河南曰豫州,其山镇曰华山。”

《尔雅·释山》:“河南华,河西岳,河东岱,河北恒,江南衡。

《周礼•职方氏》:“河南曰豫州,其山镇曰华山。”“正西曰雍州,其山镇曰岳山。”

《大司乐》:“五岳,岱在兖州,衡在荆州,华在豫州,岳在雍州,恒在并州。”

众所周知,陕西黄帝陵,是真的衣冠冢,类似随处可见的关帝庙土地庙。

人家靖边请清楚楚说了,是汉武帝时期迁移到黄陵县的,哪来的“五千年手植柏”?

山西介休这棵柏树直径远超过手植柏,才两千多年。

汉武帝时期还去靖边祭拜,黄陵县怎么来的“五千年手植柏”呢?

陕西人喜欢拿传说说事,全是东拼西凑,利用知识的不对称性来这蒙骗普通人,实际上在专业人士面前啥都不是,就跟到处贴小广告的修锁将一样,说起修锁知识能把人唬的一愣一愣的。

黄帝被称为“黄帝”的直接原因是因为他具有“土德之瑞”。这与中国古代的五行哲学有关,土是黄色的,象征着土地、农业和稳定。黄帝因其对农业的贡献和土德之瑞,被尊称为“黄帝”。

河南河北的土不是黄的吗?

赤帝是红土吗?

白帝是白土吗?

黑帝是黑土吗?

青帝是青土吗?

东周时期,秦国的秦灵公为了撸去自家身上的西戎痕迹,拉近与中原的宗亲关系,请求东出崤关祭祀炎黄,山东(崤山以东)六国认为秦国不是周正式分封,非华夏之后,起源与犬戎蛮夷脱不开关系,拒绝秦国共同祭祀华夏先祖黄帝,秦灵公一气之下独在吴阳开祭坛,造出个假黄帝衣冠冢。

历史上最早举行黄帝祭祀始于秦灵公三年(前422年),秦灵公“作吴阳上畤,专祭黄帝”。他觉得秦国地处西陲,一直被中原认为是异类,属戎狄。为了自证身份,秦灵公才出此“妙招”。吴阳,今陕西省宝鸡市吴山,建上畤,祭祀黄帝;建下畤,祭祀炎帝。因此,秦灵公所祭的黄帝陵也不是今天黄陵县的黄帝陵而是宝鸡吴山。汉武帝时在子长县高柏山,唐代宗时在中部县,宋太祖时, 又将黄帝陵从桥山山脉西侧挪到的山脉东侧。若真是黄帝陵,这样挪来挪去,其罪当诛了。当然,历史累积下来,有了一定的象征性和文物价值。但硬要说黄陵县的黄帝陵是真正的黄陵,那是对历史的不诚实。全国黄帝陵有五处,甚至可能连衣冠冢都不是。黄帝是凝聚中华民族人心的精神象征,不是卖门票敛财的工具,更不是搞地域攻击的工具。地域攻击绝非炎黄子孙所能为。 另外普及一下:全国有五处黄帝陵。

黄帝陵本为衣冠冢!黄帝升天于河南灵宝鼎湖山!故灵宝有黄帝陵。典出《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於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後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馀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後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

《史记·孝武本纪》:“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龙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黄帝之弓。”[3]

传说黄帝采首山之铜(今河南襄城县首山),铸鼎与荆山下(今河南灵宝荆山),鼎城黄帝乘龙升仙,人们把黄帝的靴子埋在铸鼎塬上,形成了黄帝陵(河南荆山黄帝陵),并建庙祭祀。陵的西端有一高6米,周长42.5主的土堆,传说就是黄帝陵冢。陵西南有一龙须沟,传说是龙须坠落之地,此间生长一种龙须草,说是龙须所变,周围皆无。

《尚书》记载:荆、河唯豫州。荆就是灵宝荆山。

东汉王充《论衡·道虚篇》:“黄帝采首山铜,铸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须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龙,群臣后宫从七十余人。……。”

明万历四十六年《襄城县志》:“首山,在县治南五里,横亘九里。《史记》申公曰:‘天下名山八,三在夷狄,五在中国。’又云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湖。庄周曰黄帝登具茨访大隗,命驾于襄之野,七圣皆迷,见童子而问道焉,即此山也。

河南灵宝也存在一处黄帝陵叫荆山黄帝陵。司马迁《史记》也记载黄帝在荊山铸鼎塬飞升。西汉时期,汉武帝在灵宝建鼎湖宫纪念黄帝。《阌乡县志》载:“汉武帝建宫,名曰鼎湖宫……唐时土工穿地得玉,有悬佩孔,则志载黄帝陵等事,其不虚欤…···”又载:“每年农历二月九日,为黄帝生日,朝廷官员、文人仕贵,俱来此登高拜祖。”现存有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正月九日的轩辕黄帝碑,碑上有《轩辕黄帝铸鼎原碑铭并序》。” 诗仙李白也曾到灵宝铸鼎塬拜祭黄帝并留《鼎原》诗:“黄帝铸鼎荆山涯,不炼黄金炼丹砂;骑龙飞去太清家,云愁海思令人嗟……”。陈子昂《轩辕台》诗:“北登阌邱望,求古轩辕台……”

现代考古在灵宝黄帝陵附近几公里发现了大约5000年前的北阳平遗址和西坡遗址,并且被列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六大首选工程之一。王巍说这有可能是黄帝时期的最早的古都。黄帝故里拜祖也好,清明节祭黄帝陵也好都是五湖四海的华夏儿女对人文始祖的缅怀。黄帝是凝聚中华民族人心的精神象征,不是卖门票敛财的工具,更不是搞地域攻击的工具。地域攻击绝非炎黄子孙所能为。

桥山山脉那个大,发现一个土丘你们说是黄帝陵,过了几百年又发现了一个土丘,你们又说是黄帝陵。前前后后你们在方圆几百里的桥山山区造了多少个黄帝陵?你们所谓的黄帝陵也只不过是北宋新造的,所以黄帝陵全国有很多,但黄帝故里全国只有一个河南新郑!

五六千年前,荒凉的大西北有人没有呢?如果没人,哪来的黄帝陵呢?

陕西人对新郑黄帝故里,为什么恨之入骨呢?为什么天天漫骂呢?

有人这样解释,打个比方,在路边一个卖假货的小混混,虽说是假货,但生意不错,忽悠了评多诚实的好人。正当他得意时,他的东边盖了个大型现代化商场,里面都是物美价廉的好东西。这个卖假货的小混混会高兴吗?

这样,假货的是黄帝陵,天天骂价真价实的黄帝故里。这个局面该结束了吧!

0 阅读:0
朴木说过去

朴木说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