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北京海淀频频“闹鬼”,请来文盲老汉破案,公安部编入教材

墨色流年浅唱 2024-12-21 17:27:36

1972年的初夏,北京海淀区迎来了一个不寻常的夜晚。一个红发绿眼、面目狰狞的"鬼"突然出没,伴随着财物失窃和恶作剧事件,在这个繁华都市掀起了一阵恐慌。

当地公安机关面对这起离奇案件束手无策,直到一位名叫马玉林的文盲老汉从内蒙远道而来,凭借一身传奇的"码踪"本领,在茫茫人海中寻找蛛丝马迹,最终揭开了"鬼"的真面目。

神秘"鬼影"初现端倪

初夏的北京,夜色渐浓,晚风习习。海淀区的居民们正准备歇息,却不料惊悚的消息如野火般在街头巷尾流传开来——有"鬼"出没!据说,这个"鬼"长着一头红发,一双绿幽幽的眼睛闪着诡异的光,脸上布满骇人的白斑,十分狰狞可怖。

最初听到这则消息时,多数人都将其当作笑谈,认为不过是孩子们睡前编织的离奇故事。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目击者声称亲眼所见,市民们这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

据一位大学生讲述,他在夜晚跑步时,迎面撞上了这个"鬼",吓得魂飞魄散。"鬼"凶神恶煞地向他逼近,獠牙毕露,幽绿的眼珠似乎能洞穿人心。还没等他反应过来,"鬼"就飞快地逃窜了。

事态的进一步恶化源自一起极其恶劣的案件。某个深夜,"鬼"竟然大摇大摆地闯入了某大学的外国留学生宿舍,不仅洗劫了值钱的物品,还对两名女生大肆调戏,吓得她们尖叫连连。

消息传到北京市委,引起了高度重视。当时的总理周恩来得知此事后勃然大怒,当即指示公安局尽快侦破此案,务必还首都一个祥和安宁的夜晚。

座座校园宿舍楼被盗,声声市民呼救求援,神出鬼没的"鬼影"仍在夜色中游荡。警方面对骤然升级的治安压力,一时也有些措手不及。但为了维护首都的安定,海淀分局的精英们日夜奋战,在每一个案发现场仔细勘察,试图找到"鬼"留下的蛛丝马迹。

在多个案发现场,警方都提取到了疑似"鬼"留下的脚印。或深或浅的脚印清晰地烙在泥土上,成为破案的关键线索。但让警方苦恼的是,北京城人流量巨大,仅凭这些脚印,又如何在茫茫人海中找到"鬼"的真身?

就在案件陷入僵局之时,北京市公安局局长灵机一动,他忽然想到了一个可以协助破案的奇人——据闻,内蒙古赤峰有一位善于"码踪"的老汉,名叫马玉林,曾凭借一身本领协助当地警方破获多起奇案...

破案能手远道追凶

北京警方决定求助于这位有着独特才能的民间"福尔摩斯"。局长亲自给马玉林打了电话,言语恳切地请他来京协助破案。马老汉一听说首都治安遇到如此棘手的"鬼案",二话不说收拾行囊踏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

马玉林的破案本领,源自他坎坷的人生经历。出身于内蒙古赤峰的一个贫苦家庭,从小父母双亡,12岁起就给当地的地主放羊。在寒冬酷暑的草原上,他与羊群相伴,日复一日地观察它们的踪迹和习性。渐渐地,他发现每一只羊的蹄印都有细微的差别,通过蹄印就能判断出它的大小、肥瘦。

为了防止羊群走失,马玉林开始刻苦钻研"码踪"技术,通过分析足迹和步法,他惊人地发现,这一方法同样适用于人。于是凭借自学,再加上超乎常人的观察力和记忆力,马玉林竟然练就了一身独特的本领——只要看一眼脚印,他就能推断出这个人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有时甚至能猜出他的职业特征。

1960年的一个冬日,水地公社分销店内发生了一起盗窃事件。接到报案后,刑警队长史海滨立即带领同事赶赴现场展开调查。现场留下了两种可疑的足迹,这本应成为重要的线索。然而,当时刑警队伍在“码踪”方面的专业能力尚显不足,即使找到了可疑的足迹,追踪到某个具体地点后,往往难以继续深入。就在此时,有人提议请来马玉林协助破案。

当马玉林到达时,凭借丰富的经验,初步判断出两个犯罪嫌疑人的大致特征:一人约40岁,身高约1米7;另一人则年轻,不到20岁,身高大约1米65。随着天色渐亮,视野逐渐清晰,马玉林便开始了他的追踪工作。

他灵巧地折起一根树枝,在地面上画出一个圈儿、一个圆儿,标记出犯罪分子曾经经过的轨迹。即便是没有明显脚印的石块,马玉林也一一细致地记录下来。更为神奇的是,在一些没有石头的地方,他同样画了圈子,细致地分析每一个可能的线索。

马玉林带领刑警队一路追踪,最终在一个偏僻的村庄里锁定了两名犯罪嫌疑人,成功破获了案件。

史海滨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不愿让马玉林的才能被埋没。于是,史海滨向上级提交了推荐报告,表达了将马玉林引入队伍的强烈诉求。

同年7月,马玉林正式成为当地刑警队的试用追踪员。

连续追踪锁定嫌疑

根据足迹的深浅和步法的差异,马玉林最终作出了一个判断:尽管作案者穿着相同的鞋子,但凶手实际上有两人。他们的身高相仿,都在1米7左右;一人大约二十二、三岁,另一人则二十四岁。

如此相似却又有所不同,马玉林认为,他们很可能是一对兄弟。

为了尽快抓住这对兄弟,马玉林前往人流密集的颐和园门口。马玉林觉得,既然这里人流量大,那对兄弟很可能会经过这里。尽管这种做法如同在海底捞针,但马玉林充满信心。他坚信,只要“鬼”出现,凭借其独特的步伐,自己一定能够认出他。

然而,这一次,马玉林的决心并未带来预期的回报。

他在颐和园门口坐了整整两天,不分昼夜,仔细观察了无数行人,却始终未见到与“鬼”相似的足迹。

与此同时,中央党校附近又出现了一起“鬼”作案事件,足迹与之前的一致。专案组的侦查人员根据马玉林提供的足迹鉴定和“鬼”最近活动的痕迹,重新调整了布局和兵力,以期更高效、精准地寻找犯人。某个夜晚,三名侦查员潜伏在海淀西街附近的一栋楼房内,静静观察街道的动向,期待新的线索出现。

等待许久后,他们听到一阵沙沙声,探出头来,看到两个男人骑着一辆没有车牌和车架号的自行车,手持一个摇摇欲坠的铁框。两人都是红发碧眼,此时东张西望,神态诡异,显得鬼鬼祟祟。

这时,三位侦查员迅速走出,形成包围圈,上前询问:“站住,你们在干什么?”

两个男人大吃一惊,随即迅速抛弃自行车和铁框,飞速奔跑逃离现场。

这次,马玉林看到了新的机会。收到侦查人员发来的最新信息后,马玉林迅速赶到现场。

到达后,马玉林仔细分析这两人的足迹,断定这对刚刚逃离现场的男子,就是那些冒充“鬼”行窃的罪犯。

随后,马玉林沿着足迹追到了某栋楼房,进入二楼,最终锁定了“鬼”居住的房间。

事态发展到此,北京擒鬼一案也接近尾声。警察分局局长携市局外事处的同事赶到现场,并增援了一批干警。各警员密切配合,保护马玉林安全撤退,观察并监视房间情况,搭建人梯,准备破窗,最终一举将犯人抓获。

然而,在抓捕过程中,两名“鬼”试图销毁罪证,当警方通过人梯准备破窗时,见到一支双管猎枪从房间内伸出,向警察开枪,警方为自卫并缉拿犯人,回击射击。室内传来一声惨叫。

当警方终于破窗进入房间时,他们发现一名“鬼”已被打死,另一名则跪在兄弟的尸体旁哭泣。

根据“鬼”的供认,马玉林得知,这对冒充“鬼”的兄弟是外籍混血人士——他们的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中国人。过去,这对兄弟中的哥哥曾因盗窃被捕,随后被公安机关判刑。然而,这次刑罚并未让他们反省,反而怀恨在心,开始装神弄鬼,四处作案,令北京市民心惶惶。

最初,他们连续犯下十几起案件未被抓获,自以为罪行天衣无缝,反而行事更加嚣张。未料,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马玉林凭借他们留下的足迹,提供了多条有效信息,最终将嫌疑人绳之以法。

虽然马玉林此前对北京的名胜古迹充满向往,但在北京多日,一心只想着擒“鬼”,未能欣赏诸多美景。案件破获后,心事已了,马玉林在海淀区分局同事的陪同下,终于得以游览颐和园,欣赏这座首都的美丽风光。

0 阅读:0

墨色流年浅唱

简介:墨色流年浅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