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这两首七绝,完全不逊于《滕王阁序》诗,笔法绝妙,意境悲凉

槐序文史 2024-06-30 16:51:05

01.

在古代诗坛,最悲伤的数字应该就是“二十七”了。

公元1065年,苏东坡的妻子王弗病逝,终年27岁;

公元851年,李商隐的妻子王晏媄病逝,终年27岁;

公元809年,元稹的妻子韦丛不幸离世,终年27岁;

公元816年,“诗鬼”李贺病死昌谷故里,终年27岁;

公元676年,写出“千古第一骈文”《滕王阁序》的王勃溺海身亡,终年27岁。

作为“初唐四杰”之首,王勃尤为可叹,他若非英年早逝,当有更高的文学成就,甚至可登大唐文坛峰顶,与李白、杜甫同辉,齐韩愈之光。

奈何,奈何,王勃孤傲的性格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佛重因果,或许在他写下那篇《檄英王鸡文》时,结局就早已注定。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王勃这篇《滕王阁序》,短短773个字,用典40余处,成语20多组,且对仗工整,文思缜密,堪称奇文。

尤其是这篇文章背后的故事,更是被人津津乐道,引为轶事。

序章末尾的《滕王阁序》诗,同样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因《滕王阁序》太过于夺目,王勃笔下的诗往往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或者评价不如文章高。

就初唐诗坛而言,王勃的诗依然可堪翘楚,除《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外,仍有很多佳作。

02.

早是他乡值早秋,江亭明月带江流。

已觉逝川伤别念,复看津树隐离舟。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公元665年,16岁的王勃应幽素科进士及第,授朝散郎,成为李唐最年轻的朝廷命官。随后,王勃作《乾元殿颂》,惊动圣听,得高宗李治盛赞,阅后高呼: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

因此,高宗命王勃担任沛王府修撰,让他与皇子们交游。

某一天,沛王李贤与英王李显斗鸡,王勃观战,并作文为李贤助威。这篇文章就是著名的《檄英王鸡文》。

“檄文”在古代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因此高宗得知此事后大怒,认为他在挑拨皇子间的关系。

虽然当时李弘已被立为皇太子,但李弘尚幼,未来变数仍不可知。古代帝王最重视的就是嫡长之争,特别高宗的老爹李世民就是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得太子之位,而王勃身为李贤的侍读,不但不修皇子之好,反而从中挑事,高宗自然忌讳。

故,王勃被罢免官职,逐出朝堂。

去官之后,王勃心情极度低落,原本他是天之骄子,前途无量,如今却因为一篇“戏文”跌下神坛。

为此,王勃决定前往蜀中散心,那里有许多他儿时的朋友。

而这组《秋江送别二首》就是作于此间。

03.

王勃这首诗运笔巧妙,比如“早是他乡值早秋”,他就用了两个“早”字,“早是”具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加深了此刻他内心的失落,因此对“早秋”极为伤怀。

秋思与乡愁总是分不开,因此王勃又写“江亭明月带江流”。

他本是客居异乡,然而此时却在江边送友人离乡,感伤更甚,见明月随着波光粼粼的江水流动,不禁悲从中来。

“已觉逝川伤别念,复看津树隐离舟”

本以为此情此景已经够让人难过的了,可是转眼望向渡口,友人已经要驾舟离去,自己归乡之日却遥遥无期。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这一句复刻了上一组诗的笔法,出行的小舟已经离远,归来的船只排成了行,自己只能站在这里眺望。

“江南江北”用意颇深,有咫尺天涯之感,也许渡江便可归乡,可是回去做什么呢?自己身为谪臣,心中志向无法实现,无脸见江东父老。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谁说这波涛汹涌的大江仅仅是一条水流呢,不知它所隔断的,却是得意与失意两重天。

如果说人生必须要经历一些坎坷才能成长,但这样的经历对王勃而言过于惨痛,因为很快他将迎来更大的磨难。

04.

公元671年冬,王勃离开蜀地,打算再入长安参加科选,以求进身的机会。

过虢州时,王勃的朋友凌季友就劝他说,圣上对你的气尚未消,就算你选科成功,也未必得到重用,不如就留在虢州,这里草药多,你精通医术,刚好学有所用。

时凌季友任虢州司法,便为王勃谋了一个参军之职。

但说王勃也是很倒霉,他刚上任不久,官奴曹达就逃了,并藏在了他的管辖区内。王勃经历了檄文事件后耿耿于怀,惧怕惹祸上身,就私自处死了曹达,没想到却被人揭发,因此下狱。

有史书说,官奴曹达案是有人嫉妒王勃的才华,故意设计陷害王勃,但不争的事实是,王勃确实杀了曹达。

因为此事,王勃的父亲王福畤也受到了牵连,从雍州司功参军任贬为交趾县令。交趾在今天越南河内,需要远渡重洋才能抵达,唐时那里极为荒凉,属蛮夷之地。

因此王勃内心非常愧疚,他曾在《上百里昌言疏》中写:

“如勃尚何言哉!辱亲可谓深矣。诚宜灰身粉骨,以谢君父……今大人上延国谴,远宰边邑。出三江而浮五湖,越东瓯而渡南海。嗟乎!此勃之罪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矣。”

入狱不久后,王勃遇大赦,归乡停留了一年多,便决定前往交趾去探望父亲。

实际上,此时朝廷已经为他复官,可王勃思父心切,并没有赴任。

05.

公元675年重阳,王勃抵达南昌,适逢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落成,宴饮天下名士以求序章,王勃就写下了那篇“千古第一骈文”《滕王阁序》。

不久后,王勃渡海而去,再也未能归来。

有一种说法是,王勃并没有抵达交趾见到父亲,去途中就已溺海身亡,如果真的是这样,就太令人伤感了。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王勃溺海的地方为北部湾防城海域,他至合浦郡后,再经钦州进防城境,本有两条线路可走,首先是于防城江下船出海,其次是走陆路至北仑河口再乘船。

在防城登船下交趾,是渡海最便捷最安全通道。

公元42年,东汉马援南征交趾,主力部队走的就是这条路线,历代赴任交趾官员,基本也都会这样走。

遗憾的是,王勃却选择了后者,那里暗礁林立,风高浪急,很容易出事故。

也许一切都是命吧,当初如果他没有为李贤写檄文,就不会被贬官,更不会卷入官奴曹达案,他父亲就不会被贬。

这样的蝴蝶效应,导致了王勃殒命的结局。

在越南北部的宜禄县宜春乡曾建有王勃墓地及祠庙,但是1972年被美国飞机炸毁,如今只遗王勃雕像在那里孤独矗立。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7 阅读:896
评论列表
  • 2024-10-03 22:36

    性格已经决定了他的命运。

  • 2024-10-08 01:14

    这两首诗是杜撰的,语法,气势,境界都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