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有情,都无挂碍”:情僧苏曼殊放荡不羁爱自由的一生

非朱非墨 2023-03-21 16:48:04

〖七绝·过若松町有感示仲兄〗

苏曼殊

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无端狂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似冰。

曼殊原名苏戬,他是情僧、诗僧、画僧、革命僧;一位集才、情、胆识于一身的民国才子,与他同时代的高僧李叔同,与他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才情、觉悟、乃至胆识、气魄。

其实人与人之间,一旦有了灵魂上的契合,性别已经不重要了,网上最近流传这样一句话:“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异性,而是一个可以沟通的灵魂。”

伯牙与子期,终是高山流水遇知音,当年伯牙抚琴,只弹给懂得人听,当他偶遇子期,才发现此生终究没有错付,他的痴狂只有子期能听得懂。

后来子期不幸离世,伯牙听得子期遗言后,悲愤的一把把琴砸碎,从此再也不碰音乐。因为听得懂的那个人去了......

我想这就是苏曼殊与李叔同之间的默契,说到他俩在情路上的经历,在季羡林大师的《糊涂一点 潇洒一点》一书中,记载了一段话:

“人们常说爱情是文艺创作永恒的主题,不同意这个意见的人,恐怕是不多的。爱情也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东西,即使后来出家当了和尚,与爱情完全“拜拜”,在此之前也趟过爱河,受过爱情的洗礼,有名的例子不必向古代去搜求,近代苏曼殊和弘一法师就摆在眼前。

今天我们抛开李叔同的情史不说,且说说苏曼殊的爱情,他虽为僧,却曾经那么热烈的爱过,痛过,心碎过,修补过,然后他觉悟了,感情这件事,对于他来说,经历过就够了,他从不曾贪图一个结果,但他领略了爱情的之美。

苏曼殊的爱情是悲观的,这源于他原生家庭带来的阴影。

被抛弃的孩子,命运多舛,敏感多思

苏曼殊出生于广东一个富商家庭,光绪十年的日本横滨,一个叫苏戬的小男孩诞生了,他的父亲是广东茶商,母亲是日本人。曾就读于日本私立第一学府早稻田大学。

苏曼殊的生母非常可怜,在那个还没有开放的年代,作为苏杰生的第四房妻河合仙氏的妹妹,若子被姐夫临幸后,生下了苏曼殊。

不知是什么原因,若子生下孩子后不久,就离开了苏家。也许这段不伦之恋让姐妹俩很难融洽相处,又或许苏杰生也无法正视自己的行为,总之,若子被辜负,带着孩子离开。

苏家是广东巨富,常驻日本做茶生意。如此家族,当然需要有家族继承人,苏杰生虽然有几房妻妾,却苦于女多男少,因此后来才想起把流落在外的苏曼殊接了回来。

从此苏曼殊和生母再没见过面,那一年小曼殊才三四岁,刚刚有独立的人格意识,这时候的孩子已经对母亲有了记忆,却被生生分开。

想必这是他第一次感受人生之痛,这是生离之痛,对于一个身体与心灵都尚未断乳的孩子来说,该是多么的难过。

但是,那时候的中国清朝成年人,却并不会去在意一个人心理需求,他们就这样把小曼殊,家人叫三郎,从日本接回了中国,让他姨妈河合仙氏抚养。

河合仙氏终究是他的姨母,这时候的曼殊还算有母系关怀,但后来姨母也受不了苏杰生发妻陈氏的虐待,离开了苏家回到日本。在此间苏曼殊至于李世民,当初终究无福消受波斯国这样的美人,在他们还没亡国时把她们送回了本国,我觉得这也算是一个圆满的结局。一棵没有根的小草,遭到旧社会大家庭的家族的虐待,十三岁上甚至得了病也无人给医治,差点被困死在柴房。

苏曼殊不仅经历了失去亲人之痛,后来又经历了家道中落,他就像现代版的哈利波特一样,被寄养在姑母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还好他的表哥林紫垣待他不错,成年后资助他去了日本留学。在六年的留学生涯里,苏曼殊过的是苦行僧的日子,经常是没有灯点,没有饭吃,但他却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吸收新思想和文化。

这所有的经历,都给后来学有所成的苏曼殊,带来了宝贵的人生经验。苦难孕育的往往是伟大和大智慧。苏曼殊后来的成就,想必离不开他所遭受的苦痛。

爱而不得总是让人大彻大悟

苏曼殊十五岁时,随他的表哥到日本求学,在这里,他遇到了人生的初恋,那女孩是他养母何仙氏老家的一个女孩,名叫菊子。二人正值青春年少,懵懂人美丽的感情在两个少男少女的心中滋生了出来,这原本是件很美好的事情,却不想遭到苏曼殊家族的强烈反对。

我一直在想,为何苏曼殊家族对与异族通婚这么反感,但这又能说是苏曼殊的错吗?我觉得是源于他风流老爸的基因,若不是他娶了日本妻子何仙氏,也就不会有苏曼殊悲情的一生了。

然而该发生的事情总还是躲不过,苏曼殊的本家叔叔介入了他们俩的爱情,把这件事闹到了菊子的家长那里,结果菊子竟然被盛怒的父母当众打了,菊子竟然是个很有志气的女孩,她为此投河自杀了。

菊子的死亡对苏曼殊打击很大,也许是经历了太多生离死别,苏曼殊这一次彻底心灰意冷,回到广州他便到蒲涧寺出了家。

苏曼殊和爷爷奶奶

对于他的前半生来说,所有关于感情之事,他总是“爱而不得”,不管是亲情还是爱情,人最需要的两大情感依托,都是他致命的硬伤。苏曼殊的出家,当时并不代表他大彻大悟,毕竟那时候的他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大概是源于叛逆,出家的行为,是对家族势力无声的反抗。

但是出了家的苏曼殊,却在这风雨飘摇的乱世,不再受世态格局的束缚,他反而开始喝酒、吃肉、出入青楼,披着道德的袈裟,做着最不合时宜的事情,那就是,极力挣脱统治阶级的枷锁,争取自由。

没受过压迫的人想必很难理解苏曼殊后来,放荡不羁的人生态度。他寄情诗文、纵情声色,内心却从没有偏离一个孩子的初心,在他无数遍逛青楼的经历中,却未曾与任何一位“红颜”有染,以至于他甚至不知道,男女也需要像动物那样交媾才能生下孩子。

他逛青楼,出手资助青楼名伶,都是出于对她们凄凉身世的同情,同情她们在女性不能自主的世道下,被逼良为娼。这就是他的悲悯。

用最真的心渡最深的情。后来在一次音乐会上,他偶遇真爱,那是一个日本弹筝女子,想必他是动了情的,两人一见如故。但此时的曼殊已了却尘缘,无以相投,便垂泪挥毫,写了一首诗:“鸟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他终究是守住了底线,亦或许他是怕重蹈覆辙,放手也是一种成全。

人生何处是归鸿

苏曼殊的一生,恋情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轰轰烈烈,其实细想下来,他只有一段刻骨铭心的初恋,那就是菊子。

菊子的离世,是压倒苏曼殊最后一根稻草。他的人生从此放荡不羁,拼命争取自由。这是一种意识形态,也是一种对世情不公的呐喊。

我看来,他的“为僧”是对当时清政府统治的一种极端讽刺,他披着袈裟,闹着革命,正是他与这个世界对抗最极端的方式。

如果你懂他,你就不会说,他是一个披着袈裟的浪人了,苏曼殊好吃、敏感、身体体弱多病,于35岁死于肠胃炎,结束了他这看似荒诞不经的一生。

在我看来他最优秀的一笔,不仅仅是他的感情纯洁,他最真挚的心,是闹革命。他反抗清政府统治,他在东京加入过兴中会、光复会等革命组织,甚至为了让清朝老百姓醒悟,想以自杀的方式殉国。

所以说苏曼殊是具有大爱之人,他的感情是世间最真挚的信仰,至于是否真正吃斋念佛,又有何重要呢?

0 阅读:20

非朱非墨

简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才能过好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