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顶级航空专家,放弃一切回到中国,其祖父竟是我国开国元勋

南萧看花回 2024-05-03 10:01:11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点右上方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还能及时阅读最新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我国开国元勋后辈,俄罗斯顶级航空专家,放弃一切回到中国,只为寻根,走父辈走过的路。

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可其中也是有难易之分的。

“航空航天”无疑是天花板级的,能在这个领域有所成就自是不易,哪有人会在成为专家之后又放弃呢?

偏偏俄罗斯的航空专家阿廖沙,就放弃了自己奋斗多年的航空事业,只为能够来到中国,身边的亲朋都不理解。

究竟是什么如此吸引他呢?

直到阿廖沙到了中国,他的身世才为人所知,没想到他竟是开国元勋的长孙,可他为什么生长在俄罗斯,人到中年才得以回国呢?

身在苏联心系祖国

1939年,身为刘少奇长子的刘允斌被送往苏联学习。

此时的他不过15岁,原本在保育院学习,是数一数二的优秀,凭他自己的实力,光明的未来指日可待。

可时局却不容许他安定地学习,迁往苏联也是迫于无奈。

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开启新的学习生涯,最初的那段时日,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来讲,用艰难来形容也不为过。

好在刘允斌的优秀没有被陌生的环境影响半分,哪怕是在苏联的校园里,他依旧是佼佼者,仿佛从来都没有因为学业而犯愁过。

直到1945年,选大学的时候刘允斌第一次真切地犯了难。

旁人的选择多是为了未来就业,为了自身喜好,可是刘允斌在此事上把家国需要放在了第一位。

虽身在苏联,但他无时无刻不是在关心着祖国的局势,祖国经历了那么多年的战争,硬实力不够强不失为原因之一。

于是他思考再三,选择了钢铁专业。

可没承想他刚选定专业不久,美国在广岛长崎投下的原子弹让二战的局势发生了巨大的转折。

随后1949年苏联也研制出自己的原子弹,美国对苏联的态度也不再那么颐指气使。

这让刘允斌震撼不已,知道原子弹不仅能改变战争走向,也能赢得尊严,如若中国也有如此有威慑力的武器,岂会再惧怕别国。

于是不久,从莫斯科钢铁学院毕业的刘允斌转入莫斯科大学, 成为

核物理学研究生,准备研制中国自己的原子弹。

在求学的路上刘允斌把终身大事也一道解决了。

他和妻子玛拉从同学发展成恋人,同是高知人才,有着共同的话题,虽然来自不同的国家却没因此产生隔阂。

毕业就成婚的爱情羡煞旁人,婚后更是育有一儿一女索尼娅和阿廖沙,生活可谓幸福美满。

然而聚散终有时。

刘允斌这样的人才,于祖国而言是急需的,父亲也有召他回国的想法,刘允斌自己更是一直想报效祖国的,回国便成了必然。

本想带妻儿一同回国,可看着才2岁的小儿子,实在是不忍心让孩子随他奔波,便只能孤身启程。

1957年10月,刘允斌终于踏上了祖国的土地,此时他一定想不到几十年后,他的儿子会像他一样,几经周折,来到中国。

一个女人带着两个孩子的生活是辛苦的,丈夫又远在异国见不着,联系的次数越来越少,玛拉最终决定与刘允斌离婚。

刘允斌知道他们之间的婚姻破裂的症结在哪,可他放不下他的家国大任,只能对玛拉选择放手。

才不过3岁的阿廖沙,对于父亲还没有记得清楚,就离开了父亲。

此后在成长的过程中他对于父亲的所有记忆,都是源自母亲的讲述。

哪个孩子不想见到父亲呢,阿廖沙对于父亲也是有期待的,但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的恶变让阿廖沙的愿望变得遥遥无期。

一面之缘的爷爷,惦念多年的亲缘

我国开国元勋后辈,俄罗斯顶级航空专家,为回到中国,甘愿放弃大好前途,提前退休,舍弃在俄罗斯航空的一切。

阿廖沙还没等来父亲先等来了爷爷刘少奇。

1960年,刘少奇因公来到苏联,行程虽然忙碌,但还是抽出了时间看望他这个被留在苏联的孙子。

阿廖沙在母亲的口中听过关于爷爷的事情,他知道爷爷在中国身处高位,甚是威严,在刚见到爷爷的时候,阿廖沙是有些惧意的。

可是爷爷却并不像阿廖沙想象中的那样严肃,反而很是亲切,还给他带来了许多玩具,还有不少他从未见过的来自中国的东西。

才五岁的阿廖沙开心极了,也许是血浓于水的缘故,祖孙二人的初见面分外和谐,爷爷还亲了亲他的脸颊。

这次见面还有合影留下,照片上的孩子圆润的脸蛋上看不见异国的影子,倒是与爷爷更像些。

虽然只见了这一面,却让阿廖沙在鬓发泛白时都记忆犹新。

在刘少奇离开苏联之后,阿廖沙虽然内心自豪不已。

但其后因中苏关系急剧恶化,他因刘少奇后辈的身份,受到苏联当局不少盘查。

因此,风波过去后,搬了家,他从没有和旁人说过自己还有个身为中国国家领导的祖父,关于自己的身世,他从未提及。

接下来的学习生活,阿廖沙按部就班。

在学习上他继承了父亲的聪明才智,成绩出众还格外爱钻研,成功考入航空学院的,获得了两个学位不说,还在毕业之后被分配到苏联航天指挥中心工作。

工作上他兢兢业业,心中的科研精神加上过硬的实力,让阿廖沙在工作上有过不少成就,不止拥有了中校军衔,还多次获得嘉奖。

家庭事业两手抓,且兼顾得很好的阿廖沙也有意难平的时候。

父亲离开苏联没几年就断了联系,他以为父亲和他一样在搞科研,上学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原子弹爆炸成功,他猜父亲最初的理想应是达成了。

十几年过去,不知道父亲的科研进展到哪一步了,可不曾想,再次得到父亲的消息竟是他已然故去多年,阿廖沙伤心不已。

与此同时,1987年王光美辗转多人联系上了玛拉一家人。

毕竟是自己的孙子孙女,虽然远隔重洋,也从未谋面,但她还是很关心他们的近况,还曾邀请玛拉来中国。

阿廖沙对于这个未曾谋面的祖母充满了好奇,也萌生了想要去中国的想法。

他想看看祖父为之奋斗一生,父亲宁愿舍小家也要为大家的中国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但政治局势与工作问题,都成了他来到中国的阻碍,中国行的计划只能暂时搁置。

1998年,在爷爷百年诞辰之际,王光美还特意给阿廖沙发去了邀请函。

奈何这封邀请函并没能成功地送到阿廖沙手上,被俄罗斯政局截获了。

这样重要的时刻,阿廖沙没能参与,他万分遗憾,这令他想要去往中国的心情格外地迫切起来。

可他是军人,又是在保密单位工作的人,俄罗斯明文规定这类人是不能出国的,就算退役离职后,也要三年后才能出国。

阿廖沙在这片他成长的土地上已经有了成功的事业,此时若是想要出国,只能放下前途大好的事业,他没有半分犹豫,选择提前退休。

放弃一切,定居中国

2003年,度过三年审查期的阿廖沙,放下手头的一切,有了能够办理回到中国签证的资格。

在填写资料的时候,他无比自豪地填下了父亲、祖父的名字。

大使馆的人看到都惊讶不已,没想到在异国他乡,竟然还隐藏着一位开国元勋的孙子,还曾是高级航天专家。

这样的人物,居然一直无人知晓,隐瞒得可真深啊。

阿廖沙回到中国的时候,便用上了自己的中文名字刘维宁。

他带着他的家人先去拜访了奶奶王光美,他这次能够回到中国,王光美在其中是出了力的。

在这里刘维宁还见到了同父异母的其他亲人,虽然从未曾谋面,但他们待他是热情的,是血缘连接在一起的亲密。

后来,听闻刘维宁一家要常驻中国的时候,王光美等人都是欣慰的,毕竟这也算是落叶归根了。

告别王光美,刘维宁去吊唁了他的祖父与父亲,年少时的分别,再见已是天人永隔。

在刘少奇故居,感受祖父当年生活过的痕迹,看着旁人崇敬的神情,他才真实地感受到,原来他五岁见到的那个和蔼的老人,真的有那般的崇高。

父辈虽逝,可他要向前看,祖父与父亲都是为国有功的人,作为他们的后人,怎能没有一番作为。

来到中国前,他曾经了解到的中国都是在新闻中,是片面的。

当他真正地驻足在中国,他惊叹于中国的发展,很难想象几十年前的炮火连天,遍地疮痍,已成如今的太平景象,人人幸福快乐。

他知道,祖父与父亲的付出就是为了成就这番景象,而他们无疑是成功的。

反观自己,作为开国元勋的长孙,他不容许自己是平庸的。

没有了在俄罗斯的事业,那他就重新开始。

他选择开辟新的道路,凭借着自己在俄罗斯生活多年的经验,他搭建起了中俄之间的“桥梁”。

在俄罗斯建立中医药基地,带着中国的医学走出去,让外国人见识中国的医学瑰宝。

他还创办了商贸公司,给中俄两国的贸易交流提供了不少便利。

现在的刘维宁,早已习惯了中国的生活,他曾不止一次地表明自己就是中国人,俨然已经把中国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除了商业交流,文化交流在刘维宁看来也很重要,中俄两国虽为比邻而居,但是文化却大不相同,文化上的交流就显得十分有必要。

于是刘维宁就着手办起了中俄文化交流活动,大大小小几十场的活动中,他邀请来了中俄各界人士,在文化交流的同时还达成了不少的合作,既共赢,还共发展。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他的祖父在为新中国的建立、崛起而战斗,五六十年代,他的父亲为中国的原子弹刻苦钻研。

回国已过二十年,如今虽不能说中俄贸易的发展是因为刘维宁的推动,但他在其中做出的奉献是有目共睹的。

他终于可以不用再将自己的身世隐藏在心底,而是可以自豪地同旁人讲,他是中国开国元勋的后人,他也做出了一番事业,没令先辈的名字蒙尘。

参考文献:

刘少奇之孙阿廖沙:奔走中俄之间,没有退休计划 时代周报

刘少奇俄籍长孙阿廖沙:爷爷为抗战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是个伟大的人 人民网强国论坛

父亲这个细节,刘源上将只提过一次 北京政知新闻体(北京青年报旗下)

刘少奇俄籍长孙阿廖沙将出席抗战纪念阅兵(图) 中国新闻网

红色中介阿廖沙:刘少奇之孙 南都周刊

阿廖沙的第二故乡 文摘报

共和国第一代核专家刘允斌 金南 湘潮 2001-05-25 期刊

“中俄红色中介”阿廖沙 黄昌成 廉政瞭望 2015-04-01 期刊

刘维宁:希望推动中医药进入俄罗斯医药系统 中国新闻网2022-06-10

0 阅读:0

南萧看花回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