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燕:爱是教育的灵魂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2024-09-19 09:16:52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双‘脚’,‘脚’长好了,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教师想要学生爱戴,得先反思自己为学生付出了多少。”

躬耕教育26年,西吉县第四幼儿园园长马文燕努力把一所没有院墙、只有2间瓦房的乡村小学发展成两层楼、学生数量翻了几倍的学校;曾带领师生把一所普通的乡镇小学变成当地最好的学校。在一次次推动学校发展、走进学生心中时,马文燕也在探索中触摸到了教育的灵魂——爱。

教育根植于爱

“园长就像一台‘永动机’,总在为幼儿园操心。我们有啥问题,都第一时间想到她。”西吉县第四幼儿园教师马丽娜说,在老师们的印象里,从2019年建园到现在,马文燕总是不知疲倦。大家不解,这么多年了,“陀螺园长”是怎样炼成的?

爱,是马文燕育人故事的开始。

马文燕回忆,小时候,父亲在外地工作,母亲忙于农活,她早早便入了学。在班里,她不仅个子最小,而且认知能力也比其他同学弱。幸运的是,她遇到了一位好老师——于书忠。“于老师像保护荷叶上的露珠一样,爱着每一个学生,她让我收获了人生的第一份自信与骄傲。”马文燕说,特别是像她这样学习差、父母忙的学生,于老师更是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进行教导。从那时起,她便暗下决心,长大了当老师。大学毕业后,她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我希望像于老师一样,做个学生心中的好老师。”马文燕说。

马文燕至今都记得于老师说过的一句话,“你们好好学习,以后有出息了,即使不认识我了,我也是自豪的”。马文燕告诉记者,小时候她不能完全明白于老师的这句话,如今做了老师,才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真谛——学生的成长进步,是教师的幸福源泉和价值所在。

“于老师让我认识到,一个好老师,胜过万卷书。”从此,“不要放弃每一名学生”的种子埋在了马文燕心里。无论是面对学科上表现欠佳、家庭教育缺失的,还是生活学习自理能力不足的学生,马文燕都从未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总在寻找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在马文燕的提灯引路下,学生马雪花毕业后回到西吉县,也成为一名教师。马雪花说:“马老师得知我家条件不好,帮我付了学费、免费补课,甚至买衣服和学习用品。”提及恩师,马雪花有说不完的情、道不尽的感激。“教育家精神里说的‘乐教爱生,启智润心’,我觉得马老师真正做到了,走到了我们心里。”

甘做“拓荒牛”

毕业以来,马文燕先后在西吉县马莲乡小学、西吉县吉强镇短岔小学、西吉县吉强镇夏大路小学以及西吉县第三、第四幼儿园任职任教,从一名乡村小学教师成长为优秀校长、园长。

细数马文燕教育道路上的一次次前进,她就像一头勇于耕耘的“拓荒牛”。

2000年,马文燕到短岔小学任教。学校条件差,上百号娃娃挤在2间简陋的教室里。夏天天气炎热,她索性把自制小黑板挂在苹果树上,和学生搬到露天教室上课。

她暗下决心要为孩子们争取一所新教学楼。很快,教育局批复了在原校址新建教学楼的文件。马文燕说,令她感动的是,村民把自己家的粮仓腾出来,改造成临时教室。

2002年秋,随着一栋两层高、拥有8间教室的新教学楼竣工,短岔小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教师热爱课堂,珍惜每一分钟的授课时间;学生积极踊跃,成绩年年上升。到2005年秋,学校学生人数达到800多人。学生数量增加,担心学校没有足够的课桌椅,家长主动把自家的桌子、凳子搬来。看到家长对教育的支持和重视,马文燕心里暖暖的,干劲十足。

那些年,教师的教书声、学生的读书声,就是山沟里最美的风景。

2017年,马文燕被调任西吉县第三幼儿园开展筹建工作,从无到有创办一所学校,过程充满艰辛,从地胶铺设到水电改造,再到木工电锯,马文燕亲力亲为,手上不知磨出了多少水泡。马文燕说:“新学校的起步,确实要付出更多汗水。”2年后听到教育局让自己去新建的第四幼儿园工作的消息,她还是没有犹豫,一砖一瓦继续为孩子们筑起温暖的家。

2020年,马文燕获得全国“最美教师”称号。“当老师不是为了获奖,家长的认可和学生的尊敬是对我们最大的褒奖。”马文燕说。

0 阅读:1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简介:该平台是人民日报社推进媒体行业融合发展的核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