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杀了单雄信后,下旨斩草除根,徐茂公领命到达单府,看着单雄信的妻子和一对儿子浑身脏污,抱在一起,眼神中满是惧色。
1977年春天,陕西礼泉县的一群农民在烟霞村外无意间发现了一块古老的石碑。这块石碑并非寻常,它的历史价值引起了考古学家的极大关注。经过仔细研究,他们发现碑文竟然是唐高宗李治亲手撰写的,记录的正是唐初名将徐茂公的一生。然而,在这块碑文上,关于唐朝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竟只字未提。这一异常现象引发了史学界的疑问:为何与李世民一起打天下的忠臣徐茂公,却在最关键的历史事件中“缺席”? 要解开这个谜团,必须回到唐初的风云变幻中。李世民,这位后来的唐太宗,曾在战场上险些丧命,追杀他的人正是猛将单雄信。当年,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李世民失去了武器,被单雄信逼得走投无路。就在这生死关头,徐茂公突然出现,他没有拔剑相迎,而是选择跪地求饶,哀求单雄信放李世民一条生路。单雄信冷冷一笑,或许出于对徐茂公的勇气的敬重,也或许是某种战场上的心血来潮,单雄信竟真的挥手让他们离开。这次意外的放生,李世民却永远铭记在心,仇恨的种子就此埋下。 岁月流转,十几年后,李世民已然掌握了大唐的最高权力,扫平了群雄。他没有忘记那段羞辱的过去,当单雄信最终落入他的掌控之中时,李世民毫不犹豫地下达了灭门的命令。他决心彻底消除这段历史上的耻辱,不留任何后患。 然而,真正执行这项任务的人,却是当年替李世民求情的徐茂公。身为忠臣,他无法违抗皇命,但面对眼前这破败的单家,他却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中。单雄信的家人衣衫褴褛,孩子们面黄肌瘦,眼神中充满了对死亡的恐惧。面对这一幕,徐茂公心中涌起一股难以抑制的怜悯。他深知,执行皇命意味着彻底斩断这个家族的生机,但放过他们,又违背了自己的职责。 最终,徐茂公做出了一个冒险的决定。他秘密安顿了单雄信的妻子和孩子,寻来了两具假尸体,回去向李世民复命。他知道,这样的决定一旦被发现,他将面临严重的后果,但他依然愿意为此承担一切。 尽管徐茂公的决定让单氏后人得以逃脱,但这并未带来和平与安宁。单雄信的妻子因承受不了家破人亡的打击,最终选择了自尽,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在母亲的悲壮结局中,单家长子单勇心中的复仇火焰熊熊燃烧。他立志复仇,为此他走遍各地学习武艺,结交各类人士,试图找到机会刺杀李世民。然而,身为皇帝的李世民早已不可同日而语,身处深宫,防卫森严,单勇的计划注定难以实现。 尽管单勇的一生都在谋划复仇,但他始终未能接近目标。复仇的火焰却在单氏家族中一代代传递,直至一百多年后的唐朝末期,这股积压已久的仇恨终于爆发。单氏后人单长生,趁唐朝国力衰退之机,发动了大规模叛乱。他招募了一群亡命之徒,攻占了长安,唐帝被迫出逃。对于单长生来说,这不仅仅是反抗朝廷的举动,更是为家族复仇的唯一途径。 然而,复仇的胜利只是昙花一现。朝廷迅速集结力量,派遣大将李思义率军反击,单长生最终战死沙场。在临终之际,他留下了遗言:“仇恨要继续,永不熄灭。”他将复仇的火种传递给了下一代,单氏家族的仇恨就此成为了一个世代相传的宿命。 单氏家族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悲剧性的篇章。复仇的种子在家族中代代相传,成为了他们生活的重心和使命。然而,历史的洪流并不因个人的仇恨而停滞,单氏家族的复仇最终未能改变大唐的命运,只留下了无尽的悲痛与遗憾。 回到1977年的石碑前,考古学家们终于理解了为何徐茂公的墓志铭上没有提到玄武门之变。这位忠臣在权力与仁义之间做出了选择,选择了在历史的某一刻放下屠刀,却也因此将自己与那段历史隔离开来。或许正因为如此,李治在为他撰写碑文时,刻意淡化了那段带有争议的往事,只将他作为一位忠诚的将军载入史册。 然而,徐茂公的这一选择,却无意中点燃了单氏家族的复仇之火。对于单氏家族而言,徐茂公的仁慈不仅未能带来和平,反而成了他们代代不息的仇恨源头。这场家族仇恨的延续,成了一个永远无法平息的历史遗憾。 单氏家族的故事告诉我们,仇恨一旦植入人心,将难以消除。尽管个人的力量无法抗衡历史的潮流,但对正义与仁慈的追求,却是永恒的主题。徐茂公选择了人性的一面,这让他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充满复杂性的角色,也让我们在回顾这段历史时,更加深刻地思考权力与道德之间的微妙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