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巴发苦?这样用药没烦恼

曹洪安康 2024-02-26 10:49:50
口苦,为患者的自觉症状,临床较为常见。《素问·痿论》曰:“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现在有关中医论著,亦多谓口苦是属肝胆有热,因而治疗就从清泻肝胆火热立论。口苦,属实属热者居多,但属虚属寒者,亦屡有所见。 辨证论治 1.邪在少阳证 症状:口苦咽干,头痛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食纳减少,小便色黄,苔薄白或薄黄,脉浮弦有力。 治法:和解少阳。 常用中成药:小柴胡颗粒。 小柴胡颗粒:解表散热,疏肝和胃。用于外感病,邪犯少阳证,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食欲不振,心烦喜呕,口苦咽干。 药品特色:本品以祛邪为主,兼顾正气,以和解少阳为主,并和胃气,共奏解表散热,疏肝和胃之功。 2.肝胆郁热证 症状:口苦心烦,口干欲饮,易怒头晕头痛,目赤目眩,两胁胀痛,小便黄,大便偏干,舌边尖红,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数。 治法:疏肝解郁,清热泄胆。 常用中成药:龙胆泻肝丸、消炎利胆片、茵胆平肝胶囊、大黄利胆片等。 龙胆泻肝丸:清肝胆,利湿热。用于肝胆湿热,头晕目赤,耳鸣耳聋,耳肿疼痛,胁痛口苦,尿赤涩痛,湿热带下。 药品特色:本品由肝胆实火循经上炎或肝胆湿热下注所致。肝胆实火,循经上炎则头部、耳目作痛,或失聪,肝火郁结,经脉不舒,则胁痛且口苦;湿热循经下注则为阴痒、阴肿、筋痿、阴汗。 3.阴虚火旺证 症状:口苦常伴有腰酸腿软、头晕耳鸣、目眩、早泄、五心烦热、骨蒸潮热、盗汗颧红、形体消瘦、尿少而黄、舌红少津或光滑无苔、脉沉细数。 治法:养阴泻火。 常用中成药:知柏地黄丸。 知柏地黄丸:滋阴降火,用于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口干咽痛,耳鸣遗精,小便短赤。 药品特色:原名为滋阴八味丸,是由六味地黄丸加知母、黄柏而成。知母、黄柏清肾中伏火,清肝火,因此知柏地黄丸具有滋阴降火的作用。本品性寒凉,可滋肾阴、清肾火,对阴虚内热之人极为有益,可解决因肾阴虚内热导致的口干舌燥、大便干燥、失眠多梦、面红发热、烦躁易怒等。 4.胆虚气怯证 症状:胆气虚弱,决断不能,易惊多虑,心神不宁。病后气虚,虚烦不眠,易惊恐心悸,口苦多疑虑,常叹息。 治法:清胆和胃。 常用方剂:温胆汤(《千金要方》)加减。 方剂特色:由半夏、枳实、陈皮、竹茹、甘草、生姜等组成,具有温养胆气、和胃化痰功能,主治胆虚痰热上扰引起的虚烦不得眠等证。 5.心火上炎证 症状:烦热不安,夜寐不眠,口苦口渴思饮,舌烂生疮,尿黄而少,小便刺痛,或面红目赤。苔黄,脉数。 治法:清心降火。 常用方剂:黄连阿胶鸡子黄汤(《伤寒论》)加减。 方剂特色:主要由黄连、阿胶、黄芩、白芍、鸡子黄等组成,主治阴虚所致的口干舌燥、心烦失眠等。 6.肝郁肾虚证 症状:口苦而涩,头晕目眩,胸胁不好,腰膝酸软,心烦失眠,烘热汗出。舌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 治法:疏肝养血,滋肾养阴。 常用方剂:滋水清肝饮(《医宗己任编》)加减。 方剂特色:以熟地、当归、白芍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一种药品,具有滋阴养血,清热疏肝的功效,适用于治疗阴虚肝郁,胁肋胀痛,胃脘疼痛等病症。 7.脾胃湿热证 症状:口苦,脘腹胀满,肢体困倦,尿少色黄,大便溏泄不爽,纳少厌食,恶心呕吐,或面目肌肤发黄。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利湿热。 常用方剂:藿朴夏苓汤(《医原》卷下)加减。 方剂特色:成份为藿香、姜半夏、杏仁等。具有理气化湿,疏表和中之功效。治湿温初起,恶寒无汗,面色垢腻,口不渴或渴不欲饮等症。 8.胃火灼盛证 症状:胃脘烧灼嘈杂,痛剧烈,口苦口臭,口渴,喜冷饮,甚至面赤,大便干结或溏,但恶臭不爽,小便色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 治法:清利胃热,降气和胃。 常用方剂:清胃散(《脾胃论》卷下)。 方剂特色:成份为地黄、当归、牡丹皮、黄连、升麻等。主治胃火上攻,齿龈肿痛,或牙宣出血,口气臭热,口干舌燥。 常用中成药:藿香清胃胶囊。 藿香清胃胶囊:清热化湿,醒脾消滞。用于脾胃伏火引起的消化不良,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苦口臭等症。 药品特色:本品具有疏肝理气,清热化湿,醒脾消滞,和胃降逆等功效,进而消除腹胀,腹痛、早饱、暖气等症状,并促使胃排空时间恢复正常。 9.肺热壅盛证 症状:发热、咳嗽、咯痰色黄、胸痛、咽喉肿痛、舌红苔薄、脉数。治法:清肺化痰。 常用方剂:清金化痰汤(《杂病广要》引《医学统旨》)。 方剂特色:药用黄芩、栀子、桔梗、麦门冬、贝母等。具有清肺化痰之功效,治疗咳嗽,咯痰黄稠腥臭,或带血丝,面赤,鼻出热气,咽喉干痛,舌苔黄腻,脉象濡数。现多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属痰热证者。 常用中成药:养肺丸。 养肺丸:润肺止嗽,化痰定喘。用于咳嗽痰盛,气促作喘,胸膈不畅,口苦咽干,喉痛音哑,久嗽失眠。
1 阅读:40
曹洪安康

曹洪安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