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让中国许多家庭瞬间支离破碎。然而在北川县,废墟之中

九文说史 2024-10-12 13:59:07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让中国许多家庭瞬间支离破碎。然而在北川县,废墟之中一个父亲的身影却温暖人心。这位父亲徒手刨挖,整整15小时不肯放弃,直到终于把女儿救出废墟。他的双手鲜血淋漓,但却没停下过。这位父亲的名字叫李杨,他救出的女儿叫李佳芹。 2008年5月12日的下午,两点多的时间,北川县城还显得平静而宁静。11岁的李佳芹和同学们正在教室里上课,突然间,地面剧烈晃动起来。 课桌、天花板、墙壁都在剧烈摇晃,伴随着“轰隆”的巨响,整栋楼瞬间倒塌。李佳芹在千钧一发之际,赶紧钻到了课桌下方,课桌、房梁和水泥板在她周围形成了一个狭小的三角空间。 黑暗和尘土瞬间包围了她,身边隐隐约约传来其他孩子的哭喊声。李佳芹闭上眼睛,努力让自己不哭出来,因为她知道,哭也没有用。 她用手摸索着周围的一切,试图找到一点可以呼吸的缝隙,却发现只有厚厚的土墙和破碎的砖块。周围的空间狭小而冰冷,她想到了父亲,心中默念着:“爸爸,快来救我吧!” 地震发生的那一刻,李佳芹的父亲李杨正在工作。他听到地震的消息后,心急如焚,顾不得一切地奔向学校,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我的女儿怎么样了?” 他的肺部火烧火燎,呼吸变得急促,似乎随时都要撕裂开来,但他依旧拼命奔跑,眼里只有前方的学校。 当李杨终于抵达学校时,眼前的景象让他几乎窒息——曾经那栋矗立着的教学楼,已被完全夷为平地,成为一片废墟。 看到这一切,李杨的第一反应就是跑过去,开始徒手刨挖。他并不知道李佳芹具体在哪间教室,唯一的线索就是他模糊记得她每天上课的大致方向。于是他在废墟中找到一个点,开始用双手拼命地挖掘。 “放弃吧,等待救援队来,这太危险了!”周围的人看着李杨的疯狂举动,不忍地劝阻他。但李杨根本听不进去,徒手搬动一块又一块的碎石瓦砾。 他的双手很快被砖块和钢筋划破,鲜血流了出来,手指早已皮开肉绽。他的每一次挖掘都带着痛苦,但他却没有片刻停歇。 有人试图递给他工具,但他却摇头拒绝了。因为他担心铁锹或其他工具会触发二次坍塌,或者会伤到女儿。 面对父亲的固执,大家纷纷动容,有人默默地加入了挖掘工作,和他一同搬运瓦砾。李杨一边挖掘,一边轻声呼唤着:“芹芹,芹芹,能听到爸爸的声音吗?” 时间在一点一点地过去,废墟中的光线逐渐暗淡,夜幕降临,周围已经听不到其他声音。 李杨的嗓子已经喊哑了,几乎失去了希望,但就在他一刻也不停地挖掘时,他听到了一个熟悉而微弱的声音:“爸爸,我在这里。” 这一刻,李杨的心脏猛地一震。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但那一声细微的呼唤,却真真切切地传入了他的心中。 他迅速屏住呼吸,仔细辨别声源,终于发现了一个狭小的缝隙,那就是女儿所在的位置。 他几乎把全身的力量都集中在了手上,拼命挖开碎石,终于在废墟中看到了一只小手。那一刻,李杨泪水涌出,他一把抓住了那只手:“芹芹,别怕,爸爸来了。” 15个小时的徒手挖掘,李杨终于把女儿从废墟中救出。李佳芹的腿部受伤,无法行走。李杨将她轻轻地背在背上,不顾满身伤痕和泥土,迈着坚定的步伐一步一步朝着安全地带走去。 父女俩相拥的那一幕,让周围所有人都湿润了眼眶。有记者记录下这一刻,并问李杨:“为什么坚持这么久?” 李杨的回答简单而坚定:“这是我的女儿,我怎么可能放弃?”他的话语没有什么修饰,但却透着一股父亲无比坚定的力量。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佳芹在医院接受治疗。地震后,许多家庭都经历了巨大的痛苦和离别。 李佳芹幸运地被救出,但她也深知有许多同学、老师永远留在了那片废墟之下。这个经历让她明白生命的脆弱,也让她更加珍惜父亲不顾一切的爱。 李佳芹决定以后要从事医学,她立志成为一名医生,用自己的双手去挽救他人的生命。 多年以后,她成为了一名医护工作者,每天面对病患时,她总会回想起那一刻。她告诉自己,正是父亲的坚持让她重生,现在她也要把这种力量传递下去。 汶川地震中,父亲李杨15个小时的徒手挖掘,成为人们心中的奇迹。这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救赎,更是父爱力量的最好诠释。 李杨用鲜血和汗水救回了女儿,也让我们见证了灾难中的人性光辉。李佳芹的成长路上,她带着父亲的爱走向了医学之路,将这份温暖传递给更多人。

0 阅读:60
九文说史

九文说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