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一场意外的村委会通知,让浙江宁波的小人物徐惠明成了全村的焦点。30年

九文说史 2024-10-12 13:59:20

2020年,一场意外的村委会通知,让浙江宁波的小人物徐惠明成了全村的焦点。30年如一日的陪伴和照顾,并没有让他得到过什么回报,直到村委会告知:邻居苏老太的宅基地拆迁下来了一笔百万巨款,由他来继承。这位朴实的老人从没想过,他的无私付出会换来这样的“好报”。 在徐惠明40多岁的时候,他的侄子找到他说:“麻烦你照顾一下我姑姑吧,她也没啥亲人,日子挺难过的。” 原来,侄子因为常年在外打工,无法照顾独居的姑姑苏老太。徐惠明听了,也没多想,便一口应了下来。 此时的苏老太,62岁,已经没了任何直系亲人,只能依靠200元的低保过活。房子年久失修,条件非常艰苦,生活勉强度日。 刚开始的时候,徐惠明只是抽空过去看看,帮着打扫打扫屋子,买些米面油之类的日常用品。苏老太虽然年纪大了,但身子骨还算硬朗,平时也不麻烦他太多。 两个人相处久了,倒也像亲人一样。一天,徐惠明去给她送饭,老太太拉着他的手说:“你这么照顾我,不图啥,我这心里踏实。”话虽如此,但他也没想到,这份承诺会持续一辈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老太的身体逐渐开始出问题。70多岁那年,她检查出肾功能出了毛病,需要住院治疗。徐惠明把她送到医院,除了帮着缴费,还一连陪了8天,寸步不离地守着。 医生都惊讶地说:“您这样子,比很多子女照顾得还周到。”徐惠明没多说什么,只是默默地看着床上的苏老太,觉得老人孤苦一生,身边连个亲人都没有,他心里多多少少有些酸楚。 等苏老太病情稳定后,他又带她回到家里。可不久后,老人日渐虚弱,连自理都成了问题。于是,徐惠明决定把她送到养老院,让她有个稳定的环境,能有更专业的照顾。 养老院每月费用1700元,徐惠明出于自己的工资,加上低保补助勉强维持。他每周都会去看望苏老太,陪她聊天、散步,一晃眼,就是十多年。 苏老太晚年生活贫困,没留下什么财产。徐惠明也从未打算能从中得到什么。2017年,苏老太去世,徐惠明按照村里的习俗给她操办了后事,并支付了所有费用。 几年后,村委会突然找到他说:“老人名下那块宅基地要拆迁了,补偿款超百万,这遗产该你来继承。”徐惠明一听有些蒙圈,他根本不知道苏老太名下还有宅基地,更不明白这些钱是怎么回事。 原来,苏老太早年曾申请过一块宅基地,但由于一些手续上的问题,拖了很多年一直没批下来。老人住进养老院后,这件事她自己也淡忘了。 直到她去世几年后,这块地才被批下来,并被划入拆迁范围。经过测算,拆迁补偿高达百万元。村里认为,既然徐惠明三十年来尽心尽力照顾老人,这笔钱就应该归他所有。 虽然村里对徐惠明的无私奉献赞不绝口,但法理上,徐惠明并不是苏老太的法定继承人,理论上他不能直接获得这笔遗产。 没有遗嘱,也没有法律上的文件,村委会也有些为难。村支书洪秋国建议徐惠明去法院起诉,试试能不能通过法律途径来继承这笔遗产。 徐惠明虽觉得自己并不贪图这笔钱,但村民们的支持让他下定决心去争取。 他向法院提起了诉讼,法院调查了解情况后,法官引用了继承法第十四条的规定,认为徐惠明30年来对苏老太的抚养照顾,确实符合“扶养较多”的条件,有权继承老人部分遗产。 在法院的调解下,最终裁定徐惠明可获得拆迁款的50%,剩余部分由村集体和老人的侄子继承。得知这一消息,村民们纷纷表示赞同,认为这是对徐惠明多年付出的合理回报。 村党支部还决定将村集体所得部分用作老人福利资金,逢年过节时发放给村中老人,以此弘扬邻里互助的精神。 徐惠明在这笔遗产面前,心里依旧淡然,他表示:“这些年我照顾她从没想过会有回报,都是我该做的。 老人临终前对我说,感谢我这么多年陪着她,让她有了个依靠。那时候我觉得,比起什么钱财,这样一句话才是真正的价值。” 在徐惠明看来,自己这辈子能够照顾好苏老太,就是最大的心安。他依旧过着朴素的生活,没有因这笔意外之财而改变。 徐惠明的故事传开后,网友们纷纷感动点赞:“这是中国好邻居,值得敬佩。”“人间有真情,善行有好报。” 通过这件事,不仅徐惠明成了村里的模范,连邻里之间的关系也更为融洽。大家更愿意去帮助有需要的人,彼此间的关系也更为亲近。村党支部书记洪秋国更是号召村民向徐惠明学习,让村里的人相互帮助、共渡难关。 正如村里的老人们所说:“远亲不如近邻”,邻里间的善意与关爱,将会在这片土地上继续流传。徐惠明的故事虽已尘埃落定,但他留下的影响,将激励更多人投身于无私的善举中,成就更和谐美好的社区。

0 阅读:66
九文说史

九文说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