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评丨余华英涉嫌拐卖儿童案,用“不漏罪”捍卫法治护佑人心

钱江晚报 2024-10-12 19:57:17

潮新闻客户端评论员王彬

图源:央视新闻

10月11日上午10时,备受社会关注的余华英涉嫌拐卖儿童案在贵州省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重审一审开庭,这也是余华英第二次在这里接受审判。此案二审后,因公安机关又发现余华英其他涉嫌拐卖儿童犯罪事实,贵州高院裁定案件发回重审。据了解,原判遗漏的犯罪事实是指除原判认定的11名儿童,余华英还涉嫌拐卖其他6名儿童,也就是说余华英涉嫌拐卖儿童的数量从11人增至17人。据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消息,公诉机关建议对余华英判决死刑。因案情重大,本案将择期宣判。

余华英,这样一个丧心病狂、十恶不赦的人贩子,一个为了5000块钱能把自己儿子卖掉的人,一个上了法庭都没有道歉,强烈要求其被尽快绳之以法,民众最朴素的正义期盼,法律不懈努力所要达成的现实目标,都在于此。

去年9月,此案一审判处余华英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而此次再审,公诉机关还是建议判处余华英死刑。多位法律人士指出,此案最后判决死刑的可能性较大。众所周知,死刑是我国最严厉刑罚,如果余华英最终仍被判处死刑,那也是罪有应得,大快人心。不过,有人说,如果最后判决结果都一样,那为什么还要重审?这是不是又给了余华英一些喘息的时间,与民众的期盼、法律的目标相悖?

事实上并非如此,对于一件事,我们不能光看表面,还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判决结果只是法律追求正义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唯有兼顾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不让每一个案件,带着疑点和问号结案,让公平正义贯穿每一个案件始终,才是法律的“本能”与“模样”。

贵州高院裁定重审此案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在于三个字:“不漏罪”。既然又发现余华英其他涉嫌拐卖儿童犯罪事实,就必须用法律的方式去正视与面对,不放过每一条线索,核实好每一条证据,破解疑点,拉直问号,使所有真相大白,将每一个犯罪事实都暴露在阳光之下。以经得起推敲检验的程序正义,去触及实体正义的结果。

“不漏罪”的追求,合乎情理法理,承载着公平与正义,更是在捍卫法治、护佑人心。17名被拐儿童背后,是17个家庭,余华英给他们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与绝望,而法律要做的,就是努力弥合伤口,给每一个受害者一个公正、希望与交代。

此前,余华英曾两次落入法网,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导致其所受刑罚与其所犯罪责,并不对等。好在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余华英再一次落入法网。亡羊补牢,犹未晚矣。因此,无论困难有多大,案情有多么复杂,都一定要把此案办成铁案,让犯罪者付出应有代价,这既是在匡补之前的过失,也是在守护法律尊严、社会公道,擦亮司法“人民性”的底色。

此外,这样做,还会释放这样一个信息,纵使余华英态度恶劣,不配合,不认罪,法律也不是拿她没有办法,依然可以使她的违法犯罪事实“透明化”,使她所有的挣扎、狡辩与抗拒,都显得苍白无力毫无意义,这就是法律的底气。如此一来,更是在给所有人贩子有力的震慑,警告他们不要心存侥幸与幻想、以身试法,也不要做无谓的抗争,毕竟再狡猾的狐狸也逃不过好猎手,违法犯罪必然要受到法律严厉制裁。

余华英涉嫌拐卖儿童案,极具典型意义和现实价值,社会正面效应极大。“不漏罪”的实现,意味着拐卖者没有任何“空子”可钻,意味着良知不被辜负、正义不被蒙羞,意味着以法治实现“天下无拐”愿景的路径,走得通、走得远。

0 阅读:4

钱江晚报

简介:钱江晚报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