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杀其他人还能理解,刘邦为什么要杀樊哙? 君王考虑事情从来不看这个人是忠或者

喷火龙来了 2024-10-13 13:19:29

刘邦杀其他人还能理解,刘邦为什么要杀樊哙?

君王考虑事情从来不看这个人是忠或者奸,是该杀还是不该杀,他们考虑问题的唯一方式,只从冷冰冰的利益角度去衡量。

活着的价值大于死去的价值,那这个人就可以活,仇人也行;

死去的价值大于活着的价值,那这个人就得死,谁也不行;

刘邦杀樊哙就是这种典型的思维。

刘邦借陈平之手除掉樊哙的本质原因,是要制造勋贵派和外戚派的矛盾,防止他们在自己死后两派合流。

刘邦的老婆是吕雉,樊哙的老婆是吕嬃,而吕雉和吕嬃又是亲姐妹,刘邦和樊哙的关系即是兄弟,又是君臣,同时还是连襟。

三重关系反应出樊哙这个人背后的能量,即是外戚,又是勋贵,这样的人一旦倒戈,对皇权都是倾覆性的。

刘邦在世的时候还能压制樊哙,可刘邦去世了呢,谁能保证樊哙不会倒向吕雉?信誓旦旦终是不思齐反,戮力同心终是本同末离。

即使樊哙对天盟誓永远会忠于刘氏子孙,可是这个誓言的可信度又能有几分呢!当利益大到一定体量的时候,道德上的誓言它就是个屁。

即使樊哙会忠于刘氏子孙,谁又能保证樊哙手下的那些人会不会怂恿樊哙,樊哙在底下人的怂恿和吕雉的刻意拉拢下,谁又能保证樊哙是会坚守本心还是会踏上吕家的这条船呢?

人在江湖 身不由己,很多时候当事人做出的决策并不能代表当事人的意志,这中间有太多的不可思议的变量,这个世界是动向的,人心之所以复杂,是因为人心永远都是在不断的变化,上一秒我对你爱意绵绵,下一秒就有可能会恨入骨髓。

无关利益的时候大家都可以披上道德的外衣为自己增光添彩,关乎利益的时候可就都是刀刀见血剑剑封喉了。

作为帝王,刘邦不可能把皇权的安危寄托于樊哙那华而不实的道德承诺,他要的是把主动权死死的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因为樊哙自己是勋贵派,老婆吕嬃是外戚,所以樊哙的身上既有勋贵派的色彩,又有外戚派的色彩,无论樊哙将来是帮刘还是帮吕,都不会有道德包袱和心理障碍。

而樊哙的身份也是最容易骑墙中立的,刘家地位稳固,他就帮刘灭吕,事成之后照样封侯拜相享受荣华,对外还能落个大义灭亲救国家于危难的正义人设。

吕家势大他就助吕攻刘,成功了继续攀升,失败了可以依靠自己在勋贵派的人脉资源保住自身性命,他日有机会依然可以重返朝堂陪王伴驾。

他即使谁也不帮,也可以继续保持自己及子孙的富贵,在刘家和吕家的斗争中,刘家赢了,他可以继续以开国功臣自居,吕家胜了,他又能够以外戚的身份继续位列朝堂。

所以在刘邦之后,三种选择下,樊哙不管怎样选,都不会有损自己的利益,但是他只要选出帮吕或者保持中立,对刘家的后果一定是灾难性的,刘邦也是因为预见到这种可能出现的结果,所以才要急切的处死樊哙,刘邦要在有生之年尽最大的可能为自己的子孙后代打造一个相对稳定安全的政治环境。

关于派谁除掉樊哙,这就是人事任命上的奥妙了,肯定不能选吕家人,樊哙和吕家人本身就是姻亲,在利益上属于捆绑性质,派吕家人的话,吕家人会在执行方面进行欺骗隐瞒。

也肯定不能选刘家人,刘家江山未来要靠勋贵系制衡外戚系,如果让刘家人除掉樊哙,那就等于直接促成了勋贵和外戚的合流,两派一旦联合,刘邦自己都应付不了,更何况是诸位年幼的皇子。

所以这个人选只能在勋贵功臣当中去选,让勋贵系除掉樊哙,那就等于同吕家关系宣布破裂,再无可以缓解和调解的余地,将来吕家人如果有不臣之心,勋贵系为了防止吕家人上位后展开报复,为了自己,他们也会拼尽全力的去力保刘姓子孙登上皇位。

那么应该在勋贵系里面找谁比较合适,陈平无疑就是最好的选择,因为陈平是后来加入刘邦阵营的,与樊哙没有太多的个人感情,少了这一层感情包袱,陈平在执行刘邦命令的时候就不会有什么心理障碍。

如果是派周勃或者灌英前去,他们就难免不会因为兄弟间的感情而手下留情,他们同属于丰沛系,在刘邦还没有鹊起的时候,就在一起玩,后来跟随刘邦出生入死的时候,在战场上又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那种可以托付生死的战友情是没有经历过的人所难以想象的。

所以这就是刘邦在去世之前为什么要找陈平而不是找其他人的原因,这也是刘邦为什么在去世前一定要除掉樊哙的原因,至于陈平在执行的过程中动作变形,这就又是另外一说了。

0 阅读:52
喷火龙来了

喷火龙来了

你喜欢的,才是我创作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