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王”卢象升:以五千人力敌满清八万兵,死后掀开甲胄天下为之震动!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他们以一腔热血,书写着不朽的传奇。1639年的冬天,巨鹿之战的硝烟尚未散去,一位名叫卢象升的将军,用他的生命,为明朝的历史画卷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一个从书生到将军的传奇人物,用他的智慧和勇气,诠释了何为真正的忠诚与担当。
1600年,常州府宜兴县张渚镇,卢家迎来了一位新生命——卢象升。他自幼便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气质,皮肤白皙,身材瘦削,但骨骼惊奇,臂力惊人,连成年人都难以匹敌。然而,在那个重文轻武的时代,卢象升还是选择了从文之路。1622年,他一举考中进士,从此踏上了仕途。从户部主事到员外郎,再到大名知府,卢象升的仕途一帆风顺,不到三十岁便已成为正厅级干部。
然而,命运似乎并不打算让他一直在文官的道路上走下去。1629年,皇太极率领清兵绕道喜峰口入关,直逼京城。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卢象升毅然决然地散尽家财,招募乡勇,组成军队进京勤王。这一战,虽然袁崇焕因“忌讳”被处死,但卢象升却因护驾有功,升任右参政兼副使,正式踏入了武将的行列。
从此,卢象升与他的“天雄军”成为了明朝的一股重要力量。他们平定内乱,稳定国防,为明朝的安宁立下了赫赫战功。1631年,卢象升升任按察使,同年九月,他率领天雄军击退了陕西、山西境内的农民起义军。1633年,他又一次率军平定了山西的贼兵,收降、遣返男女群众多达两万余人,使京郊三府的百姓得以过上安稳的日子。
卢象升虽然是一个文人出身,但他武艺高强,带兵有方。他深知士兵的疾苦,与士卒同甘共苦,打仗时总是一马当先,冲锋陷阵。他的英勇无畏和慷慨激昂,深深地激励着每一位士兵。因此,他的军队士气高昂,战功赫赫。
然而,明朝末期的腐败与无能,却让这位忠诚的将领陷入了无尽的困境。庙堂之上,蝇营狗苟之徒横行,如卢象升这样试图匡扶社稷的人,却总是疲于奔命,四处救火。他先后接替蒋允仪抚治郧阳,斩敌五千六百多人;又接替唐晖巡抚湖广,总理江北、河南、山东、湖广、四川军务,抵御东南部的贼寇。他星夜兼程,飞马进入汝州,击退高迎祥、李自成;又连夜骑马赶往宣州,坚守待命,与敌军僵持一个月,使敌军不战而逃。
然而,就在他父亲去世,他连续十次上书请求回家奔丧时,却被兵部尚书杨嗣昌驳回,命令其在职守丧。这时,清军攻克墙子岭、青口山,斩杀了总督吴阿衡,驻扎在了牛兰,对京城形成了鲸吞虎踞之势。崇祯急令卢象升指挥全国的增援部队,但他却与杨嗣昌、高起潜意见不合,最终只能带着不足两万的兵力,去面对满清的八万大军。
1639年1月15日,卢象升领兵至蒿水桥时,被清军主力包围。面对敌我双方巨大的实力差异,他下了一条名垂千古的军令:刀必见血!人必带伤!马必喘汗!违者斩!他身先士卒,带着几千人浴血奋战,从辰时打到未时,最终身中四箭三刀,壮烈殉国!享年39岁。
他的死,是悲壮的,也是无奈的。他明明有着满腔的热血和才华,却因为朝廷的腐败和无能,而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结局。他的尸体被找到时,还穿着为父亲守丧的衣服,全军将士无不垂泪,三郡之民闻之,痛哭失声,声震天地。
然而,卢象升的不幸并没有就此结束。杨嗣昌担心他诈死报复,派了三个巡逻兵去查探消息。得知卢象升的确切死讯后,他又希望卢象升没死,以便自己将怯懦畏战之类的罪名强加在他身上。收敛尸体时,杨嗣昌再次从中作梗,刻意压下卢象升的死讯,导致他的尸体八十天不能入土为安。
卢象升的妻子上奏请恤,不准;他的弟弟象晋、象观又请,再次被朝廷驳回。直到杨嗣昌围剿张献忠兵败自杀后,明廷才赠卢象升太子少师、兵部尚书,赐祭葬。讽刺的是,卢象升一生致力于为大明抗击清军,清朝的后世之君追谥其"忠肃"。而在崇祯这里,他却始终没有得到公正的待遇。
卢象升的一生,是悲壮的,也是无奈的。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何为真正的忠诚与担当。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书生亦能报国。他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去追寻那份属于自己的信仰与荣耀。在历史的长河中,卢象升的名字,将永远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