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黄河水文化工程:白龙回眸河安千秋

新黄河 2024-10-21 19:40:20

“小小白龙神通大,黄河不再闹水灾,高高的闸门徐徐开,幸福生活流进来。”在惠民黄河之畔,至今流传着这样一段歌谣。

在这段朴实无华的言语背后,道出的是一座历经风雨的黄河工程——白龙湾险工,承载的是一段可歌可泣的红色记忆——老渤海精神,诉说的是一幕情真意切的动人故事——小白龙传说。

精工细作治河安民

一道护河坝,一篇治河记。

惠民黄河河务局白龙湾险工处为原大清河故道,始建于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起点在今5号坝(大堤桩号235+600),末端在今清河镇东五村前的堤弯处(大堤桩号238+250),总长2650m,是山东黄河最早的险工之一。1855年铜瓦厢决口,黄河夺大清河入渤海,因水量激增,当年秋季在清河镇漫决成灾,随即群众沿河筑堤做埽抢护。到1937年,现55号坝以下完全脱溜出滩,当时只剩51段坝,即从现在的5号坝至55号坝。1947年黄河归故时险工溜势有所上提,当年在险工上首新增了1、3、4号坝。此后至今,对险工只是在原基础上加高改建,未增建新坝。自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险工下首溜势明显变化,现在险工出溜已逐渐偏向右,使险工以下的右滩岸坍塌严重,导致险工下首逐步脱溜。人民治黄以来,经过多年修建打造,白龙湾险工已由最初的秸埽坝改建为石坝,并加高、帮宽了黄河大堤,现有坝岸53段,工程长度2406m,砌护长度2403m。

白龙湾险工与河道入流方向约成90度角,形似拦河大坝,位置十分险要。险工及近邻堤段,自1855年黄河改道以来,先后决口7次,为滨州黄河决口最多的河段。白龙湾险工的修建及日后的持续除险加固工作,为保障惠民县清河镇段黄河安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给后续白龙湾引黄闸及引黄灌区的修建,保障地方生产生活用水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白龙腾飞文脉相承

一段神话传,一场文化礼。

惠民县当地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开了白龙湾,先冲武定府,后淹阳信县。”可见白龙湾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但白龙湾的名字从何而来,还要从一段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讲起。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条小白龙被玉皇大帝贬到此处看守大堤,化身为年轻人形象来到村民吕老弯家中帮忙料理农活,直到被吕老弯发现其真身,才将身世娓娓道来。小白龙嘱咐吕老弯三天后有条黑龙要在此夺堤入海,届时他将与黑龙斗法并需要吕老弯相助,同时将助力口诀相告:“河水滚滚像开锅,黑龙要占白龙窝。黑龙上来用砖打,白龙上来吃馍馍。”三天后,河面之上阴风怒号、浊浪排空,二龙斗法之际,因吕老弯一时紧张记反了口诀,犯下了“以砖击白龙、以馍助黑龙”的致命失误。此消彼长间,小白龙败下阵来,眼看要决口溃堤,千钧一发之际,小白龙化身长堤,毅然决然用自己的身体挡住决口,挽救了沿黄百姓,小白龙因此失去了生命。当地百姓为了纪念小白龙,在此修建了白龙庙,庙宇后来淹没于滚滚洪流中,但小白龙“舍生取义、勇救苍生”的精神一直流传至今,白龙湾因此而得名。

近年来,惠民河务局重点从工程生态、信息化建设、黄河文化等方面精心打造白龙湾险工。2021年白龙湾险工被评为“黄委示范工程”,位于白龙湾险工上的白龙湾幸福广场成功入选“山东黄河文化建设示范点”。与此同时,充分吸纳惠民县特色传统文化,打造出了集红色文化、廉洁文化、治河文化、孙子文化、法治文化、心远书屋户外馆“六区”于一线的崭新格局,成为文化与防洪工程有机结合的典范。

最近,《黑神话:悟空》风靡全球,出圈的是一款游戏,出彩的是中国文化。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亦是如此,开辟新赛道、塑造新格局,与水工程有机融合,扮靓的是防洪工程,延续的是黄河文脉。

(新黄河客户端季青云通讯员王勇)

0 阅读:0

新黄河

简介:新黄河客户端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