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烈、卜花儿、别失八里……《西域番国志》里记载的这些名字都是啥?

飞绿聊国际 2023-07-26 22:33:02

《西域番国志》是明朝人陈诚根据其出使帖木儿帝国途中见闻撰成的旅行记录,内容包括明代西域乃至中亚一带的历史沿革、地理气候、社会文化及宗教信仰等。作为目前仅存的明代西域行记之一,该书成为人们了解这一时期西域社会的重要历史文献。

出使西域,见证交流

明成祖继位后,不断向西北地区派遣使者,诏谕各地首领称臣纳贡,以减轻来自北方蒙古势力联合对抗明廷的压力。与此同时,西域政治形势也发生了变化。察合台汗国一分为二,东部由秃黑鲁帖木儿汗及其后裔统辖,西部则为帖木儿王朝所有,双方仍各自同明朝贸易通使。

永乐八年(1410年),帖木儿帝国继承者沙哈鲁向明朝派出的使臣迷儿即剌即将返程,明成祖遂遣白阿儿忻台等人随赴哈烈宣敕赏赉。这一时期,沙哈鲁与其侄哈里因夺取君位发生冲突,明廷得悉后,企图调和双方关系。永乐帝在写给沙哈鲁的国书里说:“自今宜休兵息民,保全骨肉,共享和平之福。”3年后,白阿儿忻台返回朝廷,与他同行的还有西域哈烈、撒马尔罕、失剌思、俺的干、俺都淮、土鲁番、火州、柳城、哈实哈儿等地派来的使节,他们都接受了明廷的赏赐。按照惯例,西域使臣抵达中原完成出使任务后,再由明朝派出使臣陪同其返回,此番护送哈烈等处使臣归返的便是陈诚、李暹诸人。陈诚归来后,撰成《西域番国志》,引起明成祖及士大夫们的极大关注,该书也成为清代编纂《明史·西域传》的重要参考资料。

《西域番国志》呈现了陈诚对今新疆乃至中亚一带的观察。全书不分卷,共7000余字,记录了哈烈、撒马尔罕、俺都淮、八剌黑、迭里迷、沙鹿海牙、塞蓝、达什干、卜花儿、渴石、养夷、别失八里、土尔番、崖儿城、盐泽城、火州、鲁陈城和哈密共18处地方的社会状况,包括当地地理、城池、舆服、官制、仪礼、物产、气候、民俗等方面。其中记述哈烈的内容最为详尽,约占全书一半篇幅。

  ▲陈诚《陈竹山先生文集》(局部),清雍正七年刻本(《西域番国志》,又名《进呈御览西域山川风物纪录》)。(图片来自作者)

物俗有别,风情各异

《西域番国志》里的资料非常丰富,但内容大多集中在“哈烈”一篇。陈诚在《西域番国志》里提到的18处地方,除了别失八里、鲁陈城和哈密等比较明显地反映出民族状况与文化差异外,剩余条目则是简要描述当地的地理、土产及气候。

别失八里(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萨尔境内)。别失八里地处沙漠之中,在陈诚看来,该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很大程度上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别失八里没有城郭宫室,人们游牧为生、居无定所,帐房随处而安。帐内铺设氊罽(毡和毛毯),无论寒暑皆在地上坐卧。当地首领马哈木为察合台诸王后裔,其“戴小罩剌帽,簪鹚鹆翎,衣秃袖衫,削发贯耳”,当地妇女则穿窄袖衣服。饮食方面,人们的主食为肉和奶制品,偶尔吃米和面,蔬菜则非常少有,饮品则以动物乳汁为主。在陈诚看来,这里生活水平不高,君臣上下之间的差别也不明显。

鲁陈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鄯善县鲁克沁镇)。陈诚观察到鲁陈的居民通过不同的装扮,以表示他们归属不同的族群。但这种差异只表现在头饰方面,他们的衣服和语言文字都是一样的。该地民风淳朴,风俗与土尔番、火州相同。

哈密。哈密是明朝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西域番国志》记载:“今为西北诸胡往来之冲要路。其人多犷悍,凡经此处必有求马。蒙古、回回杂处于此,衣服习俗各有不同。”当地居民有数百户,在土屋矮房里居住。这里的农耕虽然采用粪肥,但产量和作物种类并不丰富。由于哈密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它成为明朝与西域之间重要的人口集散地。

文化多元,民族交融

《西域番国志》里花大篇幅记录了帖木儿帝国统辖下的穆斯林和吐鲁番、哈密地区的伊斯兰信众。尽管他们都是穆斯林,头饰也有相近之处,但语言文字和衣着却不一样,前者使用察合台文、穿窄袖衣,而后者使用畏兀儿语言和服装。

《西域番国志》里记载的畏兀儿,是指生活在吐鲁番、火州、鲁陈的高昌回鹘后裔。高昌回鹘主要信奉佛教,陈诚在吐鲁番见到当地民众“信佛法,僧寺居多”,并描述了一些当地的佛教文化景观。尽管在鲁陈的畏兀儿与回回人“方音皆畏兀儿语言”,但他们宗教信仰并不相同。明代哈密是畏兀儿和回回人的重要聚居地,《沙哈鲁汗遣使中国记》记载,1420年,帖木儿帝国派往明朝的使臣途经哈密,注意到城里既有宏伟的清真寺,也有规模很大的佛寺。说明在这一时期,当地文化信仰多元、民族杂居的现象一直存在。

《西域番国志》是陈诚以使者身份记录明朝西域社会的文献,作者观察、记录和参与出访地的日常生活,目的不单在于为明朝了解西域提供有关文化的参考书,更重要的是通过《西域番国志》的整体表述,铺开了一幅民族交融发展的多彩画卷。(完)(原标题:《西域番国志》:记录明代西域社会的重要历史文献)

作者/肖超宇

0 阅读:0

飞绿聊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