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
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本章主要讲:水是最接近于道的事物,人如果能像水一样行事,则没有什么好忧虑的。
译文:世界上,最高明的就是水了。水总是带给万物生机,却从来不和万物争抢,总是处于人们都厌恶的位置,这点跟“道”很像。做人也是一样,住在与世无争的地方,内心空虚幽静,与人相处仁爱为先,说话讲信用,治国理政到位,办事靠谱,行动掌握天时地利。时刻将自己处于争端之外,这样就没有什么可忧虑的。
思考:本章老子在《道德经》全篇中第一次提到了水这个事物,上来就给了水最高的评价“上善若水”。不仅给了水最高的评价,而且老子还说了,水是最接近道的事物“故几于道”。老子认为,水有两个特点。
特点一,善利万物而不争。
这个“利”,我认为是“使有利”的意思。就是说水带给万物好处。这点很好理解,水是生命之源,水对于生命来说,就是带给生命生机的事物。任何生命,离开水,就难以生存。这就是“水善利万物”。水不光带给生命生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争”。我认为,“不争”说的就是水在带给万物生机的同时,却不从万物身上获取什么,只给予而不汲取。
特点二,处众人之所恶。
这句话,直接将水和人做比较了。人们普遍想往高处走,都想争抢做人上人,而水的特点是往低处流,与人们的喜好刚好相反。人们喜欢争来争去,争取更多的钱,争取更大的名声,而水是从来都不争的。不争,就是人们所厌恶的地方,而水则一直处于不争的状态。
因此,老子认为,水的利万物,不争,处于众人厌恶的位置,这几个特点,跟道不就是一样的吗?唯一的区别是道是虚的,而水是实的。
有人读到这里,就开始批判了。认为老子在提倡人们不争不抢,发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尚品质。这就完全误解老子了,老子只是客观的描述了一下水的特点,并没有让人们去按照水的特点去做人。而老子描述水的特点,就是为了让读者更加容易的去理解“道”这个概念。“道”是不是太抽象了?那看看“水”吧,看看水的特点,看看水是如何与万物相处的,看看水是怎么动的,看看水是怎么静的。对于读者,理解“道”,会有帮助。老子的本意,其实想表达这个。而许多人,都误解老子提倡与世无争,提倡超脱世俗,其实是没有读懂。
老子在用水这个事物,从侧面描述了道的特点后。老子继续讲了,看了水,对“道”是不是理解的更加深刻了。那好,做为人,应该去怎样行为呢?
老子提出了“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有人也许会问了,我怎么行为,才算是做到了老子说的“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呢?
我们举个例子,就“居善地”来说,怎么“居”才算是“居善地”了?“居”哪里才是“善地”?我认为,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一百个人问出这个问题,也将会有一百种答案。
每个人所出的环境不同,每个人个体差异不同,这个“居善地”,就会有不同的答案。老子也只是对这个状态进行了一下简单的描述,具体什么地方是“善地”,是没有统一标准的。既然老子说的这么笼统空洞,那么我们就没法达到老子所说的“居善地”的标准了吗?我认为不是的。
老子本章前半段一直在介绍水,说水和道很像,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读者能够理解道。理解道后,老子是想让读者内心去接近道,去拥抱道。在内心拥抱道的情况下,则不会被人自身的局限蒙蔽了心智,才会做出最符合自然规律的选择,从而能够达到最好的结果。只有内心拥抱道,打开了内心的桎梏,才能够脱离人本身的局限性,从而能够站在更高的层级去审视世间的一切,做出最完善的选择,活出最高明的人生。这就是如何做到“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的最终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够让自己处于各种争端的外部,远离矛盾是非,则终将能无忧无虑的生活下去。
用户14xxx12
言之凿凿[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