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姨,对不起,这些年让您受苦了!我先还这么多,剩下的债一定想办法还。”“你想通了就好,今后好好做人吧!知错就改,永远不晚……”
这是前不久,发生在如皋市人民法院执行接待室里的一段对话。一方是“消失”了16年之久的失信被执行人吕某,一方是坚持十多年、起早贪黑打零工替亡子还清债务的七旬老人丛慧玉。双方的握手言和,不仅让一桩延宕多年的执行案件得以重现转机,更续写了一段“中国好人”以榜样的力量感召他人重拾信义的道德佳话。
经商失败,老板欠巨债“消失”16年
出生于1978年的吕某,多年前曾在如皋市区从事餐饮生意。2007年,吕某为扩大经营规模,准备新开一家宾馆。经过洽谈,吕某和做装饰装潢生意的洪勇签订了合同,由洪勇的公司包工包料并先行垫资施工。
但此后由于资金链断裂,吕某欠下高额债务,再也无力偿还所欠洪勇的工程款。2008年,洪勇以公司名义对吕某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最终认定,吕某共欠下洪勇债务共计60.8万余元,需承担还款义务。但此时,吕某已因债台高筑而离开如皋不知去向。
而彼时,洪勇的装修生意刚刚起步,儿子也才3岁,手头并没攒下太多积蓄。也正是因为吕某欠下的这笔债务,让洪勇的公司陷入了困境。洪勇既是债权人,同时也成了欠债人,所欠的材料款、人工费和贷款同样也有60余万元。
就在洪勇竭尽全力让公司走出经营困境时,2011年4月,他却因突发疾病不幸去世,年仅36岁。
尽管如皋市人民法院穷尽一切执行手段,多方寻找吕某的去向,但“消失”的吕某和无可供执行的财产,一度让案件走进了“死胡同”。据了解,吕某涉及的债务官司有10多个、共计数百万元,但没有一笔能够执行。洪勇生前为他装修的宾馆,产权也早已抵押给银行。
“这个案件执行难度确实很大,但我们一直在跟进。”如皋市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常雪萍说。10月24日,记者在如皋法院采访时看到,虽然这起普通的执行案件已积压了16年,负责这起案件的执行法官也换了又换,但厚厚的一摞卷宗里,每一份材料都保存完好,因为这起“老大难”案件的背后,又连接着另一个充满着人性善良和道德信义的好人故事。
人死债不灭,“信义母亲”打工替子还债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洪勇的母亲丛慧玉。
个头不高、身材削瘦,加上满头白发,10月25日下午,记者见到正在田间劳作的丛慧玉,仿若看到一位朴实的邻家奶奶。但就是这样一位已72岁的农村老人,她坚持十多年替子还债的故事足以打动每一个人。
儿子洪勇去世时,丛慧玉只有59岁,孙子才6岁。她和老伴承受着巨大悲痛料理完儿子后事,没几天就有债主拿着洪勇打下的欠条找上门来,有的是材料商、有的是装修工人,金额从数千元到几万元不等。经过梳理,儿子欠下的债务竟有60多万,这对一个刚遭遇不幸的农村家庭来说,简直是雪上加霜。
虽然知道吕某还欠儿子60多万元,但几年来吕某已不知所踪。“儿子写下的一张张欠条,也是别人的生计。不能因为儿子不在了,债就不还了,也不能因为别人欠他的钱,我们就再欠其他人的钱不还。”这种发自内心的朴实想法,让丛慧玉老两口向债主许下承诺:儿子欠下的钱,我们打工来还,一分都不会少!
没有一技之长,老两口的打工路异常艰辛。丛慧玉在城里找到了饭店洗碗洗菜的活儿,经常干到晚上10点多才能回家,每个月的收入大约1300元,加上老伴打工能挣1700元,每个月就能还3000元债务。
虽然每天回到家累得直不起腰,但丛慧玉只能睡3个小时,凌晨2点起来就到菜地里干活。她家门前的2亩多地一年四季轮作蔬菜,晨光微露时,她已把新鲜的蔬菜菜带到城里销售了,卖完便赶往打工的饭店上班。
眼看儿子的债务一点点变少,但命运又给了丛慧玉沉重一击。2016年,老伴因交通意外去世。短短5年,儿子、老伴相继离世,但丛慧玉却来不及悲痛,咬咬牙独自扛起了替子还债的重担。
当年有起诉追债的一位债主,因法院裁定终结执行程序,早已对要回洪勇生前所欠的2万元不报指望。但丛慧玉却始终记在心里,2018年5月,老人带着积攒下的2万元,多方打听到债主家的住址,将钱还了回去,“实在对不住,爷俩都不在了,这几年我终于凑够了本金,你将就着收下吧!”老人诚恳地说。债主感动不已,非要抽出1000元塞给丛慧玉。
去年4月,在如皋市人民法院法官的见证下,丛慧玉将积攒的1.3万元现金交给最后一名债主。至此,她用整整12年时间,将亡子欠下的60多万元债务全部偿清。
迟来的执行,见证道德的感召力
再说消失多年的吕某,早已上了失信被执行人名单。跑到湖北躲债的他,整日深居简出,生活也并不如意,靠经营一家小店为生。吕某偶尔回如皋,也只能深夜悄悄进家,天不亮就走。
一边是吕某欠债东躲西藏,一边是丛慧玉替子还债。如皋市人民法院一直未放弃对吕某的寻找,因为法官们心中都有一个朴素的愿望:不能寒了好心的人。
去年,案件的“接力棒”传到了法院执行干警陈路遥手中。今年8月下旬,发现吕某在无锡出现后,执行人员迅速将其带回如皋,并对其司法拘留15日。
此时,吕某并不知道洪勇已去世多年,更不知道这些年丛慧玉一直在打工还债。“拘留期间,我们给他讲述了丛奶奶的故事,他明显流露出惊讶、钦佩和惭愧的神情,说明他内心真正受到了触动。”陈路遥说。
9月7日,吕某拘留期满,但他并没有像大多数失信人一样继续摆出一副“欠债不还”的姿态,而是主动找到法官:“我尽量多筹一些钱,先还一部分给丛阿姨。”10月18日,吕某带着变卖汽车等筹到的4万多元,在如皋法院和丛慧玉见面了。
如果不是吕某,自己也不用过得如此艰苦。见到吕某的那一刻,多年来生活的艰辛、丧子的悲痛,齐齐地涌上丛慧玉心头。但老人很快恢复了平静:“小吕,我知道你现在生活也困难,但你想通了就好,钱你慢慢还,我相信你是个诚实的人!”面对吕某,丛慧玉只字不提自己打工还债的事。吕某也面带愧疚地对丛慧玉说:“请阿姨放心,还了这笔钱后,今后每月按时再还您钱。也谢谢法官给了我一次机会!”
双方签订完还款计划,这个迟到了16年的执行总算告一段落。吕某也长长舒了一口气:“这么多年躲债,我也只有这几天才睡过好觉。”
27日,吕某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当听说丛阿姨十多年来一直在打零工的还债的事,自己很震惊。“她其实是在替我还债,内心很感动,也受到了教育。”吕某说,正是丛阿姨的这种品质,才让自己幡然醒悟,也不想再过这种担惊受怕的生活了。自己要敢于面对,承担起还债的义务。“就算生活再节俭,也会每个月把钱还上。儿子也已经上了大学,我要给他做一个好的榜样……”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郭小川见习记者孙锐
新闻短评
榜样理应得到善待“旧闻翻新”越多越好
从新闻的角度来说,如皋“信义母亲”丛慧玉的故事已不“新鲜”。她靠刷盘子、洗碗替亡子还债的故事,早已传为美谈,老人也先后获评“江苏好人”“中国好人”“南通市道德模范”。如今,消失多年的吕某因为老人的故事而幡然悔悟,给这则“旧闻”增添了鲜活的色彩。
这是记者第一次面对面采访丛慧玉。虽然接连遭遇儿子、老伴先后去世的打击,加上替子还债的艰辛生活,但在采访中,她极少提起自己吃过的苦,而是反复提到政府的关怀和好心人的帮助。
发现身边的凡人善举、捕捉人性中的道德之光,本是主流媒体的职责所在。但是,道德的力量究竟有多大?似乎很少有可以具象化的佐证。从这个角度来说,吕某受到丛慧玉的道德感召而转变的例子,有了更大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在古城如皋的迎春桥上,镌刻着这样一则对联: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事。近年来,当地“诚信妻子”孙树美、“信义小伙”陈伟、“情义大叔”缪元林等道德典型层出不穷,先后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人、“中国好人”20人、江苏省道德模范2人。如皋对先进典型给予“免费体检”“节日慰问”等制度化礼遇,更是让好人有光彩、享荣耀、受尊崇。
“信义母亲”丛慧玉,本就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榜样。吕某悔过这样的“翻新”,更是越多越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榜样得到善待,更能让所有人暖心。
郭小川
校对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