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癌症中心肾癌质控专家委员会第一批试点中心建设上周末启动,全国共213家医院被遴选为首批肾癌质控试点单位,此举标志着肾癌诊疗正在迈向规范化和同质化。
肾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逐年攀升,由于医疗资源不平衡,不同层级医院在肾癌的诊疗上存在较大差异。如何推动肾癌规范化诊疗,提升我国肾癌的整体诊疗水平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操作手册(2024版)》列出的四项肾癌单病种相关质控指标分别为:首次治疗前临床分期评估率、首次非手术治疗前病理学诊断率、术后病理TNM分期率和围手术期死亡率。此次启动建设首批肾癌质控试点中心,质控专家委员会将依据此四项质控指标进行定期考核。
国家肿瘤质控中心肾癌质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副所长何志嵩指出:“肾癌作为我国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已成为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面对严峻形势,唯有通过科学、系统的质控机制,才能切实提升肾癌的诊疗水平。”
据国家癌症中心最新发布的中国癌症报告,2022年中国肾癌发病约7.37万人,死亡约2.4万人。由于肾癌早期症状不明显,腰痛、腰部包块、血尿等典型症状出现时,患者多数已经处于中晚期,错过了手术时机,可用的治疗方法有限,肾癌防治形势面临着巨大挑战。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郑军华教授向第一财经记者指出了肾癌防治方面目前存在的三大难题:一是早期诊断治疗比较困难,二是缺乏有效的诊治手段,三是转移耐药机制尚不明确。
“肾癌患者以每年7%的速度增长,每年中国的新发人数在27万左右。在泌尿系肿瘤里,肾癌的发病率第二,死亡率第一。”他表示。郑军华指出,微创伤、早预警、精诊治、长生存是肾癌的治疗目标。
肿瘤的早期筛查对于疾病防控具有经济学效益。借助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肾癌的早期筛查率已经得到了大幅提升。例如,郑军华带领团队建立血浆、尿液双指纹图谱筛查模型,使得肾癌患者早期筛查率提高25%,肾癌患者预后风险准确率提高15%,为肾癌患者的无创筛查提供了新思路、新技术、新方法。
“医学与人工智能密切相关,医学的发展是制造业的发展,是先进技术的发展。”郑军华表示,“AI与医疗融合方面也大有可为。例如,依托多中心、多模态(病理+细胞+影像)队列研究,筛选出从辅助治疗中获益的潜在患者,为辅助药物治疗的耐药性和风险分层提供关键证据。”
今年4月,国家药监局批准特瑞普利单抗联合阿昔替尼用于中高危的不可切除或远处转移性肾细胞癌患者一线治疗,成为国内首个且唯一的肾癌免疫治疗药物,中国晚期肾癌的治疗正式进入靶免联合时代。
郑军华指出,未来仍然通过持续、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一步探究肾癌的转移耐药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