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长沙:当刺绣语言被重新阐释,千年湘绣如何飞入寻常百姓家?

钱江晚报 2024-10-29 07:35:58

潮新闻客户端记者潘璐

价值220万的湘绣作品是什么样的?

一头老虎自密林中转身,幽暗的环境衬得它金色的瞳孔格外明亮,它拱起脊背,竖起耳朵,耳朵处的短毛卷曲,硬挺的胡须和鼻尖细小的绒毛形成鲜明对比,似乎正警觉地观察远处的猎物。从不同的角度看,老虎似乎活动了起来,鼻孔翕张出热气,一身金色皮毛油光水滑。走到极近处才发现,这不是画也不是照片,而是近五亿次的穿针引线后的湘绣作品。

走进位于长沙星沙湘绣城的李艳刺绣艺术工作室,二楼中间的双面绣座屏《山兽之君》一下子攫住了我。2013年,在香港保利“湘绣湘瓷艺术精品拍卖会”上,这幅作品以220万元人民币的高价成交,创造了刺绣作品在国际市场的价值标杆。

它的创作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湘绣代表性传承人李艳告诉我们,为了展示老虎不同部位不同质感的毛发,她在这幅刺绣上用了4种创新的针法。“湘绣传统表现老虎的鬅毛针比较粗,没那么细腻,只能用在骨头上,所以我发明了4种新的针法来表现不同部位的质感。通过刺绣语言、丝线的光泽度,一层层叠加上去,才会栩栩如生。”

在中国刺绣界,常有“苏猫湘虎”之说,而我们看到的老虎和传统湘绣的老虎又不甚相同。从22岁被丝线吸引从而拿起绣花针,到61岁仍在湘绣学院任教,李艳将湘绣“绣”进了自己的人生,开发出画绣结合绣、立体绣、油画全异绣等湘绣新品种,也赋予了湘绣新的生命力。如今,她的女儿昌妮接过了接力棒,这将迸发出怎样的火花?

“只有传承而没有发展是行不通的”

在工作室二楼的展厅,我们频频在大幅的湘绣作品前发出惊叹。一面是狐狸妈妈环抱着幼崽们,温暖的光线照亮了这一处杂草丛。将绣面翻转过来,却是温柔地伏下身子的母狮,注视身前机灵的小狮子群。狮子和狐狸两种截然不同的动物,却能通过魔术般的双面全异绣,在一张绣面上流露出相同的舐犊之情。

见我们啧啧称奇,李艳笑着说,许多人第一次见到湘绣都会被惊艳:“只要你见到湘绣,就会爱上它。湘绣就是有如此神奇的魅力。”

她正是对湘绣“一见钟情”,随后,择一业而终一生。

1985年,李艳从湖南师范大学艺术系油画专业毕业,被分配到湖南省湘绣研究所。此前,她的绘画功底被众人盛赞,但当参观配色车间时,她大吃一惊:比起颜料,绣线的颜色丰富得匪夷所思,一个颜色竟能有16个甚至20个色阶。

但虽然跻身四大名绣,当时的湘绣销售面很窄,客户很少,一年只有几十万左右的销售额。李艳研究一番后认为,这是因为湘绣的表现形式仍偏于传统,图案贫乏简单。此外,绣稿画面效果色彩单薄,缺乏立体感,针法也较为拘谨。“一枝梅花就是一枝花,没有背景的,一匹马也是没有空间的。作品内的物体是没有关联的”。

从人才的角度来看,在当时的湘绣研究所,设计师都是靠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模式培养出来的,“很少会有科班生来这安心工作,也没有做出什么产品”。但李艳相信,自己能和湘绣碰撞出新的火花,她决定扎下根来。

“只有传承而没有发展是行不通的。”李艳想,自己学的是西画,可以尝试把西画引入到湘绣上,让湘绣有更多人喜欢,能够走出国门。

于是,她打破常规,把绘画语言巧妙地融入刺绣中。在设计之前,李艳会把作品放到一个空间里,思考每一处要用什么针法去表现。“以针代笔,以线代色,把我所学的都用到湘绣里。”在长期观摩和写生动物后,李艳还创新了汗毛针、绒毛针、卷毛针、毛针四种新针法。不同针法穿插使用,解决了传统湘绣动物毛发表现形式呆板、平面的问题。

为了让湘绣更好地呈现出空间和立体感,李艳专门把苏绣老师请来湘绣研究所,将乱针绣的工艺引入湘绣,才出现了现在的虚实结合的湘绣工艺。她相信,不仅要在技法上创新,也要在题材上创新。无论是《冬雪北国》里层次分明的雾凇和积雪,还是《爱的家园》里相互依偎的动物们,都让人感觉身临其境,自然和生命的呼吸穿过裱框扑面而来。

用湘绣谱出长江之歌

在李艳看来,湘绣早已成为了她生命的一部分。在日常生活中,每看到一个好东西,她都会习惯性地把它与湘绣产品的图案结合起来。而传统湘绣上粗犷勇猛的狮虎形象也刻入了李艳的性格里,浸润在敢为人先的湖湘文化里。“每个地方的作品都和当地的文化有关,我们湖南就是比较大气豪放,敢闯敢拼的,作品都是比较‘大’的东西。”

而她指尖的湘绣,不仅承载着绵延了两千多年的湘绣技法,也承载着她深厚的油画功底、对自然万物的热爱,以及对湖湘大地的赤诚之心。

李艳并不在题材上局限自己。除了绣动物,生长在长江之畔的她还有一个磅礴的祖国山河梦。2016年左右,李艳从青海沿着长江一走到湖南的岳阳楼,再到湖北的黄鹤楼,最终抵达上海的入海口。

一年多的时间里,她坐着游船顺江而下,拿着相机和画笔,“去写生,去描绘每个景点最经典的那一段,然后把它们全部连接起来”。垂直的峡谷、高耸的山峰和脚下的江水让她觉得神秘又震撼。

“长江是冷调子,基本是青绿色,黄河用的主要是偏红的灰色,用两个完全不相同的色调来表现祖国的山河景色。”李艳指着作品集上的《长江之歌》照片,向我们讲述自己的想法,这是她眼中的大江大河。

如今,12米长卷《长江之歌》被收藏于湖南省长沙市铜官窑新华联古镇绣珍阁,我们在工作室里看到的仅是局部。陡峭而形态各异的山峰穿透缥缈的云雾,石灰岩壁上生长着苍翠的树木。水天一色,滔滔江水似一匹银练从天边悬挂而下,载着千帆奔向远方。

湘绣的传承也奔流不息。现在,湘绣研究所有二十几位设计师,与职业学校合作展开定点培养。在培养绣工时,李艳会亲自带领他们学习绘画的基础知识,让他们了解画面的主次关系、虚实关系、明暗关系、色彩冷暖关系,正确理解设计师对画面的处理意图。“在我的学生中,有6名成为省大师,获得高级职称的人数就更多了。如今,他们都成为了湘绣事业的中坚力量,是湘绣事业的传承人。”

尽管如此,她也发现了不少问题。绣工工资待遇较低,每年留下来的学生只有三分之一。而部分湘绣产品价格高昂,不被人们所理解,容易陷入曲高和寡的困境。这更让她意识到肩上的担子:“得让大家知道湘绣的价值。”

让湘绣文创走进千家万户

如今,李艳在创作路上并不孤单。如果说她将展示湘绣艺术最高境界的收藏之路走到了极致,那她的女儿昌妮则接过了母亲想让湘绣走进千家万户的梦想,致力于开发日常实用、“人人都能拥有”的湘绣产品。

在工作室一楼,我们打开了昌妮的刺绣世界“艷湘绣”。在这里,湘绣不是高不可攀的鸿篇巨制,可以是一把别在腰间的腰扇,拉开系带,宋画里婉约静美的桃花在扇面上绽放;也可以是小巧的香薰盒,自朦胧的工笔画刺绣后透出隐隐香气。冰箱贴、车挂、环保袋、结合了岳麓书院、橘子洲头等长沙文化地标的亚克力摆件,各种湘绣文创让我们目不暇接。

不仅如此,店内的装修陈设以及工作人员的着装,处处透着现代的气息。我们下楼时,昌妮正在和几位年轻的绣工讨论如何在绣面上体现山水的层次感,这是他们正在落地的一款跨界合作产品。“像球鞋、短袖、护肤品牌之类,我们都有跨界合作。什么类型都愿意尝试,越有趣越愿意做。”

昌妮告诉我们,80后、90后的中高端消费群体是他们的主要顾客。“他们有宁缺毋滥的消费观,且具有一定的消费能力,能够感受到湘绣文创产品的价值。”

拿起女儿设计的一款猎豹系列鬅毛针手提包,李艳说,这款包很受年轻人喜欢,每次一补货就被一抢而空。

昌妮从小在湘绣研究院长大,浸染了母亲对湘绣的情怀,不同的是,她在法国学习了多年产品设计,因而更加大胆和直接:“湘绣两千多年了,就是四样东西,挂墙上的、摆上面转来转去的,还有卷轴和团扇,没有人往前一步。”

“但继续做传统的产品不是我想做的事情,”昌妮觉得,如果局限在传统产品上,湘绣甚至可能无法再延续十年。“现在挂墙的传统装饰品和文创产品的销量已经达到了3:7,并且前者还在逐年递减。挂卧室的湘绣挂画已经没人买了,不是说它不好了,而是需求的问题。”

对于未来的发展,昌妮说,目前最重要的还是产品开发。“我们一定要保持一个创新的速度。之后还会往饰品和艺术装置的方向发展,做更加现代化的湘绣,可能会用于酒店的大堂或者博物馆等。”

采访中,李艳频频提起“拥有就是传承”这句话。这是她在参加综艺时主持人汪涵说的,她一直铭记于心。“没有拥有怎么传承呢?但是你高高在上,老百姓买不起,也没办法传承。”就像当年将西画技法引入湘绣,如今,无论是李艳还是昌妮,仍想重新阐释湘绣语言,让千年湘绣飞入寻常百姓家,让传承之路如丝线般绚烂而绵长。

0 阅读:4
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官方账号

作者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