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支粉笔,两袖微尘,三尺讲台,四季耕耘。那些字字珠玑、拨云见日的事,是教育;那些步步鞭策、指明前路的人,是教师。为全面贯彻河南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展现河南强大“智囊团”和人才队伍建设成果,大河网推出策划《师者,如是》,聚焦河南教育界涌现出的教书育人楷模、最美教师代表,看一代代师者,如何以智慧启迪思想、以辛勤耕耘希望、以人格点亮光芒。
大河网讯(记者刘高雅)“作为河南人,总是希望家乡好,想为家乡做点事儿。”日前,郑州大学副校长单崇新在谈及回乡初衷时吐露心声。
2008年,单崇新放弃了国外的优厚条件,回国扎根。2015年,他来到郑州大学,一边教书授业,一边潜心科研。回到河南这9年里,单崇新也明显感觉到河南点燃创新引擎后扑面而来的澎湃动能。
“最明显的体会是,河南自上而下空前重视教育和科技。”单崇新说,这为我们搞科研营造了很好的环境,可以说是如鱼得水,也让我们真正沉下心“做了点事情”,同时也实现了内心深处让河南教育能够更好的初衷。
从零起步,助力河南钻石“闪耀”世界
单崇新口中“做了点事情”可不止是“这一点”。
科技创新是高校教师贡献社会进步的主要途径之一,而创新离不开甘坐“冷板凳”的专注和投入。
入职郑州大学后,单崇新从零开始建立金刚石光电材料与器件研究方向,工作中,他和团队长期扎根教学科研一线,几乎没有周末和假期。
“河南金刚石产业基础非常雄厚,金刚石产量占据全国百分之八九十的份额,在世界上也有重要的位置。”谈及河南的金刚石产业,单崇新如数家珍。
金刚石除了做工具、宝石,它优异的综合性能、硬度,使其在特殊场合,比如在军工、尖端研究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河南在金刚石的前沿研究方面,相对来说比较欠缺。”单崇新指出关键利害。
10年间,经过了无数次实验,他带领团队攻破金刚石材料与器件的部分关键技术瓶颈,开发出高纯度金刚石单晶和两英寸光学级金刚石晶体,实现了进口替代,部分结果在企业实现了转化,推动了我国金刚石产业的发展进步。
汗水浇灌出的不止有璀璨的“钻石”,更结出累累“科研”硕果。近年来,单崇新和团队荣获了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河南省优秀研究生教师团队、河南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河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等众多荣誉称号。
在外求学,“总是希望家乡好”
自1999年从武汉大学本科毕业后,2004年,单崇新从中国科学院取得博士学位,2004年至2008年,他先后在香港中文大学和英国诺丁汉大学攻读博士后。
面对更好的科研条件和待遇,单崇新做出了新的选择——回家乡。用他自己的话讲:“总是希望家乡好,想为家乡做点事儿。”
“我从小在河南农村长大,上了大学才考出去。”单崇新说,在外接触到更大的世界后,他时常在心里暗暗琢磨,“如果让农村地区的孩子能及早接触科研前沿的知识,种下科学的种子,或许对他们大有裨益”。
自回到河南,单崇新便启动了科普育人模式,他和学校的教授、博士们一道,将前沿的科研科技知识,通过身体力行,普及给乡村的孩子们。这些年,单崇新和团队的足迹遍布驻马店闫洼村、三门峡卢氏、长垣、原阳等多地,通过举办科普宣讲、科普展览,给孩子们送上一道道“知识大餐”。
“从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中,我感受到这项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同时,这对授课的一些学生也是一个洗礼,培养大家奉献社会的信念和精神,这恰巧是大学课程教不了的。”单崇新说。
教书育人,“希望他们能站在我的肩膀上”
如何将弘扬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培养的全过程、育人的各环节?
在单崇新心里,答案很坚定,他说:“作为教师,首要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让学生在更高的平台上见识更广阔的世界。我的想法是学生首先能站到我的肩膀上,发现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从而站到更大的舞台上。”
在助力河南科技创新发展上,单崇新也有一些感想,“搞科研没有捷径,而对科研工作者来说,一个人一辈子一件事,只有踏踏实实坐好冷板凳,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把研究领域做到国际领先水平,大家形成合力,国家的创新能力也就上来了。”
一边做科研研究金刚石,一边做教育教书育人。单崇新认为,“做教育其实跟做科研是相融相通的。”具体相通在哪里?单崇新笑着给出答案,“做研究,我们要把石墨、甲烷通过一定条件变成金刚石,让平淡无奇的东西价值翻倍。教育其实也是这样,学生刚到学校来,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经过几年的学习,我们也希望他经过锤炼,实现增值,从平淡无奇变得璀璨夺目。”单崇新认为,这正是教育的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