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杯、快餐盒丢对地方可换钱“AI督导”替代传统“桶边人”

南方都市报 2024-11-01 07:37:41

调研团观看用回收的咖啡杯、矿泉水瓶、外卖盒等制作的环保日用品。

龙华区生活垃圾分类科普馆,调研团在观看垃圾分类画作。

居民将垃圾投放进智能桶中。

“空杯减塑”行动让塑料杯变“可回收”垃圾。

提到“最难推广的一桩小事”,你第一时间会想到什么?无他,正是垃圾分类。国家花了很大力气去推广和治理,很多城市也与垃圾分类缠斗了20多年。为了把这件“知易行难”的事做好,深圳用上了十八般武艺,立法强制分类、完善垃圾分类体系、智慧管理垃圾收运车辆、培训蒲公英讲师、投放智能垃圾桶、“AI督导”替代传统的“桶边人”、建设科普教育场馆、推广光盘行动……

深圳垃圾分类成效如何?垃圾分类难在哪?应该如何解决?“十八般武艺”是否奏效?带着这些问题,10月29日,第十二届南方都市报街坊口碑榜深调研第一站聚焦垃圾分类主题,走进壹方天地、龙华区生活垃圾分类科普馆、深业上城、田面村、园岭新村等,实地走访调研“空杯减塑”行动、垃圾分类科普工作、光盘行动、城中村垃圾分类参与情况、智能垃圾桶使用和垃圾分类收运等情况。

“空杯减塑”

再生利用回收的空杯子外卖盒等,制成日用品

●调研地点:龙华区壹方天地商场

奶茶杯、咖啡杯、快餐盒……它们是“可回收物”还是“其他垃圾”?以往,这些一次性杯(盒),往往被认为没有可回收利用的价值,但深圳的“空杯减塑”行动让它们变成了“可回收”垃圾。

在壹方天地奈雪的茶店门口,一块醒目的海报吸引了行人目光。海报上,一个卡通人物拥抱着地球,开心地展示着“自带杯减2元”的优惠信息,鼓励消费者减少一次性塑料杯的使用,“拥抱地球,留住美好”。

不远处,MStand咖啡店的海报同样引人注目。海报上一个简约的咖啡杯图案旁边,写着“自带杯减3元”的提示。据店员介绍,目前已有顾客养成自带杯子的习惯,“既能享受优惠,还能为环保做贡献,我是顾客的话我也愿意。”

调研团还留意到,店铺的垃圾桶上贴着“空杯减塑”温馨提示,提醒顾客倒干净杯中残渣残汁后再投递。这些空奶茶杯、咖啡杯、矿泉水瓶、外卖盒被回收后,都去哪了?被做成了什么?调研团在商场的咖啡杯奇妙之旅展示区找到了答案:本包装袋约由1个PP外卖餐盒再生制作、环保丝巾约由4.6个PET塑料瓶再生制作、Polo衫的原材料含有1.5个PP外卖盒和7个PET塑料瓶……原来,它们通过再生利用后,做成文件袋、环保袋、丝巾,还有文化衫。

咖啡杯奇妙之旅展示区旁,设有“空杯减塑”饮料杯(瓶)回收机。南都民生治理观察员、深圳市人大代表陈雄英好奇上前体验了一把,将喝完咖啡的空盒子投递入箱,喜提0.03元收益奖励。据悉,收益累积到一定分数后,可在旁边的积分兑换机兑换纸巾等日用品。

近年来,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通过开展“空杯减塑”“盒聚变”“滨海城区海岸垃圾分类减塑”等“减塑”专项行动,推动垃圾减量与分类工作提质增效。“空杯减塑”行动至今年2月在龙华启动以来,目前全市共吸纳580个门店参与该计划,吸引消费者超40万人次,回收约60万个塑料杯。宝安区蒲公英“百商千店”零废行动试点工作,日均回收外卖餐盒、茶饮杯等达1000余公斤,初步形成了“百商千店”零废弃齐参与的格局。大鹏新区持续推进“滨海城区海岸垃圾分类减塑”,累计收集处理海洋废弃物1.3吨,其中资源化利用0.5吨,利用率达38%。

科普教育

深圳已建成市-区-街三级科普教育场馆体系

●调研地点:龙华区生活垃圾分类科普馆

“我们还是分了吧。”“不分!”“分了好。”“不分!”“哥哥姐姐,你们还是分了吧,这是可回收垃圾桶,这是厨余垃圾……”在龙华区生活垃圾分类科普馆,科普视频上一段有趣的开场白,逗笑了观众,吸引他们驻足观看。

据介绍,为向广大市民科普《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及垃圾分类知识,便于各区市民尤其学生群体就近参观学习,全市建成市-区-街三级科普教育场馆体系,打造了27个可参与、可体验、互动性强、科普性高的生活垃圾分类科普馆,其中4个获评为全国垃圾分类示范教育基地,数量居全国第一。

市城管和综合执法局联合市教育局推动校园垃圾分类科普教育,组织学生线上或线下参观垃圾分类科普馆。每年暑假举办“科普馆奇妙之旅”,吸引市民参与。目前,参观人数已超200万人次。

深圳通过市区联动,优化垃圾分类科普馆,免费向公众开放,成为市民学习垃圾分类知识的科普阵地、向国内其他城市传播深圳城市文明理念的交流场所、向外宾展示深圳环卫高质量发展成果的重要窗口。

“光盘行动”

提醒顾客适量点餐,菜点多了商家爽快退

●调研地点:深业上城

“先生,你们一共几个人用餐?”“3个。”“那3个菜差不多了,等下不够再点,点多了费钱又浪费。”10月29日7点左右,调研团在福田区深业上城感受到了该商圈光盘行动的氛围感。餐饮商店的门口、餐桌上,随处可见在商家支持下志愿者张贴的“光盘打卡”桌贴。

一家客家菜的店长介绍,他们支持顾客“光盘”,培训店员提醒顾客按需适量点餐,如果客人点多发现吃不完,还没做的菜品也会爽快给顾客退掉。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深圳基于融入日常生活的“光盘行动”,在全市所有餐饮场所(含餐厅、酒店、沿街餐饮店和茶饮店)宣传光盘行动、垃圾分类,广泛发动门店、单位张贴“光盘打卡”桌贴。截至目前,全市共张贴约15.1万张“光盘打卡”桌贴,鼓励市民就餐“光盘”,踊跃晒出“光盘”,提升全社会对减量低碳的关注度。

智能回收

“吞”垃圾“吐”现金,分类“神器”受好评

●调研地点:福田区田面村(城中村)

家里闲置的废书、旧衣旧鞋、塑料瓶、玻璃瓶、破旧的不锈钢锅碗瓢盆,你会怎么处理?在深圳,居民们又有了一个新选择:将这些投放到垃圾分类智能回收箱中,自动称重当场返现,回收价格为0.6或0.8元/公斤,可以立即提现到微信零钱。

据统计,这种全新“废品回收站”智能可回收物箱,目前全市有940个。新回收模式有何不同?投递后的垃圾去了哪儿?市民的使用情况如何?10月29日晚,调研团带着这些问题走访福田田面村,成员们根据指引,用微信扫码、开门,发现回收箱里已经有快一箱的可回收物,旧枕头、衣架、书籍。由于手头没有可回收物投递,体验者没能体验到收益到账的快乐。据一位前来扔垃圾的阿姨说,操作很简单,老人们都会,自从有了这个可以赚钱的机器,老人们进行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机器全天候24小时开放,市民无需将可回收物细分,统一投放即可。

投放后的可回收垃圾怎么处理?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事务中心主任梁治宇介绍,当回收机接近满仓状态,后台系统自动调度派单清运,所有可回收物都会被统一运送到分拣中心。分拣员会细分,再进行加工和无害化处理,实现“变废为宝”。

处理厨余

“物联感知+AI无人值守”,“人治”变“数治”

●调研地点:福田区园岭新村

“哇,怎么这么多人?你们干嘛围着垃圾桶?”10月29日晚上8点多,园岭新村陆续有5名居民拎着垃圾到投放点投放,其中一位50出头的大姐见到调研团围着垃圾箱看,发出惊讶声。

当时前来丢垃圾的居民,均自觉做到了精准投放,有3名阿姨还做到了破袋投放厨余垃圾,其中有人用手机扫码兑换了积分,有人不在乎积分直接通过机械开门投了。

调研团留意到,园岭新村的智能回收桶+积分兑换柜等设备,具有AI识别、自动称重等功能,操作简单,居民投放后即可获得积分,到小区内的积分兑换站兑换日用品。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鼓励方式,增加了与居民的互动感,更环保高效。

智能桶的滚动宣传屏不仅可以播放垃圾分类宣传小视频,成为一名24小时在线的“机器人督导”,还可以为分类优秀的商户播放品牌宣传片,一桶多用,提高居民与商户的宣传效应。

“物联感知+AI无人值守”双线并行,智能桶通过24小时在线“机器人督导”替代传统的“桶边人”,从“人治”转为“数治”,更加人性化和节约人力成本。

厨余垃圾是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重点和难点。福田区在园岭街道率先探索厨余垃圾全链条一体化处理,采用前端智能分类投放,中端智慧赋码收运,末端即时就地处理,产出物进行昆虫生物技术转化,变废为宝,实现了厨余垃圾的“一体化、智能化、本地化、资源化”的全链条智慧管理模式。

成效

四类垃圾回收处置量实现“三增一减”

深圳于2020年颁布《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建立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全过程体系。数据显示,与条例实施之前相比,深圳四类垃圾回收处置量实现“三增一减”。今年9月份,可回收物回收量增长56.8%,有害垃圾回收量增长7.4%,厨余垃圾回收量增长209.6%,其他垃圾处置量下降9.7%。全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50.2%。

全市住宅区(含城中村)全面推行“集中分类投放+定时定点收运”,共设置生活垃圾集中分类投放点2.1万个,垃圾分类设施覆盖率达100%。

刚开始,为引导居民正确分类投放生活垃圾,深圳在分类投放点配备专职督导员在定时投放时段开展桶边督导。经过近几年垃圾分类工作的深入推进,市民已基本掌握垃圾分类知识,养成了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为节约成本,提高财政资金配置效率,各区逐步撤走垃圾分类督导员,改为智慧化督导或巡检督导。

全市配置各类垃圾收运车辆约3186台,所有车辆均接入智慧信息管理平台,其他垃圾和厨余垃圾收运车辆实现全过程24小时智能监控,坚决杜绝各类垃圾运输车辆“混装混运”和抛洒滴漏的情况。

目前,深圳每日资源化处理的可回收物约11500吨,厨余垃圾约6750吨,其他垃圾约18000吨,实现了原生垃圾零填埋。

调研心得

南都民生治理观察员、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环境与能源学院副院长徐期勇:

“空杯减塑”有效减少塑料杯使用,让分类更精准

徐期勇表示,本次调研涵盖商业区、科普馆以及城中村和老旧小区等多个层面,可以立体看到深圳垃圾分类的情况。在城中村和老旧小区现场观察中明显发现,整体环境整洁,地面干净,垃圾分类投放设施齐全,分类标识清晰。垃圾分类已经逐渐深入人心,居民们自觉进行分类,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作为一座年轻且充满活力的城市,在商业区联合大型商超、连锁品牌餐饮(茶饮)企业开展的“空杯减塑”,在年轻人中有着较高的接受度。调研发现,“空杯减塑”不仅有效减少塑料杯使用,也让垃圾分类更加精准有效。

垃圾分类工作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无论是智能监控系统、积分兑换机制还是科普教育方式,都彰显出高科技的魅力和对垃圾分类工作的巨大推动作用。例如,智能监控和AI识别技术在垃圾分类投放点的应用,使得垃圾分类的管理更加精确。积分兑换系统为居民提供了分类回馈,有效提高了参与积极性。垃圾分类科普展览馆通过互动展示,可以让市民直观了解垃圾分类后的去向和再生资源产品。通过科技赋能,在操作层面提升了居民垃圾分类的便利性和积极性,也让垃圾分类工作更加科学、高效。

南都民生治理观察员、深圳市人大代表陈雄英:

智能垃圾桶的普及使用,提高分类准确性和效率

陈雄英表示,在实地走访和观察中,感受到园岭新村居民对于垃圾分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智能垃圾桶的普及使用,提高垃圾分类的准确性和效率,也进一步激发了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热情。同时,园岭新村在垃圾分类收运方面的规范化、专业化操作,也确保了垃圾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避免二次污染和资源浪费,园岭新村的经验值得在深圳市更大范围内推广和借鉴。

她建议进一步加强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垃圾分类意识;继续完善垃圾分类的设施建设和收运体系,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垃圾分类服务;进一步探索智能技术在垃圾分类中的应用,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垃圾分类的全过程进行智能化管理。

南都民生治理观察员、深圳市人大代表黄翔:

建议大力推广有偿便捷的回收机制

田面村的有偿回收箱吸引了黄翔注意,她直言直接在经济上激励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和回收,让居民获得实实在在的回报,实现经济激励与环保效益双向奔赴,这是提升居民的垃圾分类积极性和回收参与度最有效的办法。

深圳市第五幼儿园教师龚方刚:

建议将垃圾分类和零废弃课程纳入幼儿教育中

龚方刚表示,作为市民代表,深圳垃圾分类的每个重要节点他都参与了。在他看来,“空杯减塑”,“智能投放”,“建设科普展馆”这些举措,是抓住当前垃圾分类的难点和痛点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走在全国前列。他指出,生活方式和理念的改变离不开教育,建议将垃圾分类和零废弃课程纳入幼儿园和学校的课程体系,以游戏和探究为主要方式,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和环保意识。“通过这次调研,我发现了幼儿园开展零废弃和垃圾分类课程的新方向和新内容。”回到幼儿园后,龚方刚向园长分享了自己的设想,想法得到园长支持。

南都调研总第479期

采写:南都记者陈荣梅

摄影:南都记者霍健斌

0 阅读:254

南方都市报

简介:换一种方式,南都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