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诸葛亮不北伐,蜀国会怎么样? 蜀汉灭亡是迟早的事,无论诸葛亮是否北伐 都不

千古风流云散 2024-11-04 00:31:46

如果诸葛亮不北伐,蜀国会怎么样?

蜀汉灭亡是迟早的事,无论诸葛亮是否北伐 都不可改变这一历史趋势。

诸葛亮北伐屡遭非议,是因为蜀汉已经国疲民敝,急需休养生息,而诸葛亮不顾这一事实,依然劳民伤财,年年北伐,致使蜀汉朝野怨声载道。究竟北伐是在延缓蜀汉灭亡的进程,还是加速了蜀汉的灭亡,这是问题的核心。虽然进攻是最好的防御,但北伐是否有这个必要!

我一向认为,诸葛亮北伐不是目的,而是一种策略。诸葛亮清楚,匡扶汉室本就是一句空话,刘备死后,这句空话更是一个幌子,那是不可能实现的目标。诸葛亮以刘备遗志为幌子,不过是为了使北伐更有号召力。他不采用魏延子午谷奇谋,也不出武功与司马懿决战,就是以进攻作为积极防御的手段,使整个蜀汉永远保持在战时状态,给蜀汉内外的敌对势力以高压,求得政权的稳固。这的确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取得哪些效果呢?

一、同为托孤大臣的李严,就因为延误了粮草供给被贬为庶民,最终郁闷而死。诸葛亮以这个手段,成功铲除了政敌,实现了自己独掌朝政的目的。

二、以刘备匡扶汉室的遗志作为幌子,就可以逼迫刘禅及臣僚永远服从于诸葛亮的意志,否则,刘禅也可能被废除。这是诸葛亮的上方宝剑,威力无比。

三、荆州派系没有本土利益,无论军士还是官吏,战争是最直接立功受爵的好机会,他们更希望战争永不停息。

四、北伐客观上,维系着孙刘联盟的存在,借助孙吴的势力增强对曹魏的战略压力,延缓蜀汉生存的空间。

总之,诸葛亮北伐对于维系蜀汉的存在是很 高明的策略。

如果不进行北伐,选择休养生息,有没有令蜀汉更加危险?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死后,蒋琬继其执政,拜尚书令、假节、领益州刺史再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延熙元年(238年),受命开府,加大司马,总揽军政。同时,刘禅命令蒋琬利用曹魏司马懿出征辽东的机会,屯兵汉中,伺机北伐。

蒋琬大造舟船,制定水路进攻曹魏的计划,但未被刘禅批准。蒋琬屯兵汉中六年,曹魏没有来犯。其间,蒋琬多次命令姜维率领小股部队西进骚扰曹魏境内,采取一种进攻的态势,但是"雷声大雨点小",收效不大。直至延熙九年(246年),蒋琬病逝。在其执政十二年的时间里,没有进行一次正儿八经的北伐。

蒋琬改变诸葛亮陆路北伐的战略,制定水路伐魏,更像是一种策略,其意图也是保持北伐的态势,以此确保其执政地位的稳固。蒋琬病逝后,费祎接替蒋琬总揽朝政。从延熙六年(243年)十一月,费祎就开始接替蒋琬出任大将军,录尚书事。次年,魏大将军曹爽不听司马懿劝阻,亲自率军与征西将军夏侯玄等进攻汉中。由于费祎抢先一步进兵据守山岭,曹爽无法前进。费祎又截断曹爽退路,曹爽死战才得以解脱。曹军死伤惨重,这次伐蜀以失败告终。之后,曹魏再无主动伐蜀之事。

延熙十一年(248年) 费祎出屯汉中。姜维屡屡以通练西凉风俗,兼负其才武,策划西北诸羌、胡为羽翼,谋略陇西。每欲兴军大举,费祎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足万人,致使姜维无法大规模伐魏。

费祎对姜维说: “我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何况是我等呢!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以其功业等待有能者去继承,不要以为希冀侥幸而决成败于一举。若果不如其志,悔之无及。”

费祎已经说得很清楚了,那就是诸葛丞相都 做不到的事,我们就别瞎忙活了。

延熙十六年(253年)春,费祎在蜀汉岁首大会上,被魏降人郭循手持刀刃杀死。从诸葛亮病逝到费祎被杀,前后近二十年,蜀汉没有一次正式大规模的北伐。曹魏唯一的一次伐蜀也被费祎打败。由此看来,北伐并非是唯一的策略,休养生息并不必然带来蜀汉的灭亡。费祎之后,姜维逐步掌握大权,坚定继承诸葛亮的衣钵,重操北伐事业,折腾来折腾去,除了劳民伤财,别无收获,也就不必多说了。

总之,蜀汉特殊的地理位置,有限的经济、军事实力,决定了不可能有更大的作为。休养生息,并不必然带来蜀汉的灭亡,蒋琬、费祎主政近二十年,既是佐证。

蒋琬、费祎屯兵汉中,引而不发,只保持对曹魏足够的威胁,而不采取实质性的行动,这一战略似乎更加可取,起码对蜀汉百姓来说,不是一件坏事。

在我看来,休养生息并不能保证蜀汉能够摆脱灭亡的命运,但也不至于促使蜀汉更快的灭亡,但起码对百姓、对蜀汉本地经济有利而无弊端。

0 阅读:68

千古风流云散

简介:品味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