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潘玉良去世,被安葬在法国巴黎蒙巴纳斯墓园,可与她合葬的,不是她心爱的丈夫潘赞化,而是在她生前,给过她20美金的中餐馆华人老板。 “这丫头长得也太难看了,我可不收,你还是带走吧。” 上世纪初,一个十几岁的少女怯怯地站在青楼的门口,她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的亲舅舅为了一点银钱就将自己卖到这里,悲惨的命运无力反抗,她只能任由苦涩的泪珠肆意滑落。 这个身世凄惨的少女名叫张玉良,她刚出生父亲就离世了,没过几年母亲也撒手人寰,无依无靠的她只能寄住在亲戚家中。 然而张玉良的舅舅是一个贪财的赌鬼,不仅对她十分刻薄,还将家中全部值钱的东西全部拿去做了抵押。 赌到最后倾家荡产,他实在走投无路,便将贪婪的视线放在了年幼的外甥女身上。 幸运的是,青楼的老鸨嫌弃张玉良的外貌不够精致,没有即刻让她去接客,而是打发她到厨房做了一个烧火丫头,每天都做些繁重的体力活。 在青楼艰难生存的日子里,老鸨几次想让她接客都没能成功,尽管张玉良知道自己的力量很微弱,但是她始终不愿意放弃抗争,以死相逼,坚持着自己的底线。 直到一个男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她的一生,也让她从一个苦命的女子变为了享誉全球的知名画家,给了她重新掌控人生的机会。 有一天,时任芜湖盐督的潘赞化刚好和朋友一起来到青楼,他见张玉良身世凄惨,然而眼神纯良坚定,被这个姑娘的悲惨经历打动,于是将她从青楼中解救了出来。 婚后,张玉良为了感激恩人的救命恩情,主动将自己的姓氏改去,随夫姓成为了“潘玉良”,这也象征着她自此之后彻底获得了“重生”,开始了新生活。 潘玉良的学习能力极强,尤其在艺术方面颇有造诣。 潘赞化看到她对画画感兴趣,便特意为她请来名师教导,教她读书识字,对于潘玉良来说,潘赞化既是良师,又是能够理解体贴自己的爱人。 之后,潘赞化资助她前往国外留学,在巴黎,潘玉良和一众优秀的同学接受着艺术的熏陶,而这些同学有不少都在后来成为了社会知名人士。 抗战时期,学成的潘玉良回到祖国,此时的她已经在艺术界享有一定的声誉,为了推动抗日活动的发展,她不断凭借自身的力量发声,却被不少人攻击为“娼妓”,受到了许多的攻击和中伤。 之后的她重新回到了巴黎投身自己的艺术事业,尽管身在异国他乡,但是她心中始终没有忘记祖国,晚年的时候常常希望能够落叶归根。 在巴黎创作的潘玉良生活十分艰难,她的画技出众,但是并不擅长营销,因此有时候连饭都吃不上。 好在她的身边一直有知己相随,潘赞化去世之后,潘玉良的心中涌现出无限的悲伤,而好友王守义适时地安慰了她无助不安的内心。 王守义是和潘玉良一起留学法国的同学,他在当地开了一家“东方饭店”,生意做的十分红火,是一个爱国企业家。 晚年的他经常帮衬潘玉良的生活,在巴黎的街道上时常能够看到两个老人并肩散步的场景,温馨又和谐。 潘玉良的一生中,潘赞化是改变她人生的重要恩人,而王守义则是陪伴着她走完晚年余生的知心密友,正是有他们的帮助,潘玉良才能够有机会成为一名著名画家。 最终她和王守义合葬在法国,虽然她生前没能回到祖国,但是她的画作承载着她的期盼远渡重洋回到了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