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儒风泱泱:在紫禁城探寻儒学风姿|观展

经济观察报 2024-11-12 08:24:06

文博时空/文董严/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孩童稚嫩的童声从教室中传来,他们或许还不能明白这些话的意思,但儒家思想中“善”、“仁”、“好学”等精神内核已经开始在心中萌芽。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2024年10月1日至2025年1月5日,故宫正进行“大道之行——儒家文化特展览”。“大道之行”,语出《礼记·礼运》,表达了儒家对建立天下为公、选用贤能、讲信修睦、建立“大同社会”的追求。

展览以“溯古寻儒”“化成天下”“万世师表”三个单元,汇集展出了故宫博物院藏品在内的国内外考古文博单位的380件(组)展品,通过考古实证、典籍存续、文物收藏,发掘梳理儒家文化的历史形成脉络,阐述儒家思想的核心文明理念,展示其广被四海的深远影响。

探源:“溯古寻儒”

万物自有其来路,儒学思想体系的形成,在千年前早有踪迹。“溯古寻儒”这一单元便是通过史料的展出,挖掘儒家文化的形成脉络,勾连起中华文明的线索。

新石器时代,华夏先民进入文明时代,在原始的地图板块上,逐水而居,形成了以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马家窑文化等为主的“重瓣花朵”式的文明格局,孕育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基本底色。

源于千年前的文明先声溅落在日常生活、家国情怀、耕作务农等方方面面,其代表便是我们在展厅看到的陶器陶罐、石器、玉器等,这些文物中凝练的精神符号,不仅勾勒了先民的精神世界的轨迹,更奠定了中华礼乐文明的发展基础。

红陶人面像新时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甘肃博物馆藏

彩陶罐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时期故宫博物院藏

符号陶罐新石器时代上山文化时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黑陶贯耳壶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时期故宫博物院藏

凌家滩玉版玉龟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故宫博物院藏

玉版中部刻八角星纹,其内涵有诸多猜测,或认为是象征天地和八方的“宇宙图式”,或认为是与伏羲推演八卦的记载有关。玉龟与玉版同出,造型奇特,可能是巫术或占卜活动中的道具。

青玉神祖像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故宫博物院藏

玉神面纹圭、玉兽面纹圭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时期故宫博物院藏

玉神人纹三节琮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时期故宫博物院藏

玉神人纹十一节琮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时期故宫博物院藏

玉兽面鸟纹璜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时期故宫博物院藏

此璜正面浅浮雕神面纹,大嘴微张,有几何状獠牙,两端各有一个几何化鸟纹,另一面为六组弧形折线,似“介”字形冠变形,可能是象征良渚典型神徽纹上部人面所戴之冠。玉璜所见獠牙神面纹在不同考古学文化中均有发现,反映了早期神人崇拜在不同地域的广泛传播。

青玉人兽神像新石器时代肖家屋脊文化故宫博物院藏

新石器时代还出现了数量丰富的刻画符号,散落在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等区域,古文字学家认为汉字可能正是以象形符号为基础,并吸收改造一些记号发展而来。

刻符石钺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时期浙江省文化考古研究所藏

从原始社会至商周时期,礼乐文明既有传承,又有发展,即孔子所说的“三代损益”。先民对天神的崇拜、对巫觋(xí)文化的热衷,在商周鼎革之后,逐渐转变为对祖先的尊崇、对天命、道德的关注,趋于人文理性化。中华文明的统一、包容、和平等诸多特征,也在此时臻于成熟,成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所推崇的文化范式,体现在器物上,便形成了以玉器和青铜器为主的两条经纬,交错印证着夏商周时期的灿烂文化。

受觚(gū)商故宫博物院藏

“觚”为宋人定名,沿用至今,其本名原为“同”,且和裸(音灌)礼相关。河南洛阳出土的西周早期墓反映了漆“同”与玉柄形器“瓒”配套使用,浙江良渚文化中出土的漆“觚”与棍状物的组合,证明这种器物制度新石器时代早已出现,三代古礼源远流长。

夏商周时期,鼎作为重要礼器,逐渐演变为国家政权的象征。

白陶鼎商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此鼎是郑州商代王都首次发现的白陶鼎,其形制应出自对青铜礼器的模仿,并反映了早期不同文化之间的技术交流。

册方斝(jiǎ)商故宫博物院藏

青铜兽面纹钺商故宫博物院藏

兽面方文壶商故宫博物院藏

玉高冠鸟柄形器商故宫博物院藏

鲁侯爵西周故宫博物院藏

鲁侯即鲁公,此爵内壁铸有铭文:“鲁侯作觞,鬯(chàng)觞,用尊用盟。”西周初年周公受封鲁国,但为辅佐成王,长期驻在洛邑,由其子伯禽代就封,此为鲁国国君之始。因周公功勋卓著,成王特许鲁国世世代代以天子之礼祭祀周公,造就了鲁国浓厚的礼乐文化氛围,时人谓之“周礼尽在鲁”。

兽面铜纹禁西周宝鸡市渭滨区博物馆藏品

禁为盛放酒器的器具,出现于西周,其得名可能与周人禁酒有关。商代因酒亡国,周人引以为戒,实行禁酒政策,武王灭商后,周公发布禁酒令《酒诰》,其中有“无彝酒”、“饮惟祀”之语,告诫人们除祭祀外都不要饮酒,“酒戒”代表的修身律己精神,是儒家“克己复礼”道德观念的重要渊源。

伯盂西周故宫博物院藏

盂是盥洗用的水器,《韩非子》引孔子言曰:“为人君者,犹盂也,民犹水也。”盂在西周有道德教化的象征意义。

龙纹簠(fǔ)西周故宫博物院藏

簠为盛放食物的器具。《周礼•地官•舍人》有载:“凡祭祀,共簠簋”。郑玄注:“方曰簠,圆曰簋,盛黍、稷、稻、粱器”。此簠为圆角斗状,器形周正,纹饰秀美。

神鸟纹方座簋西周宝鸡市渭滨区博物馆藏

此簋将商式鸟纹的喙由方折变为浑圆,头上凸齿冠变为波曲冠,削弱了其凶悍之感。

格伯簋西周故宫博物院藏

格伯簋传世共有四件,其铭文记录了西周中期的一次土地买卖,并记述了订立合约的全过程,反映了西周政治与法律制度的运作情况,铭文中的“格伯”被证实是“霸伯”,为霸国国军。

荣簋西周故宫博物院藏品

这是一件圆体四耳簋,甚为罕见。作器者为荣,多见于西周青铜器策命金文,是周王室的重臣,根据铭文“臣父荣”可知,荣为王的叔父及朝臣。

夔龙纹鼎西周宝鸡市渭滨区博物馆藏

此鼎继承了商晚期风格,增大、加宽的扉棱,更显豪放、张扬,它与同出的一件簋构成了典型的西土系鼎、簋组合,是一种商器周用的组合方式。

西周时期,玉器成为舆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后世儒家经典《周礼》等记载的重要内容。

玉项饰西周河南博物院藏

五联璜玉组佩西周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此套组玉佩为西周时期晋靖侯所用。

玉鼓西周山西博物院藏

玉龙凤纹柄形器西周故宫博物院藏

春秋战国,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雄,西周建立的礼乐制度遭到了毁灭性地破坏,但同时诸子百家争鸣,也极大地扩展了人们思考的广度和深度。孔子以复兴“周礼”为己任,希望以传统礼乐制度来重塑社会秩序,并采取“以仁释礼”的方法,建立了一套与人之本性联系紧密、涵盖丰富的思想道德体系。在日常生活中,儒家的核心思想被具象化为礼器、兵器以及日用器物等,加上这一时期是青铜器的大发展时期,各种青铜鼎、青铜簠(fǔ)、青铜盘、青铜匜以及青铜武器等成为了这一展厅的重头戏。

宋公固鼎春秋枣庄市博物院藏

此鼎盖面及腹壁内铸有相同铭文,因宋国开国君主微子启为商王帝乙的长子,为夸耀其显赫出身,故作器者以“有殷天乙唐(汤)孙”自称。唐(汤)即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同样为儒家文化中圣贤君主代表,显示了儒家思想的一脉相承。

鲁大司徒铺春秋故宫博物院藏

此铺器、盖对铭,铭文内容显示此为大司徒厚氏元所用之物,孔子曾任鲁国大司寇,此器与之年代相当。

少虡剑春秋故宫博物院藏

少虡(jù)剑为晋国兵器,山西李峪村出土。剑脊两面有错金铭文20字:吉日壬午,作为元用,玄镠(liú)铺吕,朕余名之,谓之少虡。“玄镠”和“铺吕”为制剑的金属材料锡与铜,“胃”通“谓”。铭文的大意为:壬午这天吉日,做了这把好用的剑,做剑的原料是锡与铜。我给这把剑起了个名字,称为“少虡”。格饰错金嵌绿松石兽面纹,剑首饰错金云纹。

鲁伯厚父盘春秋故宫博物院藏

陈子匜(yí)春秋故宫博物院藏

王子婴次钟春秋故宫博物院藏

楚王酓(yǎn)前簠战国故宫博物院藏

簠(fǔ)与簋的功能相同,是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饭食的器具,楚人以簠易簋是楚礼器组合中的标志性演变。此簠器口有铭文12字:“楚王酓前作铸金簠,以供岁尝。”器底分别有铭文“乙”、“辛”、“戊寅”,为记录编号。学者们多认为“楚王酓前”是指“熊元”或“熊完”,即《史记·楚世家》记载的楚考烈王。

故宫博物院藏有类似的簠三件,均出自寿县李三孤堆楚幽王墓(楚幽王熊悍为楚考烈王之子),目前正在安徽考古挖掘的武王墩墓,专家认为是楚考烈王墓。

楚王酓朏((fĕi))簠战国故宫博物院藏

此器为长方形,方足中空,腹饰云纹。器口上刻画铭文12字:“楚王酓朏铸金尝,以供岁尝。辛。”铭文的大意是指楚王酓歬(“歬”即“前”字,指楚考烈王熊元)铸此金簠,以供每年岁尝祭祀之用。“辛”表示用干支标识器物的编次。

楚王酓肯簠战国故宫博物院藏

此器长方形,方足中空,腹饰云纹,外形和楚王酓朏((fĕi))簠很相似。

错金鸟兽纹戈战国故宫博物院藏

青铜宴乐攻战渔猎纹壶战国故宫博物院藏

楚“半镒”铜环权战国湖南博物院藏

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文字在这一时期比较普及,铸、刻、写文字的材料和范围有所扩大,除青铜器上的金文外,陶文、简帛文、货币文、玺印文等也大量出现,为思想和文化的交流与保存提供了必要条件。

这一时期诸侯混战,彼此之间关系错综复杂,东周时期诸侯或卿大夫为加强内部团结、打击敌对势力开始举行盟誓活动,出现了关于盟誓的约信文书,即为盟书,又叫“载书”。

侯马盟书(2种)春秋山西博物院藏

温县盟书春秋河南博物院藏

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其字体介于篆体与隶书之间,记录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信息,是我们得以窥视那个遥远年代的重要窗口。

清拓石鼓文册战国故宫博物院藏

郭店楚简的文字是典型的楚国文字,具有楚系文字的特点,其内容丰富,包含有14篇儒家经典文献,因此成了孔子和孟子之间二百多年思想接续的纽带。

郭店楚简《鲁公问子思》战国荆门市博物馆藏

郭店楚简《老子》战国荆门市博物馆藏

列锦:化成天下

秦汉时期开启了中国大一统王朝的序幕,汉武帝独尊儒术,将儒学作为官方正统思想,奠定了此后两千多年传统文化的基调,儒学自此发扬开来。无数先贤传道受业,儒家典籍传承有绪,先哲时贤,人文荟萃,儒家思想经两汉经学、魏晋南北朝玄学、隋唐儒释道并立、宋代理学发展、清代朴学繁荣等阶段,始终绵延相继,又不断变化。这一单元以“化成天下”为题,从儒者传承、典籍存续、思想包容等角度,梳理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

此时展厅里静静展出的各种石刻、玉器,成为儒家先贤思想记录与传承的工具。我们仿佛可以透过这些器物,想象到古人是如何将生活、读书与交流,将微不足道的日常融入历史的章节。

孔子讲学图轴明孔子博物院藏

此图为绢本设色,描绘了孔子于山林瀑布之间的讲学情景。孔子手持如意,端坐在平石之上。其前一弟子争躬身请教,其左则有侍立弟子三人。另外的十六名弟子沿山道而上,分成三组,彼此顾盼,交谈自若。高山、奇石、瀑布、流水,串联起不同的场景,营造出清旷闲淡的讲学气氛。

文以载道,文字是思想传承的外壳。早期儒家经典在辗转传抄的过程中,文字多有歧义,因此会有官方制作经典定本之举。东汉时,以官府所藏“兰台漆书”为定本,至熹平四年(175年),汉灵帝命蔡邕等人以隶书将七部儒家经典(鲁诗、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仪礼、论语),刻于碑石,陈列于洛阳太学之中,后世称之为“熹平石经”,是最早的官刻儒家石经。因刻写只用隶书,因此也称其为“一字石经”。

熹平石经《尚书》东汉山东博物馆藏

熹平石经《诗经》东汉山东博物馆藏

三国魏时期,以古文、小篆、隶书刻《尚书》、《春秋》以及部分《左传》,后世称之为“正始石经”或“三字石经”。汉魏石经是官方校定的儒家经典定本,保留了早期经书文本的诸多信息,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古文一体石经三国魏故宫博物院藏

此石经纯用古文一体,存世罕见,其内容有《春秋》、《论语》等,故宫博物院第二任院长马衡先生曾提到“一石存《论语》篇首文”,说的即是此石,据推测其应为工匠不熟悉古文字体而进行的试刻。

正始石经三国魏故宫博物院藏

此石为《尚书·皐陶谟》残篇,存“言”、“帝”等字,古文、小篆、隶书三体呈“品”字形排列,与其他石经三体直下排列不同,反映了正始石经刻铭形式的复杂性。

(传)王维伏生授经图卷(局部)唐日本大阪市市立美术馆藏

此图是这一单元展品中的精品,绘制了伏生授经的故事。秦代禁止民间私藏《诗》、《书》和百家书籍,伏生便冒险将所习《尚书》藏于屋壁之中。汉文帝时,《尚书》濒临失传,朝廷派大臣晁错向伏生求问,伏生以九十岁高龄口授《尚书》二十八篇,使得这一重要儒家经典传承接续。此卷前有南宋高宗题“王维写济南伏生”及多位名家题跋,因此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王维作品。

“荣启奇问曰答孔夫子”铭葵式镜唐故宫博物院藏

荣启奇即荣启期(前571-前474年),为春秋隐士,此镜所用故事典出《列子·天瑞》,记录了荣启奇与孔子谈“人生三乐”,镜上刻有九字铭文:“荣启奇问曰答孔夫子”。

孔子游于泰山,见荣启期行乎郕之野,鹿裘带索,鼓瑟而歌。孔子问曰:“先生所以为乐者,何也?”期对曰:“吾乐甚多,而至者三。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吾既得为人,是一乐也;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人以男为贵,吾既得为男,是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以行年九十矣,是三乐也。贫者,士之常;死者,人之终。处常得终,当何忧哉!”孔子曰:“善哉!能自宽也!”

黑釉“仁义礼智”铭枕宋故宫博物院藏

沉香木雕三友图杯明故宫博物院藏

青白玉三友图花插明故宫博物院藏

人物图册·爱莲(王树榖)清故宫博物院藏

该图取自“濂溪爱莲”的典故,濂溪为北宋文学家、理学家周敦颐。莲花象征着儒家所推崇的洁身自爱、清雅高贵的君子品质。

剔红云龙纹碗清故宫博物院藏

四个碗外底均阴刻填金“大清乾隆年制”楷书款,其下居中分别刻“仁”“义”、“礼”“智”楷书单字。

竹雕东山报截图笔筒清故宫博物院藏

历史上曾有八万军战胜百万军的战例,这就是公元383年的秦晋淝水之战。《世说新语·雅量》记载,淝水之战捷报送到时,运筹帷幄的东晋宰相谢安正在东山与人围棋,“意色举止,不异于常”。谢安运筹帷幄之智勇与沉静安定之雅量,与儒家士大夫的思想人格相契合,“东山捷报”的故事也成为后世艺术创作的常见题材。

远播:万世师表

儒家文化以超越时代、地域、民族的力量,塑造了古老东方的精神世界,在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进程中,各民族对儒家思想的学习与接受,促进了中华文化融合凝聚、内向共生。

孝子图鎏金银壶辽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耶律羽是辽太祖阿保机的堂弟,曾经担任契丹东丹国左相。此壶以孝子图为装饰,侧面反映了其受儒家孝道观念的深刻影响。

孔尚任引驾图轴清孔子博物馆藏

孔尚任是孔子第六十四代孙,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康熙帝在南巡回銮途中,专程到曲阜孔庙拜谒,孔尚任为其引驾并讲《大学》和《中庸》。

苏轼武侯庙记卷清顺治故宫博物院藏

此文原为苏轼缅怀诸葛亮所作,以歌颂其一生忠君,致力于国家统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图为清顺治帝临摹之作。

儒家思想远传海外,日本、韩国、越南等地的孔庙至今仍受到保护和重视,成为儒家思想影响东亚、东南亚地区的见证,西方启蒙思想中也闪耀着儒家思想的灵感。此单元展出了来自日本、朝鲜等地的文物。

铜象尊日本江户时代·安永四年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此器为汤岛圣堂的祭祀礼器。汤岛圣堂是祭祀孔子的场所,在江户时代初期由依儒教治国的第五代将军德川吉纲建立,在此举行的释奠礼使用各地进贡的礼器,其上记录有进贡人和进贡年份,是研究江户时代释尊礼器的重要资料。

铜牲尊日本江户时代·安永四年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尚书正义》唐孔颖达撰日本弘化四年刻仿宋本故宫博物院藏

随着日本儒学的发展,除了从中国输入大量的儒家经典外,日本还大量刊刻中国学人著作,以满足学习需要。此书为日本弘化四年熊本藩时习馆影刻宋本,存世稀少。

儒家文化绵延千年,其宣扬的道德准则与好学精神垂范后世,其传递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奠定了中国教育的基础,时至今日仍生生不息。

观展攻略

展览在故宫午门展厅展出,2025年1月5日结束。中间有换展,兴隆洼玉玦、玉刻图长方形板、凌家滩玉龟、玉人兽神像展期至12月上旬。

图片|杜广磊

排版|黄思琦

设计|尹莉莎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