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与陈东升谈战略:长期主义的价值观与方法论

衷心书院 2024-09-07 02:37:09

在探索中国企业家精神的旅程中,我们不得不提及陈东升,这位学者型企业家的足迹。他的生涯跨越了学术研究与商业实践,不仅在《管理世界》杂志担任副总编期间创新性地引入了中国企业500大排名评选,更在1992年下海经商,成为“92派”企业家的杰出代表。陈东升创办的泰康,历经三次转型,如今已是中国保险行业的佼佼者,其全生命周期的“保险+医养服务+投资模型”更是全球首创,树立了行业标杆。

在战略思考的领域,我们追溯到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提出的兵战与商战理念,这些思想一直是中国振兴的两大支柱。从经济学的诞生到管理学、营销学乃至战略研究的发展,每一步都标志着人类对商业与经济理解的深化。陈东升的新书《战略决定一切》,正是基于这样的历史脉络和个人丰富的商业实践,为读者提供了重塑战略观的宝贵视角。

2024年8月31日亚布力企业家论坛上,吴晓波与陈东升一起探讨了如何在不断变化的时代中,把握战略的精髓,引领企业走向成功。

以下是本场对谈实录。

企业家需要自我总结,将经验体系化

吴晓波:关于战略,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中国免于欺辱要经过兵战,中国要长期繁荣要商战,所以兵战和商战,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振兴自我的两个特别重要的理想和模型。商业跟战争有非常天然的交集,我们大家喜欢读的《孙子兵法》也跟战争有关。如果你从经济管理学的角度来讲,战争、战略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其实建构得非常晚。

经济学是由亚当·斯密于1776年创建的;100年后马克思写了《资本论》,1939年凯恩斯写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有了宏观经济;管理学的提出是到1946年左右,德鲁克写了《公司的概念》;营销学是1967年科特勒写了《营销管理》,最终到战略真正成为一个体系化研究是1980年,迈克尔·波特出版了《竞争战略》。

东升总这本书一共有七个章节,有的章节跟波特的理论有交集,也有他自己非常独特的创新,分为:定位、战略、治理结构、执行、风险、创新、价值观。

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您撰写《战略决定一切》这本书的初衷。您在书中提到,您过去很少阅读中国企业家和管理类的书籍。那么,我们为什么要阅读您的这本书呢?

陈东升:我的书《战略决定一切》是基于我在嘉德拍卖和泰康保险集团的经历,尤其是在医疗养老领域的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实践,这些经验是我在28年的经营过程中不断思考和提炼的结果,我称之为“实践论的体系”。

通常我们讨论的战略包括愿景、使命和价值观,这些是普遍接受的概念,我称之为“小战略”。而我所说的“大战略”则更侧重于初心和选择,我认为定位决定战略,而战略决定一切。因此,我把定位放在首位。

治理结构也非常重要。毛主席曾说:“正确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我深受启发。

执行力同样至关重要。我曾阅读过一本名为《执行力》的畅销书,它强调了让所有员工理解公司战略的重要性,这对于企业家来说具有借鉴意义。

至于风险、创新和价值观,这些都是企业运营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价值观尤其重要,它是企业的底线。

回顾过去,中国企业家在改革开放的45年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英雄豪杰像走马灯一样留下了多少故事,这些经验教训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现在,我认为是时候进行总结了。企业家需要自我总结,将经验体系化。我用了三年时间,与我的团队一起精心打磨,最终形成了《战略决定一切》这本书。它凝聚了我三十年的商业实践、心路历程以及经验教训。

在经济学中,资源的稀缺性是一个核心概念。聪明的人会将这些稀缺资源集中用于核心问题上,这就是战略的本质——聚焦。我书中的核心观点是,所有资源都应服从并投入到战略中。这是一个经济学原理,即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核心战略上,这是成功的关键。

《战略决定一切》我最想跟大家分享,也是封面上的那句话:战略决定一切,战略聚焦就是最大的效率,所有领域都要围绕战略,所有资源都要服务战略。

商业创新的核心在于提供实惠和便捷

吴晓波:《战略决定一切》这本书里有非常多的方法论,印象深刻的一条叫做“化整为零”,是个超级方法论。书里举的例子是“幸福有约”产品。东升总说,要把保险和养老产业整合在一起,但养老社区是商业不动产,没办法变成准备金,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制度安排,保监会是不会批准这个项目的,所以一直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最后他就想了一个办法,只要有个人买了这个保险产品,同时让他签一个养老社区的入住确认函,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当时他很感慨地讲了一句话:“任何东西要能够化整为零”。

陈东升:我来分享这个有趣的故事。我们的初衷是将养老社区与保险业务结合起来,因此当时我将这一任务交给了我的首席精算师。几个月来,我们没有取得任何进展,我不确定他是在抗拒还是不作为。在一次业界聚会上,一位竞争对手的CEO告诉我他们已经推出了养老产品。回来后我整夜辗转反侧,因为我是中国第一个提出养老社区概念的人,泰康也是中国保监会批准的首个投资养老社区试点的企业。我感到自己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

第二天一早,我立即召集会议,甚至没来得及坐下就开始了。我对首席精算师表示不满,认为这可能会破坏我们的大计。他平静地告诉我,那个产品不可能获批,因为养老设施属于不动产,无法提取准备金。准备金是保险产品的负债部分。就在那一刻,我意识到创新往往需要集中所有力量,经历长时间的努力,然后突然之间灵感闪现。他的话让我意识到,我们应该将问题简化,将产品和入住问题分开处理,这样就能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化整为零”的策略。

吴晓波:战略所带来的创新对公司的核心能力和业务模式有着深远的影响。比如,在保险行业,您坚持只做寿险,这种专注使得泰康能够在寿险这一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不断创新,寻找第二增长曲线。您的“幸福有约”产品将康养和理财结合起来,为泰康带来了重大变革:从销售冷冰冰的产品到提供温暖的服务,从传统的上门推销到在社区内体验销售,从单笔小额销售到大额保单,以及从针对中青年市场到拓展至老年人群。这些变化重塑了整个业务链。通过战略设计,您成功地为泰康打造了一个全新的市场空间。

陈东升:我认为商业创新的核心在于提供实惠和便捷的产品或服务。2007年,我预见到中国将进入老龄化社会,这是一个全球性的趋势,只是时间问题。人寿保险本质上是解决人的生老病死问题,因此我一开始就非常重视养老金的投资管理。我们从一开始就明确了定位和战略,这正是我们重视养老金投资和管理的原因。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能够为客户提供既实惠又便捷的解决方案,这才是真正的商业创新。

率先模仿曾是最大的创新

吴晓波:您的书详细描述了泰康不断迭代创新的过程,也提到了“率先模仿是最大的创新”。

陈东升:这是我二十年前的观点。

吴晓波:在后发优势的背景下,您曾表示要找到全世界最好的模式并将其应用。我想问您两个问题:第一,今天模仿是否仍然是企业创新的一种方式?第二,对于泰康这样的行业领头羊,前面已经没有对标物了,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陈东升:模仿确实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企业家的一种创新方式。例如,我的一些同学和朋友,他们在不同的领域找到了国际上成功的模式并将其引入中国。但今天,中国经过45年的发展,各行业的领军企业已经形成。在新的领域或细分市场中,模仿可能仍然是一种创新方式,但它不再是主流。创新可以是模仿商业模式、创新机制或客户体系,这些都可以细分考虑。在没有明显对标物的今天,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原创性和差异化的创新。

对于泰康来说,我们不再只是寻找模仿的对象,而是要成为行业的标杆。我们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自己的创新路径。我们关注客户需求的变化,利用科技的力量,以及持续优化我们的业务模式,来推动公司的持续发展和创新。

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我坚持六个字原则:“安心、便捷、实惠”。安心代表品牌、服务和质量,它是消费者信任的基础。便捷则是指方便性,互联网的核心价值就在于此。实惠则意味着不断降低成本,使价格下降。我认为,任何不遵循这三个原则的创新都是无稽之谈。

商业模式的创新对人类的贡献不亚于互联网。我非常推崇福特先生,他从屠宰场的流水线作业中获得灵感,创造了汽车制造业的流水线生产方式。这种创新极大地提高了效率,符合“安心、便捷、实惠”的原则。

吴晓波:您的书提到了“创新永续”的理念,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见解。

陈东升:我在书中分享了我对战略和创新的理解。战略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是长远的也是眼前的。没有具体和眼前的实践,就没有抽象和长远的未来。创新同样如此,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我通过观察和分析,预见到中国将面临老龄化的挑战,因此提前近二十年开始布局养老体系。这种前瞻性的思考和布局,是战略和创新的结合。

正确的方向会使道路越走越宽广

吴晓波:您是否曾经走过方向上的弯路?

陈东升:没有,实际上我们今天能够成功,是因为我们选择了正确的方向。正确的方向会使道路越走越宽广,而错误的方向则可能导致走向死胡同。

我们成功地创建了高品质的、候鸟式连锁的CCRC模式,即持续可照料退休社区。这种模式为老人提供从活跃期到生命末期的全生命周期服务。我们可能是全国最大的安宁疗护连锁机构,也可能是老年记忆障碍和阿尔茨海默症照护的最大连锁机构,同时也是老年护理康复和活力老人照护的最大连锁机构。

吴晓波:吴敬琏老师也选择在泰康的养老社区居住。

陈东升:我们的目标客户群体是中产人群,随着客户群体的变化,我们的销售模式也发生了变化。过去我们称之为保险代理人,而现在泰康创造了一个新的职业——“健康财富规划师”(HWP),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自2017年以来,我们花了七年时间培养了23000名HWP。

吴晓波:这种变化最终影响了人力资源结构,因为要销售“幸福有约”,销售人员需要具备三方面的知识:保险、医养和理财。

陈东升:员工的知识结构已经完全改变。他们不仅要了解保险和理财,还要对养老有深入的了解,甚至需要具备初级全科医生的知识。此外,我们颠覆了传统的保险销售模式。最初是上门推销,后来是产品说明会,现在我们采用的是体验式销售。客户可以亲自参观我们的养老社区,体验未来的生活方式,从而决定是否购买保险。这种模式创造了一个闭环的创新,我建议每个人都应该去泰康的养老社区看一看,这将彻底改变他们对养老和保险的认知。

企业如何面对不确定性?

吴晓波:在您的书中,战略是对未来发展的宏观判断能力,这对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不同的国家、时代和产业可能会影响人们的判断能力。您在书中提出了一种观察未来的方法论,即长期看人口,中期看结构,短期看宏观。我想问的是,面对当前的宏观不确定性,这些宏观波动和突变如何影响企业战略,企业应如何进行调整?

陈东升:宏观分析涉及解决当前的经济问题,如通货膨胀、通货紧缩、货币流通和国际贸易等。宏观经济是一个动态管理模型,它关注短期问题,而中期关注的是产业结构,长期则是人口代际变化。在经营企业时,我更关注中观和长期趋势,尤其是人寿保险行业,它完全是基于人口代际的长期业务。

吴晓波:您是说您不关注宏观经济?

陈东升:我指的是在战略层面上,我们不会过分关注宏观经济的短期波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完全忽视短期宏观经济。例如,泰康管理着3.8万亿资产,我们必须关注短期宏观经济,因为它直接影响我们的投资决策。

吴晓波:对于保险这样的长期业务来说,可能不太在意短期宏观经济波动,但对于服装、家电、房地产等行业,短期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甚至政治政策的变化对企业的影响可能非常大。面对这种情况,企业应该怎么办?

陈东升:短期宏观经济波动背后往往是结构性和人口问题。我们不能忽视短期宏观经济,尤其是在资产管理方面。从战略角度来看,企业应该综合考虑短期、中期和长期因素,以制定适应不断变化环境的战略。

吴晓波:您这一代企业家,无论是“84派”、“92派”还是“98派”,甚至是十多年前的移动互联网创业者,都成长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时期,可以通过模仿、享受增长红利和逆周期调控来发展。但现在中国已经进入了中速甚至低速发展阶段,您认为在高速发展时期形成的战略方法论,对中低速发展时期的创业者和经营者会有哪些不同?

陈东升: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的不同。我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说,中国经济和社会正在经历深刻的转型,通俗地说就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最重要的是,我们从过去的高增长、高收益进入了现在的中低增长、低收益时代。这意味着我们从增量经济转向了存量经济,从快速增长转向了低速增长,从遍地机会转向了同质化竞争。

吴晓波:那么您对当前形势下的企业有什么建议?

陈东升:在存量经济时代,企业将面临内卷和同质化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专注于主业、不进行精细化管理、不创新、不追求效率,企业将难以生存。即使是保险和寿险行业也是如此。现在是一个由创新和效率驱动的时代,对企业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吴晓波:过去十多年前管理学著作在中国企业家中几乎没人读,为什么?因为没必要,内部挖潜提高效率,还不如外面打点粮回来,现在大家可能要回来学管理了,怎么降本,怎么增效。您的书中涉及了许多管理方面的内容,包括执行、治理结构和团队管理等,同时也包含了很多方法论,这些都是值得读者深入阅读的。

陈东升:这本书是我三十年商业经验的总结,我将它献给这个时代,也献给年轻的朋友和创业者们。现在中国应该有自己的东西,我们不仅要自己写,还需要像您这样的作者多写,这样我们才能为这个时代留下印记。

亚布力是企业家的坚守和成长

吴晓波:东升在亚布力投入了很多心血,这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企业家联盟之一。作为亚布力的理事长,您认为这样一个非政府组织的使命是什么?

陈东升:亚布力见证了中国企业家的发展历史。我在亚布力的收获也很大,尽管我自称是亚布力最大的义工,但我从未缺席过任何一次活动。亚布力对我来说,既是坚守,也是成长的平台。我记得在亚布力第八年的时候,我们确定了定位,这是亚布力的一个转折点。我们决定只专注于做好两个会议产品:冬季在亚布力的会议和夏季在各省市的会议。

亚布力的定位是思想性和建设性,在这里,不论企业大小,有思想就是最重要的。我们鼓励企业家在这里自由交流,这就是亚布力的文化。

现在,真正的知识型企业家的时代已经到来,我们应该用新的眼光看待这些企业家。企业家是国家的筋骨,是创造财富的人。只有蛋糕做得越大,大家才能分得越多。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和鼓励企业家,激励他们创造更大的价值,实现共同富裕。

吴晓波:我们确实应该共同珍惜亚布力这个难得的平台。东升刚才讲的这段话我在想他读大学的时候是不会讲的,因为他中学的时候读过一本书叫《马克思传》,他想当一个革命理论家,读了武大以后“惟楚有材”,就想当一个政治家或者学者,他1992年下海做企业走到今天,可能也是一个很意外的人生阅历。他的书里面讲到一个细节,说他大学毕业的时候在武汉大学珞珈山找了一块石头,刻了一个字叫“始”。

陈东升:是的,那个“始”字还在珞珈山顶上。我还把那块石头“搬”了下来,并在2011年向武汉大学捐赠了一亿人民币,以我父亲的名字命名,建立了万林艺术博物馆(造型就像一块飞来的石头)。

吴晓波:您当年刻的字那么大吗?

陈东升:是的,那是我年轻时的雄心壮志。我建议教育部在高中开设一门关于名人轶事或传记的课程。我高中时期读了《马克思传》,这本书对我影响深远。书中的两句话一直激励着我:“走自己的路,让人家去说吧”和“不要笑在开始,要笑在最后”。

武汉大学对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去年武汉大学130周年庆典上,我作为70万学生的代表发言,我觉得这是我至高无上的荣誉。我在发言中提到,感谢80年代的改革开放和刘道玉校长的创新精神。武汉大学也是现代企业家精神的发源地之一,许多校友企业家都为母校做出了贡献。在去年之前我们给学校捐了57亿,雷军去年捐赠了13亿。

关于那个“始”字,它代表了我的决心和初心。我在泰康谈到过三次初心。第一次初心是成为一名经济学家,为国家改革献计献策。第二次初心是坚定地创办保险公司。我在日本访问时,看到写有“生命”广告牌的大楼,对人寿保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成为了我创办保险公司的契机。

这张照片是我34年前作为青年代表在新宿的立交桥上拍摄的。今年,我带领1400名销售精英回访日本,寻找那个立交桥,它依然在那里。34年过去了,我带着一家世界500强的企业回到了日本,对当年埋下寿险种子地方的表示敬意。

吴晓波:人既被时代所改变,也在改变着时代。因此,有所谓“企业家的时代”,也有“时代的企业家”。我最近访问了南通的张謇大生纱厂,那里的故居和百年前种植的紫藤花依然存在。张謇在1894年甲午战争那年成为恩科状元,战争失败后,他决心投身实业以救国。他认为中国要振兴必须振兴实业,而这个责任落在士大夫身上。因此,他在1896年创办了大生纱厂,成为中国最大的企业之一。那一代知识分子开始从事商业活动,不再将商业视为卑贱的行业。

东升总是1992年下海,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他办泰康人寿是1996年,跟张謇相比是整整一百年,回顾两代知识分子都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到商业之中,有他的被动性,但是也有他们的主动性。我想这一代的企业家,我们跟一百年相比已经有了新的能力,在商业能力上,无论是在财富上、模式上、产业模型上,我们也希望我们这一代人能够超越前辈,能够为这个国家的振兴,像东升讲的不枉此生,我想这也是所谓“始”的一个开始。

陈东升 著

中信出版集团

中国本土原创商业思想与管理智慧集大成之作,世界500强企业创始人30余年商业实践总结与反思,“92派”领军企业家陈东升商业智慧首次公开。周其仁倾情作序,深度复盘战略制胜背后的底层逻辑、价值取向以及方法论。

0 阅读:3

衷心书院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