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世泰
(秦始皇出行)
我们不得不承认,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创建中央集权统治的皇帝,创建了大一统的大秦帝国,可谓是功莫大焉,给予再高的评价和赞誉都不足为过。他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壮大所做出的重大贡献,由他领导制定的一系列管理国家的法令、制度、方针、政策对后世千秋万代的深远影响,理应彪炳史册。
然而,西汉贾谊的一篇《过秦论》成为了太史公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参考依据,并大加推崇,还称赞说:“善哉乎贾生之推言之也!”所谓“过秦”,就是批评秦的过失。《过秦论》气势磅礴,很有感染力,它把秦朝灭亡的原因归结为“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给后人留下了秦始皇就是一个不施仁政的“暴君”的印象。
一、一篇后朝臣子劝谏皇帝的文章最先给秦始皇打上了“暴君”的标签
《过秦论》一文总结秦朝兴亡的教训,实为昭汉之过。作者贾谊看到了西汉王朝潜伏的危机,旨在劝谏汉文帝采纳他所主张的改革方略,进而推行新政。当时,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逼使农民破产流亡,苛重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也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 贾谊之所以要“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主张“去就有序,变化因时”,其目的是求得“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所以说,贾谊看到的只是眼前西汉王朝的种种社会矛盾和弊政,但作为臣子是不可能明着指出皇帝的施政错误的,这就像儿子不可能当面指责自己的老子哪些事做错了,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假借前朝的兴衰得失来讽喻和劝谏,因此,他的政治动机就决定了不可能公正地评价秦始皇,好多论断是处于自己的政治目的的,对于秦始皇的过错有夸大的嫌疑。
但由于太史公采纳了贾谊的观点,还把《过秦论》附到了《史记·秦始皇本纪》篇末,列为第二篇;后来褚少孙补《史记》,又把它单独附在《陈涉世家》的篇末。《汉书》、《新书》和《文选》也都选录了这一篇。由于《史记》《汉书》《新书》和《文选》四部书流传甚广,堪称“官家正史”,后世都普遍认为秦始皇就是一个不施仁政的暴君。
二、诋毁秦始皇的都是什么人
秦始皇任人唯贤,礼贤下士;开疆拓土,统一六国,首创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统治;统一法律、文字、度量衡;北击匈奴,为巩固国防,筑长城,修驰道……
这一系列重大举措都是为了帝国的发展和繁荣。车同轨,字同文,语同音,这不就是世界大同吗?再说修筑长城,这并不是秦始皇的首创,只是他看到了当时长城对于巩固国防所起的巨大作用,并加以推动这项工程而已。修驰道,这不仅是为了自己巡游方便,更是为了民间交流和战时军事用途考虑。就像今天的高速公路和高铁一样,平时方便百姓生活,战时可以迅速成为集结和运送武装力量的生命线,其军事国防价值可见一斑。秦始皇能在两千多年前就有这样长远的眼光非常人所能及也。
那么,秦始皇被后人诟病的“罪状”是什么呢?又是什么人在诋毁他呢?
第一,焚书坑儒。这是诋毁秦始皇最有力的武器,在几千年儒家文化被奉为正统思想的历史长河中,给他戴上一顶破坏文化的帽子,就能将他钉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那么,秦始皇真的就是那样一个破坏文化,屠杀知识分子的刽子手吗?
当然不尽然。
秦始皇只是在功成名就之后有一点儿“飘”——就是说膨胀了,在耳边喧嚣着一片歌功颂德的叫好声、点赞声、鼓掌声中,真的有点儿迷失了自我,于是就想着自己是“受命于天”的始皇帝,就应该“既寿永昌”——想想也应该能够理解,别说是两千多年以前的始皇帝了,今天的人们哪个不想长生不老?而就有那么一些方士抓住了秦始皇渴望长生不老的软肋,就像今天鼓吹和贩卖保健品能延年益寿的专家和销售代表抓住了老年人想长寿的人性一样,大力宣传和推销自己的丹药,可这玩意的功效真的很一般,秦始皇更不是傻子,索性就下令杀了一批江湖骗子和方士,捎带着把一些和当时主流思想不相一致的非法“出版物”销毁了一批,这就给儒生们留下来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口实,大家一起来口诛笔伐。
试想一下,要是真像历史书上记载的那样,中华文化是不是从大秦开始就断了?
第二,大兴土木,修阿房宫骊山陵墓,修驰道,筑长城。其实这里面只有修阿房宫这件事有点儿“着急”了,修驰道、筑长城两件事是为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国防建设,就算是动用大量民力财力也是无可厚非的。
而且,由于军功爵制的施行,当时有庞大的国防力量,这些士兵就是靠着打仗立功来实现自己加官进爵人生梦想的,秦已统一六国,大的战争几乎没有了,这些士兵没有仗打了,闲下来必定是一个隐患,让它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一方面很好地解决了士兵没仗打惹是生非的问题,二来也解决了重大工程缺乏劳动力的问题,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至于修阿房宫劳民伤财,试想一下,哪朝哪代的皇帝不为自己修楼堂馆所和宫殿?只是秦始皇在天下初定就兴修阿房宫确实有点儿“着急”了。相传,项羽火烧阿房宫,火势三月不灭,估计也是文人们夸张的说法。而且,至今也没有什么历史遗存可以佐证阿房宫的存在,到底有没有这样一个工程都说不清呢,搞不好就是一个“欲加之罪”吧,一个是需要批评和否定的秦始皇,放火的人又是和汉高祖争过天下的项羽,让项羽火烧阿房宫,死无对证,很妙!
第三,暴虐凶残,滥施酷刑,横征暴敛。主要说的是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是因为陈胜一伙儿由于天下雨不能如期在指定时间赶到指定地点,担心去了之后会被杀,于是爆发了大泽乡起义……
试想一下,秦国推崇的是法家思想,至少也懂得“罪罚相当”的原则吧?就因为迟到就杀人?
从史料可以窥见当时的大秦法度,迟到仅仅是“鞭笞”和罚款,根本不会杀头!为什么会有迟到就杀头这样言之凿凿的记述呢?陈胜吴广起义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只要他们是正义的,那么,刘邦作为一个流氓混混下层小吏的起义就是革命的,毕竟,《史记》是西汉时期修的正史。
文人,或者说是儒生们为什么这样痛恨秦始皇呢?
这要分当时的文人儒生和后世的文人儒生。
当时的文人儒生“恨”,是因为秦始皇断了自己封侯拜相的黄粱美梦。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他没有统一六国,自己在其他小国里面混得好了还能混出个政府首脑(相国)呢,但统一之后再怎么努力也就只能混得个省部级或者厅局级官员,搞不好只能捞个县处级的七品芝麻官。大凡分裂时期的利益既得者们,最不愿看到国家统一。
“学而优则仕”是儒家颠扑不破的信条,秦始皇的统一搞得自己当不了大官了,不恨你才怪。武夫和白丁骂人只能爆粗口,充其量骂你个乌龟王八蛋,文人儒生的强项是不仅要温文尔雅满嘴仁义道德地骂你是彻头彻尾的乌龟王八蛋,还要用大量的事实来证明你就是个乌龟王八蛋。
后世的文人儒生为什么也愿意诋毁秦始皇呢?既然儒家正统和朝廷正史中都说秦始皇是“不施仁政的暴君”了,那你就是暴君,骂你、诋毁你更显得自己推崇仁政思想,更与当朝“明君”高度一致。另外,这些骂秦始皇的文人儒生是从内心深处瞧不起当朝皇帝的种种作为的,但懦弱的他们又没有胆量公开表达自己的不满,正好秦始皇是儒家和朝廷认为的暴君形象,就借着诋毁秦始皇来表达自己对当朝皇帝的不满,很过瘾,很解气,又没有多少副作用,何乐而不为呢?
三、是谁让励精图治雄才伟略的秦始皇开始“膨胀”的
任何一个人在取得巨大成就和自己的理想得以实现后都会感觉人生达到了巅峰,都会膨胀,秦始皇是一个正常人,思想膨胀是可以理解的,那么,是什么让他感觉好嗨哦,自己的人生达到了巅峰呢?
是身边的文人儒生们。
秦始皇和众臣“议帝号”、“巡行刻石”两件史实中不难看出,在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大秦帝国后,耳边听到的声音都是歌功颂德的马屁声,当时,这些文官们极尽华丽辞藻来歌颂和形容秦始皇的丰功伟绩,用极尽献媚的语言来歌颂秦始皇,使得秦始皇开始有点儿“飘”,有点儿膨胀。
为什么秦始皇身边就没有一个像李世民时期的魏征一样的诤臣呢?
(李斯)
估计是这帮臣子有所顾虑,这应该就是秦始皇的性格缺点吧,唯我独尊,我行我素,被自己的丰功伟绩冲昏了头脑,早就不想创业之处的礼贤下士。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如果秦始皇在当时能始终保持着一颗清醒的头脑,能像创业之时一样保持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作风,能把咸阳宫关于学古与师今的那场大辩论作为找寻治国真理的解放思想的大讨论,进而凝聚共识励精图治,相信也不会在倏忽之间,这个空前强大的封建王朝就被农民起义的汹涌波涛冲毁了。
俱往矣,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誉也罢,毁也罢,历史的尘封抹不去功过是非,至少,秦始皇让大一统的思想深入到后世的心底。
【作者简介】韩世泰,一个在改革开放之初出生的藏族小伙儿,从教十六年,热爱教育,向往着诗和远方,爱好文学,现在兰州新区执教。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