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进云南大天种业有限公司加工车间,忙碌的工人和智能化的机械分工协作,有条不紊,交汇出一个现代化的玉米制种车间。
“好时代好年景,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云南大天种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崔永志介绍,今年收购已结束,收获超2000余万公斤种子,支付金额超4亿元。
记者了解到,该公司17年始终如一,专注于玉米领域,从事产品研发、种植、销售及服务。截至当前,已研发推广89个玉米品种,其中国审品种13个、省级审定76个,转基因玉米品种1个,获植物新品种授权61件,2023年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西南山地玉米育种重点实验室,是云南省最大的玉米良种生产企业。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为做好玉米制种,该公司高度重视品种研发和技术创新,先后组建3个研发团队,成立1个玉米研究所、1个企业技术中心、1个重点实验室,研发成员68人。同时,每年投入销售收入5%的经费为品种研发提供资金保障,近三年投入3000万元研发经费在云南、海南、重庆、贵州、湖北等地建有稳定的育种基地。
在研发的基础上,为确保每一粒玉米种子的质量,公司在田间生产和工厂加工两大环节上下足真功夫。
“每一粒种子都牵动着种植农户的切实利益和公司的发展前景。”云南大天种业有限公司生产中心副主任陈祖永介绍,为确保每一粒种子质量,公司将田间生产列为“第一车间”,将工厂加工列为“第二车间”,在“第一车间”,严把“种植前对种植基地把关,种植期对播种进行把关及中耕管理、监督去雄和收种把关”等“五大关口”。在“第二车间”,严把“烘烤、防止品种混杂、脱粒、筛选、包衣包装”等“五大关口”,“每一个关口都十分重要,缺一不可。”
据了解,该公司2024年制种面积10.77万亩,其中以“流转土地”的模式在罗平、陆良、阳宗镇建立稳定的生产基地3.64万亩,积极探索企农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合作社推行“集体流转土地”发展模式,鼓励农户通过土地、劳务等形式入股到制种基地共同参与种植,确保农户持续稳定增收。同时,公司着力打造“土地流转”与“种养结合”的深度融合体,将流转土地的父本砍伐发酵成青贮饲料,青贮饲料用于饲养肉牛,牛粪还田发展循环经济,延伸产业价值链,形成了农业产业化的良性循环发展。
“公司建有县级代理商682家、营销网点5000余个,覆盖了云南所有适宜玉米种植的地区及贵州、四川、广西、湖北、湖南、甘肃等地区。”崔永志介绍,按照每亩两公斤玉米种子,2025年,公司玉米制种可播种1600余万亩。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博达
审核:普娅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