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文脉·聚焦]博罗古城的传承与复兴:伫立千年的古建筑“博物馆”焕发新生

金羊网 2024-11-15 14:55:32

每座城市,几乎都有一座古城,千年古邑博罗自然也不例外。

2200多年的建县历史,为当地带来灿烂的文化。博罗古城藏着“三街六十四巷”及多个市县级文保单位。行走其中,如同进入一座历史博物馆,不同年代的房子鳞次栉比,纵横交错的巷陌连接着丰富的文化遗迹。

面积约1.12平方公里的博罗古城里,居住着4万居民,辐射着26万县城人。古城改造,民心所向。当前,博罗县“老城区新活力·提品质补短板”建设项目全面铺开,总投资约16.9亿元,以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为核心,全面推动古城有机活化,致力打造成广东省古城文旅新名片、惠州市文化旅游新标杆、博罗县对外交流新窗口。

实地走访

文化遗址丰富,“三街六十四巷”保存较好

从惠州市区出发不过15分钟,便来到了博罗古城。作为博罗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城面积虽不大,却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底蕴深厚。

从高空俯瞰,古城生态资源丰富,“江沥河湖岭”一应俱全。古城“依水而建、因水而兴”,东江绕城而过,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古城人民;东江边,葫芦岭古时是居民祈福、文人游憩之地,如今成为了休闲娱乐场所;葫芦岭下,金湖、银湖波光粼粼,流传着金银姐妹的忠烈贞节故事;榕溪沥、北门河静静流淌,是古城的生态廊道,一派生机盎然。

深入古城内,曲折幽深的巷陌,多元化的古建筑,随处可见的青砖、泥墙、古井……虽然人们已经难觅千年前的文化遗存,但从中也可管窥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生活气息。

纵横交错的“三街六十四巷”,是昔日繁荣景象的见证。漫步在古街老巷,可见道路干净整洁,曲径通幽。虽历经风雨,三街六十四巷肌理保存良好,其中主要巷道铁炉巷、卢屋巷、曾屋巷等都还在,甚至有的巷子还保留着清时的石板路,行走其中,仿佛走进一幅古旧的历史画卷中。

在这幅画卷之中,小巷风情跃然纸上。博罗小巷的居民,世代在此生活、繁衍生息。老人摇扇闲聊、小孩嬉戏打闹……古城处处充满着人情味与烟火气,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居民的记忆。

“三街六十四巷”还连接起散落在各个角落的文化遗址,囊括各个时期。如,新石器时代留下葫芦岭贝丘遗址,明清时代留下县衙(现博罗中学育英学校)、学宫(现老博中)、城隍庙(新街西侧)、罗阳书院(现罗阳中心小学)、南门码头以及城门(小东门)等,抗战时期留下周恩来革命演讲地旧址、东征军将领驻地旧址、东团旧址等诸多遗址。其中,罗阳城东城墙、革命演讲地旧址—大榕树下、韩氏宗祠等文化遗址被评为市县级文保。

古城汇聚的清代至近现代多个历史时期的风貌建筑群,同样让人感受悠悠古韵。相关调研显示,博罗古城还分散着50余栋明清青砖墙建筑、150余栋近现代民国建筑、红砖建筑等,可以说是博罗历史演变的空间样本。

历史脉络

县治史超千年,商贸兴盛书院繁荣

丰富的文化资源,乃是千百年积淀所成。

在这片土地上,最晚四五千年之前,就有先人聚居劳作、生息繁衍,葫芦岭就是重要见证。作为一处新石器晚期贝丘遗址,葫芦岭曾出土了大量的石斧、石码、石锛等石器,以及夹砂黑陶、印纹硬灰陶等陶片,可见先民聚居人群之多,社会文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罗阳乃至博罗文化,便是始于这座不大的山丘。

秦时,博罗建县,属南海郡。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博罗县治迁至浮碇岗(今葫芦山)之西,开启博罗县治史。

宋代以来韩氏、张氏、胡氏、曾氏、刘氏、谢氏、卢氏等宗族迁徙到博罗古城并定居。元末至明中期以来,考虑到连年战乱、天灾人祸与盗匪横行的现实情况,筑城以安民生,带动商贸发展。

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商埠集市的繁荣,官宦府邸的扩建以及书院祠堂与宗教场所的添置,明中叶之后,博罗城居民逐年俱增,百业兴旺,县城建设由是渐成规模,逐渐趋向作为全县的行政中心、文化中心、交通中心、经贸中心的态势发展,一直延至清代、民国以后。

其间,博罗古城屡经修葺,奠定古城“三街六十四巷”的整体格局,书院文化、街巷商贸等繁荣发展,这一点从巷名便可管窥。它们或以巷内居民姓氏为名,如曾屋巷、黄屋巷、韩屋巷、徐屋巷、上曾屋巷、下曾屋巷等,或以经营行业取名,如铁炉巷以打铁业为主,石滩巷以经营建筑沙石为主,米仓巷以经营粮食为主等。

书院文化也是博罗古城的一大亮点。清朝批准恢复书院建设,县城内罗阳书院、榕溪书院先后修建起来,成为全县书院建设的楷模。清代博罗书院的数量居全惠州府首位。

众多名园也名声在外。博罗古城曾留有明清园林,有西园(城西水西村)、东园、止园、竹素园、寄园等。其中,最广为传播的是被称为“惠州四大名园”之一的西园。西园为博罗士子张萱所建造,汲取了江南名胜以及罗浮山、西湖山水风光元素,使园中“极具水竹楼台之胜”。西园内,亭、台、楼、阁、榭、肪、廊、轩、祠堂、渡口,栏径、池桥,一应俱全。可惜的是,如此偌大精美的西园构筑在战乱中被烧劫一空。

古城复兴

投资超16亿元全面推动古城活化

在塘滩路南侧,原县城影剧院门前,坐落着一棵大榕树,树冠如一把巨伞,老百姓很早就管这里叫作“榕树下”。榕树下,还位于昔日县衙和城隍庙后面,惠博旅馆、公益隆旅店、泰荣森米铺等商铺隐身周围,发生了不少动人故事。1925年,第二次东征时,周恩来在此进行革命演讲。

大榕树历经风雨依然屹立,现四周却杂草丛生,被自发使用成“停车场”。“这里都荒废了,实在可惜!”住在附近逾30年的聂女士不由感叹,她在一旁经营着便利店,以前老居民经常来看电影,大家其乐融融,是她心中难忘的美好回忆。

直到今年7月,革命演讲地旧址配套提升项目动工,总投资582万元,打造革命演讲旧址广场,同时新建一栋两层的商业建筑。未来,这里将成为展现博罗文化底蕴的红色文化宣传展示区、古城旅游休闲体验地。

经过改造,榕树下焕然一新,又再现欢声笑语的场景,重新变成居民休憩和娱乐的好去处。“变化很大,干净整洁了,来往的人也多,”聂女士见证了古城的改变,心里满是欢喜。

革命演讲地旧址配套提升项目是博罗县“老城区新活力·提品质补短板”建设的缩影。坐拥着丰富的文化资源,近年来,博罗先后开展葫芦岭贝丘遗址公园建设、铁炉巷改造升级、滨江公路建设、罗阳一中搬迁与停车场改造等项目,推进古城复兴。2023年,当地全面启动博罗县“老城区新活力·提品质补短板”建设,涉及罗阳街道四个社区,面积约1.12平方公里,总投资约16.9亿元。“如今,古城改造已经全面铺开,已动工的项目7个,还有5个计划12月前动工,”项目建设方——博罗县建工集团有限公司设计负责人翁海友说。

据介绍,古城项目以老城“三街六十四巷”为中心,统筹葫芦岭片区、东江沿线区域,以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为核心,以功能为导向,以“微改造”为抓手,以改善提升城市面貌、全力打造消费新增长点、提升文化现实价值为导向,全面推动古城有机活化。

具体而言,将改善提升城市面貌。通过谋划推动一批道路畅通建设项目、公用设施功能完善项目、文化景观项目、生态景观项目等项目建设,推动古城换新颜,焕发新活力;全力打造消费新增长点。通过推进片区更新,与周边资源联动,培育沉浸式文旅体验、特色餐饮、民宿集群、潮流购物、都市消费等消费新业态,填补周边文旅都市消费空白,打造新的消费热点;提升文化现实价值。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博罗特色文化,将文化建设与产业建设、城市建设有机结合,让特色文化成为城市品质提升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本,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完美结合。

本期统筹策划|陈骁鹏

文|记者李海婵

图|王小虎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