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入关后,强调原来的官员该干啥干啥,不必剃发,谁知,降臣孙之獬跪舔多尔衮,上疏要所有人“剃发易服”,还提出口号“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孙之獬出生在明朝万历年间,父亲是期望他能正直、聪慧,取名之獬,谁知,他长大后与父亲的期望相差甚远。
年轻时候的孙之獬确实给父亲长脸,31岁考中进士,任职翰林院。不料,两年后父亲病逝,按照定制,要回家守孝3年。
等到孙之獬守孝期满,朝廷已是魏忠贤掌权,没了父亲的约束,一心想往上爬的孙之獬,立刻拜在魏忠贤的门下,整这个,斗那个,也是风光无限。
可惜好景不长,崇祯皇帝上台后,魏忠贤的阉党被收拾清算,魏忠贤死于发配途中。孙之獬毕竟不是阉人,当时并没有受到多大影响。
谁知,他却自作孽,有人奏请崇祯烧毁魏忠贤主编的《三朝要典》,孙之獬又想着投机崇祯皇帝,站出来争辩不能烧毁。
可是,他不了解崇祯,拍马屁拍到了马蹄子上,崇祯当时正在对阉党进行清算,直接把他归到了阉党份子,罢免了他的官职。孙之獬只能灰溜溜的回到自己的山东老家。
直到清军入关,孙之獬又找到了翻身的机会,清军到达山东后,他不仅磕头臣服,还散尽做官时得来的银子,组织人员,帮助清军镇压当地的反清势力。
就这样,孙之獬被清朝任命为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讲学士,又当上了清廷官员。
这些事情还不算可耻,毕竟还有识时务者为俊杰,这句话可以来解释。接下来的行为就更加的恬不知耻了。
本来,多尔衮并没有下令必须剃发。孙之獬为了讨新主子欢心,在上朝的时候,不但剃了跟满人一样的发型,还穿上了满人的官服。当他满心欢喜的上朝后,却狼狈不堪,尴尬不已。
原来,朝堂上右边站的是满人官员,左边站的是汉族官员,孙之獬走到满人的队伍中,却被撵了出来,说他是汉族,应该站在左边。当他走到汉族班列时,汉族大臣也不让他入队,说他是满人的打扮。
孙之獬红着脸下朝后,心中愤恨,便给多尔衮上书:“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意思就是,来到你们清朝这里上班,就得穿清朝的工装。不仅如此,他还想了一个口号: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多尔衮一看,正合我意,于是就下了“剃发令”,要求去10日内剃发完毕,口号定的就是孙之獬提出来的。民众拼命的反抗,发生了著名的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
多尔衮见孙之獬这么好用,便任命他为兵部尚书,派他到江西招降南明将领。可是,南明将领没有一个软骨头。
孙之獬见状,就在江西卖官敛财,被汉族大臣金声桓抓住了把柄。最终,孙之獬再次被罢官,更加灰头土脸的回到山东老家。
没想到,这趟回家之旅成了死亡之路。孙之獬刚回到家中,不甘忍受剃发易服之辱的数千名山东好汉,在抗清英雄谢迁的带领下,举起了反清复明的大旗。
他们抓了孙之獬,为雪剃发易服之恨,将他头上留存的辫子,一根一根的拔掉,之后用钢针在他头皮上戳满了小孔,再把猪毛塞进小孔中,给他的光头上又植了一头浓密的猪毛。
鲜血顺着猪毛往外流,等血凝固之后,再次哪钢针扎头皮,直到鲜血流完,孙之獬的嘴被缝上,只能像猪一样呻吟求饶。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只能说孙之獬自作自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