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笔泥板绘丹青——对刘庸之泥板画的赏评

法眼书画 2024-03-20 21:02:39

走笔泥板绘丹青

——对刘庸之泥板画的赏评

王太雄

画家刘庸之

品赏画家刘庸之新创的一种绘画形式——泥板画,不由让人想起了荀子《劝学》中的名言“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横渠四句”中的一句“为往圣继绝学”。继而想起了蒲松龄《聊斋志异.阿宝》中的名言“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又想到当代艺术家对传统文化艺术“创造性的转化,创新性的发展”的文化艺术的责任担当,以及当代艺术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有道德、有筋骨、有温度”的艺术审美理想和艺术创作价值追求。这些优良的文化情操和高尚的艺术品格,事业心和责任感,以及艺术家的良知、艺术匠心和工匠精神,在画家刘庸之身上都得到了集中体现。

传统的寺观壁画,是随着道教在中土的产生和佛教的传入而逐渐兴盛发展起来的。它兴于汉晋,盛于唐宋,衰于明清。清代以后,传统的寺观壁画几乎式微、衰落失传,但其“壁画”的艺术形式却以花样翻新的变种表现形式在民间散在地流行着。如果把传统的寺观壁画视为传统绘画的独门绝技,一种濒临失传的画品(“绝学”)的话,那么刘庸之所创生的泥板画,就是对传统寺观壁画这一画品(“绝学”)的转化、延伸和创新。传统寺观壁画维系附着于墙壁之上的固定空间,精美绝伦,历经千年沧桑而风神依然。刘庸之的泥板画,就是在对传统寺观壁画的长期临摹复制过程中独具慧眼的发现,并经过近二十年的反复精研、探索、尝试而产生的一个新的画品,它不再附着固定在墙壁之上而成为“移动的壁画”,其展存空间也具有了流动灵活性。可谓古法匠心,老泥新生,承古之美,守正创新,继绝于传统寺观壁画环境载体消失、绘制工艺失传之际而独创一个绘画样式,另辟一条创作路径。

新型泥板画的创生,凝聚着刘庸之的全部心血和精力,耗费了他二十几年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并有着一个十分漫长、曲折而艰辛的艺术探求苦旅和传奇经历。1974年,他已在原襄阳地区美术厂工作,是该厂的一名年轻的工艺美术师,从小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业余时间喜欢涂涂抹抹,写写画画,逛逛书店。在有一次逛书店时,他眼前突然一亮,瞥见到一本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定价1.1元的《永乐宫壁画》活页画册,一下子就惊呆了,页面上的人物,或神情庄严,或雍容华贵,或风姿绰约,线条流畅,色彩艳丽,活页永乐宫壁画的魅力,就像一块磁石,牢牢的吸引住了他的眼球,震撼着他的心灵,令他心跳加快,血脉喷胀,从此,他就与永乐宫结下了不懈的艺术情缘,临摹永乐宫壁画,便成了他心驰神往的瑰丽梦想。

永乐宫,其赖以驰名天下的不仅是金碧辉煌的建筑和其中所蕴含的深厚道教文化,更重要的是其几大殿美轮美奂的元代经典道观壁画,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也是很多艺术家们所向往的一个艺术圣地。现存的四座大殿——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和重阳殿中,均布满了道教人物故事壁画,总面积达1005.68平方米,壮丽辉煌,气势磅礴,震撼人心,着实令刘庸之魂牵梦绕,心驰神往。1997年,刘庸之在家人的支持下,辞别了亲人,毅然决然地背起行囊,踏上了远去永乐宫的路途,践履他临摹永乐宫壁画的漫漫艺术苦旅。令他牙根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去就是17年,期间所付出的心血、精力、财力、物力,备尝的艰辛,酸甜苦辣咸,冷暖自知,难与外人道,所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于其泥板画亦然。也正是在精心临摹复制永乐宫壁画的过程中引起了刘庸之的深思,并有了对传统寺观壁画创造性的转化,创新性的发展,开创“移动的壁画”,即新型泥板画的宏大构想。十七年里,他一边临摹,一边琢磨,翻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追溯探究传统壁画的艺术发展史,经过多年反复地精研、实验、尝试,最终摸清了传统寺观壁画载体材料的配制构造方法和工艺流程。

某一艺术形式的生成,往往与其所实用的载体材料有很大的关联。例如书法的许多形制:甲骨文、金文、简椟、帛书、碑、帖、摩崖等等,都是因为所使用的载体材料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书法艺术形式(形制)。绘画也一样,因使用的绘画载体材料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绘画形式(画种),诸如,油画、水墨画(国画)、水彩画、水粉画、版画、壁画等等。刘庸之正是在其自制的泥板材料载体上作画,故而可称之为泥板画,是其独创的一种绘画品类。

刘庸之的泥板画创作需要经过两个流程:一是泥板画材料载体的制备,二是在成型的泥板上勾勒敷色绘制。

据刘庸之讲,泥板画所用的载体材料泥板的制备,其工艺流程细腻烦杂,从选土、配料、和泥,到制版、收压,须经过三十六道工序。其所用原材料的“土”就大有讲究,要选择数十年的老土,脾性稳定,不温不火,不急不躁。再用糯米汁、麻刀、棉絮、麦秸、麦肤、艾绒等等调和成泥,而后再往调和的泥中加入中药香料粉、雄黄、薄荷、沉香等原料,可防腐蚀、防虫蛀、防开裂。其制版成型的工艺为:选用芦苇、竹片或木板等加工成为横披、中堂、斗方、条屏、楹联、团扇、折扇等等各种幅式形制。采用传统工艺,在加工好的各种幅式形制上,分别敷以大泥、中泥及细泥,使之三层复合,标准厚度大约在一公分左右。其制版工艺的和泥、抹泥、压泥的季节时机一般都选择在襄阳每年的五至十月间进行。复合的时机和收压力度,全用手工,凭借手感,把握精准,恰到好处。只有这样做出来的泥板,才能平整透气,性能稳定,不拱不翘,不皲不裂,不变形,不走样,且能收到墨彩焕然的艺术效果。

刘庸之经过长期地对传统经典寺观壁画的痴迷精研和临摹复制,以及多年的绘画实践,练就了扎实的绘画功底,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和心得体会。对于泥板画的创作可谓驾轻就熟,技法老到,游刃有余。以工笔重彩为主,写意淡染为辅,将工笔、写意、线描、勾勒、平涂、晕染等技法融会贯通。在用笔上以铁线为主,略带钉头鼠尾,为适宜绘制物象的不同情状,灵活运用多种线描手法。在着色上,也很有特色,多为重色,以石绿、石青为主色构成冷色调。较为鲜艳的色彩只有少量的朱砂、深赭石、三青、四绿、紫灰、土黄、金色等几种。特别是在绘制佛道及高士人物故事时,其画面的色调能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富丽、沉稳的青绿色的基调下,有主次地穿插土黄、白粉、赭石,并施以少许的红、紫、深赭等色,既可以突出人物的身份和性格,以及人物间的相互关系,又把不同明度、纯度的色相构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了渐变的、有节奏、有韵律的色彩效果,增强了视觉舒适的平衡度。所用石青、石绿、朱砂、赭石、赤金等颜料的制备,全都萃取于自然矿物和植物,并经过精心调配而成,坚固耐用,可长久存放。刘庸之认为,泥板画的绘制需要特殊的绘画技巧,从起稿、勾线、敷色,到沥粉、贴金,不同于在宣纸上作画,着墨上色,内渗不洇,行笔枯涩。色彩渲染易生块面,线条难成飞白。而笔痕交错处,则浓淡有致。重彩勾填鲜活,浓墨乌亮而光鲜,淡墨清雅而不混浊。沥粉贴金,必心手相应,手感灵敏,既小心翼翼,又沉着果断,方显其高妙与独到。与传统寺观壁画肌理品相,没有多大的差异,观之,古朴厚重,金碧辉煌,富丽华美,历久弥新。

泥板画绘制技法的关键在于线条的勾勒用笔,须用笔果断,行笔稳健,线条的质感要有“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飘逸质感。刘庸之的泥板画绘制,其线描(白描),即线条的勾勒,工力精深、行笔洒落。其线条的弹力如同“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而富有情致。

其笔下的祥云,温润端雅,线条圆劲而飘逸。云气的的用笔奔放而有度,有随风飘荡的行云,也有袅袅上升的烟雾,云霞掩映,线条遒劲流丽。以转笔勾画的云气弧线,真力弥满,远观有千里浩瀚之势,气象恢弘。同时,也勾画出了云气的流动方向及前后、远近、升降、飘浮的关系。行笔有轻重、快慢、疾涩之节奏。起笔、运笔、收笔,连接转换自然,线条粗细变化富有节奏,挺拔而有弹力,柔中带刚,于端庄祥和中显现出云蒸霞蔚之梦幻仙气。

其笔下的须发,高古游丝,丝丝缕缕,蓬松美髯。用笔精准,能依据毛发的生长方向来排线布势,呈现须发的丝缕肌理。发根皮肤显得细微巧妙自然,根根见肉,现出蓬松飘逸的质感。

其笔下的衣纹,长袖飘带,绉折纹路,仙袂飘飘,长线短线,一笔成形,没有复笔,潇洒流利,一气呵成,不经意间突显人物端庄飘逸之态,人物的形神似有“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轼《前赤壁赋》)的仙气,也显现其娴熟的笔墨驾驭能力和深厚的线描功夫。

其笔下的人物神态,大都很有人格个性,气韵生动。其以快速的行笔,流利的游丝线勾画出少女的轻盈婀娜和可吹弹的白嫩皮肤。以缓慢的行笔,迟涩的线条勾勒老者稳重和松弛多皱的皮肤,以顿挫粗壮的线条勾皴王者的气度和壮士的威武。不同的人物和物象用不同的质感的线条予以表现,以线造型,以线传神,达到形神兼备的意象效果。

刘庸之的泥板画汲取了传统寺观壁画的一些特点,将宣纸的水墨氤氲效果、壁画的装饰效果和水墨山水、人物、翎毛、花卉、走兽等传统绘画技法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绘画形态,使传统的寺观壁画得以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浴火重生,焕发新的生命活力。其泥板画的精湛技艺,借用米芾《西苑雅集图记》的话说:”人物草木花竹,皆妙绝动人,而人物秀发各肖其形,自有林下风味,不为凡笔也”。对于刘庸之泥板画的艺术价值,评论家肖军的评价,凝炼概括,甚为精当:“吴带当风勾出仙家飘然逸德,高古游丝写下圣贤清静怡真,铁线琴弦奏响传统生命乐章,素描香墨显露初始清晰的庸之思想”。刘庸之的泥板画,好似一粒种子,使传统寺观壁画的脉络得以延续、薪火相传。既丰富了传统绘画的表现形式,又具有鲜明的而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时代的人文精神,亦更具审美价值、人文收藏价值和多重的生活实用价值。同时,它又是继承、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新途径、新方法。也是乡愁记忆、怀古思远的一种新表达。更是空间设计、装饰装修、环境艺术的一种新视觉,是城市名片、城市形象推广的一种新呈现。

祝愿刘庸之的绘画技艺更上层楼,创作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回馈社会!愿泥板画这一瑰丽的艺术之花开得更加鲜艳夺目!

王太雄.2023年9月撰于鹿门居

附《刘庸之艺术简历》:

刘庸之,1954年1月生,湖北省老河口市人。曾任原襄樊市云鹤画院院长、襄阳市政协委员。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中国文物学会会员、山西省永乐宫壁画艺术博物馆顾问、湖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启功艺术研究会会员。

国画师从张振铎、梁邦楚、曾仲涛等,并曾得到李可染、黄胃二位大师指授。油画师从戴泽、侯一民、张垦等,并与廖静文先生有着深厚的师生情谊。

客居永乐宫17年,以1:1的比例,完整临摹了永乐宫三清殿《朝元图》、纯阳殿《纯阳帝君神游显化图》、重阳殿《七真人画传》等等,画面约一千多平方米。

多次多地举办其临摹永乐宫壁画专题巡回展和泥板画作品个展。

其先进事迹和艺术成就得到多家新闻传媒的报道和推介。

襄阳市劳动模范、2014年“感动襄阳十大人物”。

王太雄,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0 阅读:0

法眼书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