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系、法系汽车品牌缺席上海车展,不过是其市场边缘化的明证而已

东展谈汽车 2025-04-23 15:28:32

在全球汽车产业风云变幻的当下,喧闹的2025 年上海车展,两个曾经熟悉的身影消失了——韩系的现代、起亚不再起舞,法系的标致、雪铁龙依旧隐秘。

这是韩系车进入中国市场的20多年来,首次缺席中国顶级车展,而法系车则延续着自前年以来的战略性退缩姿态。

遥想多年前,初入中国的现代索纳塔以“价格屠夫”姿态横扫市场,东风标致307以法式浪漫设计俘获一众中产家庭。那是合资品牌的黄金年代,韩系车凭借着高性价比,法车系依靠着设计溢价,硬生生从德日巨头手中撕开了市场,走出了自己的黄金岁月。

然而,当国产新能源开始不断攻城略地之时,曾经的家轿之王北京现代的销量曲线却像一道下坠的直线,从2016年114万辆的巅峰,一路堕落到15.4万辆的窘境,工厂产能利用率更是不足30%。而对于法国品牌来说,标致、雪铁龙(Stellantis集团)似乎已经习惯了在行业里的垫底位置保持着莫名其妙的傲慢,说什么都是多余的。

去年,韩系车在华零售销量为23.3万辆,法系车更是跌至6.1万辆,两者合计不足中国乘用车市场总量的1.3%。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

缺席车展,是表象更是内里

众所周知,近年来,韩系和法系品牌在中国汽车市场的日子并不好过。

以韩系为例,现代和起亚的全年销量还不如比亚迪几周的业绩。法系车的表现更像是打酱油,东风雪铁龙、东风标致等品牌,在销量榜上早已不见了踪影。

究其原因,无非是在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浪潮中,相比中国品牌和一些德日品牌的新能源车型在续航里程、智能配置、充电技术等方面的不断创新和突破,韩法品牌的产品在新能源领域显得相对滞后和保守,无法满足中国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高期待。

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是一次秩序的重塑。事实上,当国产品牌和德系、日系等合资品牌凭借技术优势、品牌影响力以及更贴合中国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早已把韩系法系品牌的生存空间压缩到了极致。

从这个维度来讲,韩系法系品牌的缺席,已经超越了商业竞争的本身,成为产业权力更迭的一个鲜活注脚。

韩法车系的退场,既非偶然的战术失误,也非简单的“成本考量”,而是一场由技术路线、产业链掌控力和用户认知差共同驱动的必然。正如20多年前它们在中国市场快意驰骋的成功秘诀一样,今天它们的撤退,无非是重走了当年那些败退者所碾下的车辙而已。

一言以蔽之,在这场电动化长征中,没有旁观者的席位,只有参与者的生死竞速。现在,韩国车和法国车,确实落后了。

所以,当中国车企用“电动化+智能化”定义新赛道时,韩法的汽车巨头们仍在执着于修补内燃机的“旧船票”,美其名曰,更重视中国以外的市场。

现代和起亚等韩系品牌,近年来确实在将更多精力放在美国等市场,比如现代汽车连续两年在美国创下历史最佳销售业绩。从整体来看,其在全球市场的表现更是令人瞩目,稳居全球第三。但值得注意的是,眼下的这一切极有可能是韩系品牌的回光返照,因为过度依赖北美(占40%)和欧洲(30%)的市场路径,已经使其错失了中国这一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汽车电动化的趋势不可逆转,重注欧美市场的韩系车能否一直保持着当下的冲劲,其实根本不取决于它本身,更多还是要看市场的脸色,不管是政策的变动还是消费环境的波动,都会对其造车断崖式的打击。

韩系法系车在中国还有未来吗?

韩法品牌若想在中国市场重新赢得一席之地,必须加快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推出更多符合中国消费者需求和喜好的新能源车型。例如,加大对电池技术、自动驾驶技术、智能网联技术等领域的投入,提高新能源汽车的性能和品质,以满足中国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高期待。

另外,了解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进行产品设计和功能配置的优化,提供更符合中国消费者口味的产品和服务则是关键所在。同时,加强与中国本土供应商、科技企业等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升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

此外,通过加强品牌建设和推广,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改变消费者对韩法品牌的固有认知。例如,举办品牌活动、参与公益事业、与明星合作代言等,向消费者传递积极向上的品牌形象,吸引更多消费者的关注和认可。

总体而言,韩法汽车品牌集体缺席 2025 年上海车展,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市场因素和行业变革趋势。对于中国汽车市场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显然,在汽车产业加速变革的今天,只有不断创新、积极应对变化的企业,才能在全球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韩法品牌若不能及时调整战略,提升自身竞争力,其在中国市场的边缘化趋势恐将难以逆转。

0 阅读:85
东展谈汽车

东展谈汽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