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6月26如晚,位于紫禁城西北角的建福宫突然起火,浓烟滚滚,火光冲天,火势不断蔓延。见状,街上的人都往这个方向涌来,有的人想看一下究竟,有的人想尽一份力,将大火扑灭。 可是面对蜂拥而至的人群,一些负责皇宫安全的守卫人员极力拦阻,说“未奉谕旨,任何人不得踏入神武门一步”,当时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早已在隆裕太后颁布的退位诏书下退位,他退位不离宫,他仍然在皇宫内享有做皇帝的一切权利。 大火烧了快一个小时了,只有宫内的一些小太监们和宫女们,手忙脚乱地提着水桶四处找水,当时宫内没有自来水,好多水井也干枯了,要想找到更多的水源必须去神武门外的筒子河里去打水,可是这等于杯水车薪。 而溥仪并没有决定发动一切人群赶紧救火,而是继续按以前的规定,“闲杂人等一律不准进宫”。内务府大臣邵英找到溥仪不断劝说,当务之急赶紧放宫外的专业消防人士进宫救火,溥仪犹豫了半天才终于下旨让宫外人员从东墙的侧门进去救火。经过七天七夜的忙碌,大火才被彻底扑灭。 经历大火的建福宫建造于乾隆年间,乾隆对古文物特别是历朝著名书画极为热爱,他专门在这座宫殿内存放他搜集来的古典书籍及珍宝等。 乾隆驾崩后,嘉庆帝继续在这做宫殿里藏宝,加上乾隆帝所存放的,多的不可胜数,据说这里是宫中存放珍宝古书字画最多的宫殿。 至于建福宫中究竟藏匿了多少古籍和宝物,不得而知,因为嘉庆帝并没有命人清点库存做登记。 1923年,溥仪进入建福宫,在太监的引领下从一处仓库里看到乾隆帝收藏的珍宝,很惊奇,也很好奇,他想弄清这里具体有多少的宝贝,另外他怀疑有太监监守自盗,就想到清点宝物做登记,他觉得这样就能杜绝宝贝继续丢失。不料他刚下旨清点,就在当天夜里发生了火灾。 事后,参与救火的内务府大臣绍英、景丰、世续写了奏折: “臣等会同王怀庆、薛之珩、聂宪潘等督饬消防队当场救护。遂即会商清理火底办法, 由警察厅、 护军管理处派官兵刨挖捡拾, 并由臣遣派司员逐日前往监视。现在清理完竣, 所有捡拾溶化佛像经版铜锡等项共五百零七袋, 金片铜片及残伤玉器等项共四十三箱。” 这场大火共烧毁宫殿132间,据内务府统计,烧毁金佛2665尊,字画1157件,古玩435件,古籍数万册。损失惨重!这些珍宝都是世间罕见。 历史上也曾发生过多次皇宫失火事件,从1415年明代永历年间故宫第一次发生火灾失火,到1991年,期间500多年,故宫内共发生火灾70多次。 不管是天灾还是人祸,几乎每次火灾都会损失大批的古典书籍,让人忍不住扼腕叹息。还有很多的古典书籍等珍宝被毁,它们有的流失于战乱,洪水、偷盗等,致使藏书大量损失、损坏。 不过,虽然大量藏品被毁,但仍有幸免于难者,各个时期的专家都努力做了修复原物原貌的工作,给古籍赋予新的生命。 如《春秋经传集解》、杜氏《通典》、《四库全书》、《资治通鉴》、《通鉴纪事本末》、《永乐大典》,还有乾隆帝的重要藏书《天禄琳琅》等稀世珍品,可以说现如今我们所读到的每一本古书能存留下来都是十分不易的。 近来,由“北京大学—字节跳动数字人文开放实验室”研发的古籍数字化平台“识典古籍”测试版在网上向全民公开,它的内容广泛丰富,现已经有469部经典古籍,共7880多万字,免费供大家阅读。 它的页面简洁,浏览流畅,还有主题词检索呢,令人舒心的是它还有繁简字体转换功能,更容易帮助我们识记学习,使我们阅读古书更便捷了,而且让我们拭目以待的是 “识典古籍”书目还将持续更新,进一步优化。 阅读历史古籍可以丰富我们的阅历,使我们在短时间内经历千百年的沧桑,看生命的潮起潮落,看故事的千回百转,看古人的真正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