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是城市治理的基本单位,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的“最后一公里”。昨日,厦门市民政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全省首个社区慈善基金发展政策。此举旨在将慈善服务的触角向基层延伸,以社区“小”基金撬动基层治理“大能量”,为有需要的困难群众提供及时有效的帮扶和支持。
今年来,市民政局会同市委社会工作部,借鉴四川、山东、重庆、南京等兄弟省市的有益做法和经验,通过实地走访等深入了解居民需求,收集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在持续不断的探索后,今年10月16日两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城乡社区慈善基金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对社区慈善基金的含义进行界定,规范社区慈善基金名称,明确社区慈善基金管理机构的设立、职责、决策和监督,提出社区慈善基金设立的6个流程。在慈善基金的管理和使用上,明确社区慈善基金的资金来源、使用范围,区分慈善救助、慈善项目资金使用的不同申请审核程序,并从财务管理、信息公开、常态监管等方面就社区慈善资金管理进行规范。
《指导意见》填补我市城乡社区慈善基金标准化建设的空白,为我市城乡社区慈善基金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邬仁刚指出,社区慈善基金作为对现有慈善基金的补充与拓展,以其专项性、便捷性、灵活性和救急性四大特点,正成为促进基层社会治理、提升居民幸福感和凝聚力的重要工具。
《指导意见》出台一个多月来,社区参与设立慈善基金的积极性很高。截至目前,已有湖里区金安社区、东荣社区、兴华社区等3个社区,依托该区慈善会设立社区慈善基金,筹集资金34.57万元。近日,金安社区就使用了1万多元的社区慈善基金,及时对一名困难群众进行救助。
下一步,市民政局将统筹推进全市社区慈善基金建设,加强对城乡社区慈善基金发展的指导和监督,发挥社区基金在改善民生、整合公益资源、拓宽资金渠道、提升社区治理能力等方面的综合作用,构建起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社区运作的城乡社区慈善基金发展新格局,利用“善资源”撬动“大治理”,汇聚“小资金”温暖“大民生”,推动社区慈善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社区慈善基金
从哪里来?
据悉,社区慈善基金的资金来源多样化,主要包括社区(村)自筹的符合规定原始资金,企业、商家、组织、驻地单位、居(村)民等自愿捐赠的资金,通过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开展线上线下公开募捐项目(活动)筹集的资金,区慈善会的资助以及其他合法收入。
社区慈善基金
用在哪里?
社区慈善基金的用途聚焦于回应和解决社区需求,支持各类公益慈善活动和项目,包括扶贫济困、扶老助残、救孤恤病、支持教育和文化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改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等。此外,基金还用于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志愿服务及开展慈善宣传,全面促进社区共建共治共享。
数据
79家慈善组织支出13亿余元
5年来,惠及上百万人
慈善是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发展慈善事业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增强社会凝聚力的重要途径。目前,市、区两级民政部门依法登记的慈善组织有79家。5年来,各慈善组织共支出13.21亿元,实施各类“慈善+”活动,支持扶贫、济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残、助学、救灾以及发展科教文卫体事业,受益人次近135万;先后有4名个人、1家企业获“中华慈善奖”,8个单位、个人及项目获首届“福建慈善奖”,76个慈善项目在历届“善行八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上获奖,5家慈善组织、8名慈善从业人员获“爱心厦门”建设先进表彰。
(厦门日报记者翁华鸿通讯员林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