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之盟,李世民明明有一战之力,且胜算很高,为何要向突厥人妥协?事实上,李世民的眼睛看得很远,他想要的不是一战打败突厥,而是一战灭其国。 . 他的想法很简单,如果一战不能攻灭突厥,则后患无穷,要打就要彻彻底底灭掉突厥,这样才能永除后患。 . 但是很明显,以唐朝当时的实力,打赢眼前的一战的确可以做到,但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和突厥人彻底撕破脸,结下世仇。 . 突厥人经历战败,受到重创后,在仇恨的加持下,必然厉兵秣马,回来报复,为了应对突厥人的报复性进攻,李唐方面必然出兵讨伐,双方此后将会互相攻伐,没完没了。 . 而李唐刚刚平定天下不久,需要休养生息,积累国力,如果和突厥人没完没了地打下去,三天一小战,五天一大战的话,李唐受到频繁的战争拖累,是不可能发展壮大的,更别说灭掉突厥了。 . 李世民需要的是,暂时与突厥妥协,以换取一段安稳的外部环境,他好集中力量发展壮大。 . 而且突厥人在此次渭水之盟当中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得到了他们想要的全部利益,回去之后,必然“志意骄堕”,放松警惕。 . 李世民便可趁着这稳定的外部环境,发展壮大,等他积累出实力,再择机一举将突厥打灭国。 . 只要一战把突厥打灭国,便不会留下后患,更不会有后续没完没了的战争,大唐国境就可以获得更长时间的安宁。 . 这一点,在突厥人走后,李世民亲自向大臣萧瑀解释过。 . 上曰:“吾观突厥之众虽多而不整,君臣之志惟贿是求,当其请和之时,可汗独在水西,达官皆来谒我,我若醉而缚之,因袭击其众,势如拉朽。又命长孙无忌、李靖伏兵于幽州以待之,虏若奔归,仗兵邀其前,大军蹑其后,覆之如反掌耳。 . 所以不战者,吾即位日浅,国家未安,百姓未富,且当静以抚之。一与虏战,所损甚多;虏结怨既深,惧而修备,则吾未可以得志矣。故卷甲韬戈,啖以金帛,彼既得所欲,理当自退,志意骄惰,不复设备,然后养威伺衅,一举可灭也。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此之谓矣。——《资治通鉴》
李二是古代帝王将相中的成本计算天才,这件事的成本有点高,那他就选择不干,耐心等着下次用小成本把对手打得灰飞烟灭
一战之力?战场放在渭水边上,打赢了游牧民族游兵散勇到处劫掠,破坏有多大
李二当时开会的意思是给钱示弱让匈奴膨胀骄纵,是一招骄敌计,下一次彻底解决突厥。。。换别人可能就是阿Q精神,但李二真做到了
扯淡,根本打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