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哲元:顶骂名杀掉5000俘虏,大刀队让日本人闻风丧胆!
党玉琨从小家贫,不得不从小在外打工,年龄稍长,便在古董店里做学徒,也在这练就了鉴别古董的本领。后来成为富平一带有名的刀客。
辛亥革命时期,他投到了陕西靖国军郭坚的麾下,从一个小兵,一路攀升到了陕西靖国军第一路第三支队司令。正在党玉琨感觉前途一片光明的时候,他的老大郭坚因不服命令,被冯玉祥击毙。党玉琨也率领他的部下逃到了陕西醴泉县驻扎,后来又辗转回了凤翔,成了称霸一方的“土皇帝”。
再次回来的他,俨然成了土匪,杀人越货无恶不作,在这里生活的百姓无不对他恨之入骨。
当老大的日子比往日在郭坚手下的日子更加惬意,他们的全靠洗劫当地的百姓,获得短暂惬意的生活。百姓被他们压榨光了,他们也不得不另寻出路。
凤翔,作为古代关中重要的政治中心,地下埋藏了大量文物。尤其是秦汉乃至西周时期的墓葬群,里面的陪葬品大都价值连城。
于是党玉琨就开始命令手下人动用上千人,对宝鸡一带的古墓进行盗窃。其中西周时期的夔纹铜禁和珂尊最为珍贵。
党玉琨也凭借他多年前积累的古董鉴别经验,对不同类别的文物古董分类定价。
当地的百姓,面对党玉琨的欺压,也都敢怒不敢言。
随着陕西政局愈发混乱,各地的军阀脱离了冯玉祥的领导,军阀土匪更是无恶不作。
不加镇压,他们的地盘越来越大,甚至一个土匪队伍有上万人,任何一支队伍拿出来,他们的战斗力丝毫不输正规军。
匪患越来越严重,以至于政府多次出兵围剿,均以失败告终。
于是冯玉祥任命宋哲元为陕西省剿匪总长官。去陕西剿匪,这对于宋哲元来说,是一项困难且艰巨的任务。陕西省土匪势力众多,剿灭一股还会有另一股,土匪残余如果归顺到另一股势力中,两股势力合并,难度会更大。
只能选一条两全的法子,使伤亡最小化。
宋哲元经过认真研究后,决定派出三万人的队伍,率先对党玉琨部进行进攻。
党玉琨虽然是土匪,但是他的指挥能力强,带兵作战能力也强,他还有大量的武器炸药,以备作战需要。加上凤翔的地势,易守难攻,这对于宋哲元击溃党玉琨部,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开始作战时,宋哲元只当这是一场普通的战斗,战术也是使用最传统的打法,以为三万人的兵力,对付一小波土匪,那还不是小菜一碟。
谁知,宋哲元开局不利,低估了敌人,三个月的时间里,不仅没有攻下,战斗减员更是高达四分之一。
吃了大亏的宋哲元开始反思,为什么这一股土匪那么难拿下?看来传统的战术不适合,只能研究新战术。城池不好攻下怎么办,主战场硬打打不动,只能先炸城墙。
他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一边在战场上吸引敌人注意,另一边带领士兵在靠近城墙边上挖地道,挖通以后,放上足够的炸药。
一切准备工作做好之后,一边引爆炸药,一边加大火力进攻,打得敌人没有防备,党玉琨在这场战斗中被炸死。
此次战斗,击溃敌军2000余人,俘虏5000余人。
接下来,宋哲元对待俘虏的做法,却让人大吃一惊,他没有遣散或者收入自己军中,而是对这5000多人大开杀戒。
5000名俘虏据传杀了一天一夜,刽子手换了好几批,刑场上血流成河。
他知道,这5000多人,没有一个是无辜的,他们无恶不作,搜刮百姓,盗窃文物。
如果放走他们无异于放虎归山,如果收入麾下,那他的部队也会乌烟瘴气。
杀掉他们,一方面可以彻底清除掉党玉琨势力,给老百姓出口恶气。另一方面也算杀鸡儆猴,让其余势力后怕,宋哲元“狠毒”如此,如果他出兵剿匪,其他的土匪后果可想而知,陕西的土匪经过这件事情也都不敢造次,陕西匪患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在后来的九一八事变中,蒋介石的不抵抗,令宋哲元气愤不已。
1932年7月8日,宋哲元制定出了如何对付关东军的计划,却迟迟等不来军令。
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换来了日本人的得寸进尺,终于在1933年,宋哲元等来了上战场的机会,在后来的喜峰口一战中,因为装备简陋,于是宋哲元挑选了一批身强体壮的练家子组建了一个大刀队,并且请来了专门教练训练。
1933年3月11日晚上,大刀队员来到喜峰口的日军驻地,他们用大刀,击退日军,五百多人,狠狠打击了日军嚣张气焰。
为了庆祝喜峰口之战的胜利,《大刀进行曲》在当时广泛传唱。29路军大刀队也一时名声远扬。一直以拼刺刀闻名的日本军队,在此次战斗中也感到受了侮辱,他们的报刊中写道:“明治大帝起兵以来皇军名誉,尽丧于喜峰口外,而遭六十年来未有之侮辱。”。
这场战役是九一八事变以来的第一次胜利。
而在后来的卢沟桥事变中,日本鬼子又一次被大刀队打得节节败退,据报道大刀队斩杀日本人200余人。后来日本人针对大刀队的进攻,在脖子上挂了铁围脖。但是在1937年7月27日的战斗中,大刀队面对日军的帖围脖护盾,仍旧没有面露惧色,日军依旧损失惨重。
大刀队的精神,至今仍在,那是先辈不屈不挠的爱国精神,是面对侵略勇于斗争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