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钱学森主导东风2号导弹研发,却遇射程不够难题。当时几乎众人皆提

玲珑说历史 2024-11-27 10:46:28

1964 年,钱学森主导东风 2 号导弹研发,却遇射程不够难题。当时几乎众人皆提议多加助燃剂来解决,可就在这时,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竟站出来高喊:“不能加,还得减 600kg 助燃剂!” 此话一出全场哗然,钱老却陷入沉思……

烈日当头,西北戈壁的地面热浪滚滚,温度高达50摄氏度。1964年6月,中国第一枚自主设计的中近程导弹“东风二号”正在进行最后的发射准备。

但一场突如其来的技术难题,让现场专家们一筹莫展。高温下,推进剂膨胀导致储箱无法容纳足量燃料,射程可能不足。试验陷入了僵局。

面对这一问题,多数专家的建议几乎一致:增加推进剂的加注量。然而,一名年轻的小伙子却出人意料地提出了完全相反的观点。

“不能加,一滴都不能加!而且要减少600公斤酒精。”当王永志的声音响起时,所有人都愣住了。 减少推进剂?这简直闻所未闻!在场的专家们一片哗然,认为这个建议不仅“离经叛道”,甚至有些冒险。然而,王永志却没有退缩。

他提出,液氧和酒精作为推进剂,在高温环境下密度发生变化,燃料配比会失衡。增加燃料只会让导弹负担更多无效重量,反而会进一步降低射程。他的结论是:减少600公斤酒精,才是唯一的解决办法。

这一观点直接挑战了当时的常规思维。年仅32岁的王永志,此刻显得格外坚定。可他心里也清楚,自己的提议能否被采纳,关键在于一人——钱学森。

那天夜里,王永志敲响了钱学森的房门。他用尽可能简洁清晰的语言阐述了自己的计算和判断。钱学森始终没有打断,只是专注地听着,偶尔点头。

“这个年轻人的意见对。”第二天,钱学森当众表态。他的果断决定让研发团队重新调整了推进剂配比,整个试验重新步入正轨。

1964年6月29日,“东风二号”导弹呼啸升空,精准命中目标。这是中国导弹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是一场逆向思维的胜利。

王永志凭此一役脱颖而出,成为中国航天领域冉冉升起的新星。但这仅仅是他辉煌职业生涯的开始。

在后来的岁月里,王永志继续参与和主持了中国战略导弹的多项研发工作。他还提出了“按研制阶段进行设计评审”的管理制度,避免了复杂项目中可能出现的隐患。他的创新精神与严谨态度,为中国导弹技术的进步打下了坚实基础。

1986年,国际航天市场运载能力短缺,中国火箭迎来了一个突破的契机。王永志被任命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他提出了“捆绑式运载火箭”的构想,让长征二号火箭的运载能力从2.5吨提升至9.2吨,成功打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

仅用18个月,王永志和团队完成了“长二捆”的全流程设计和制造。1990年7月16日,“长二捆”成功发射,将中国火箭推向了国际市场。这场攻坚战的胜利,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时间与管理的奇迹。

然而,王永志的目光从未停留在当下。他知道,真正能改变一个国家命运的,是载人航天技术。 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年过花甲的王永志被任命为总设计师。他提出了“三步走”战略:首先研制载人飞船,再建空间实验室,最后建成空间站。

这一战略不仅清晰地规划了中国载人航天的未来,还为技术攻关指明了方向。从神舟飞船的设计,到长征二号F火箭的安全优化,再到载人航天发射场的建设,他都事无巨细,亲自把关。

2003年,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成功飞天,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拥有独立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那一刻,王永志心中的梦想得以实现。

他曾说:“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理想。”这句话,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从1964年的“东风二号”,到捆绑式运载火箭,再到载人航天的三步走,中国航天的每一步发展,都有他的身影。而他留给后人的,不仅是技术上的成就,更是敢于突破、勇于创新的精神财富。

他离开后,人们将编号46669的小行星命名为“王永志星”。这颗星在宇宙中闪耀,象征着一位科学家的不朽贡献与永恒光辉。

0 阅读:259

玲珑说历史

简介:日交月替变幻天地多少颜色,人来人往更易乾坤无数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