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盛行的边徒步边“打野”,如今渐渐变味。据扬子晚报报道,发生在南京周边的一些“灭绝式打野”,不仅抢了小动物赖以熬过寒冬的口粮,还可能对生态造成长久的破坏。在社交平台上,某些南京“打野”博主分享的图片经常是满筐的果子、满袋的菌菇。有人在跟帖中质疑这种行为,“打野”博主还振振有词,说什么小动物吃不完也是浪费。
本来属于网络游戏专用语的“打野”,被赋予了“到郊外打野食儿”这个新含义以后,成了被追捧的新休闲模式。一些游学机构因此推出“户外徒步+辨识动植物+采摘”项目,狠狠赚了一笔。但是有些人玩着玩着就收不住手了,社交平台流传的“打野”图渐渐从一花一草变为成筐的栗子、橡果、蘑菇,甚至是村民种植的经济作物。马上就要入冬,野外菌类和果实有所减少,但每周依然有不少网友自发组团“打野”,所过之处基本搜干刮净。
一直以来,停止“灭绝式打野”的呼声,并没引起注意。某些人甚至发展到了只要他们认定某些动植物是野生的,就一概灭绝式采摘或捕捉。事实上很多动植物都是有主儿的——或是农民伯伯辛苦耕种的粮食果蔬,或是生态公园里的小鱼小虾,但这些“打野”之人假作不知,拿了就走,即便被抓现行也不以为耻。所以,近年来,春天挖笋子、秋天掰棒子,不时可见乱采摘的游客与本地农田果园主人发生纠纷。
即便是真的无主之地,“灭绝式打野”也没什么素质可言。亲近自然讲究“无痕山林”,捡拾一二掉落的花果,在不影响观察对象的情况下辨识物种、观测自然都是对自然和文明的尊重。部分生活富足的年轻人妆容精致、手提竹篮、掘地三尺的行为则殊不可解。就为了拍照发朋友圈炫吗?有多少野菜野果其实不等回家就扔了?人类也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何以傲慢至此,只为了自己的口腹之欲或者单纯好玩,不给大自然的物种留活路?
目前,尚无明确的法律法规来约束“打野”这种行为,靠的只有每个人内心的法则。但身处一个文明社会,就算是去野外打野,也不能太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