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在郭沫若、吴晗的强烈要求下,国家同意了挖掘万历皇帝的陵墓,在打开棺材

玲珑说历史 2024-12-07 16:30:46

1956年,在郭沫若、吴晗的强烈要求下,国家同意了挖掘万历皇帝的陵墓,在打开棺材后,熠熠生辉的龙袍还未等欣赏,立马暗淡下去逐渐变黑,周围的文物也灰飞烟灭,眼前一幕让所有人目瞪口呆,存在多年的文物为何在刹那间消失殆尽。

1956年,一场轰动全国的考古行动悄然拉开帷幕,这不是普通的发掘,而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有计划、有准备的帝王陵墓考古发掘,发掘的目标是明朝万历皇帝的陵墓定陵。

这场考古行动的幕后推手竟是中国德高望重的学界泰斗郭沫若,还有著名历史学家吴晗,他们俩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对挖掘帝王陵墓这事儿热情高涨,因为他们觉得这是研究历史的绝佳机会,能让我们一窥那段遥远时光的真实面貌。

当时国家的文物保护技术水平并不发达,并且考古挖掘水平也并不高,但在他们的再三坚持下,国家也就点头同意了,于是一支由郭沫若和吴晗领军的考古队伍,带着满腔热血,开始了这场惊心动魄的考古冒险。

这次定陵的挖掘可是足足耗时一年零五个月的大工程,从1956年5月到1957年5月,考古队员们挖出了一个面积约1195平方米的地宫,里面藏着的宝贝,让考古专家们惊喜连连!

他们发现了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遗体,虽然只剩下骨头架子,但皇帝头顶上那顶金丝编织的皇冠还在闪闪发光,周围堆满了成箱成匣的织金锦缎,美轮美奂。

但是惊喜过后就是惊吓,当棺材一打开,那件熠熠生辉的龙袍,眨眼间就变成了一堆黑灰,周围的文物也跟着灰飞烟灭,这场景,把在场所有人都吓傻了,几百年的文物,就这么在眼前消失了,这谁能接受得了?

不过这次发掘也不是一无所获,考古队挖出了3000多件文物,其中不乏稀世珍宝,他们发现了中国考古史上首次出土的明金丝翼善冠,这可是实打实的国宝级文物!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们还挖出了一大堆金器、玉器还有一些冠帽和兵器,生活器具等3000多件文物,但是好景不长,由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实在太落后,很多文物一出土就遭到了严重的自然损坏。

就连那三口金丝楠木做的红漆棺材,还有万历帝后的尸骨,最后都难逃被毁坏的命运,郭沫若看到这一幕,心都碎了,他绞尽脑汁想保护这些文物,可惜技术跟不上,只能眼睁睁看着它们变质腐烂。

这次发掘引起了轩然大波,考古界震惊了,国家领导人也坐不住了,周恩来总理当机立断,下令十年之内不准再挖帝陵,这一决定,直接影响了中国考古界的未来走向。

从此以后,"抢救性发掘"这个概念开始被广泛讨,人们开始反思:我们到底是在保护文物,还是在合法地破坏文化遗产?

著名考古学家陈淳更是直言不讳地批评了一些考古评奖活动,他说这些活动把考古变成了"挖宝"大赛,只顾着追求轰动效应,却忽视了真正的学术研究,呼吁考古工作者要回归初心,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处文化遗产。

定陵发掘,无疑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明代帝陵的奢华,也暴露出了我国考古技术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它引发了人们对文物保护的深思,推动了考古学科的发展。

(参考来源:《明定陵:帝陵文化的探秘与惋惜》新京报2022年1月7日)

0 阅读:16
玲珑说历史

玲珑说历史

日交月替变幻天地多少颜色,人来人往更易乾坤无数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