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30岁的蒋英抱着自己的儿子,依然美艳不可方物。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军阀混战,列强环伺,就在这乱世之中,两个特殊的家庭迎来了各自的新成员。 1920年,蒋英诞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父亲蒋百里是颇具传奇色彩的爱国将领,母亲蒋佐梅则是一位热爱中华文化的日本女性。 自幼,蒋英就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继承了深沉的家国情怀。 1934年,年仅18岁的蒋英只身前往德国,开始了音乐求学之路。 那时欧洲战云密布,留学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但蒋英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硬是熬过了种种难关,正是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磨砺出了她独立而坚韧的性格。 让我们的目光转向千里之外的美国,钱学森,这位未来的“中国航天之父”,正在麻省理工学院埋头苦读。 尽管异国的生活带给他诸多不便,但求知的欲望始终支撑着他砥砺前行,让钱学森想不到的是,他日后的人生伴侣,此刻正与他隔洋相望、共筑梦想。 1943年,蒋英在万国音乐年会上,参加了女高音比赛,并成功荣获第一名的好成绩,是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这项荣誉的东亚人,回国后,她更是在上海开办了自己的首场演唱会。 1947年的上海滩,一场邂逅改变了钱学森和蒋英的命运,相识、相知、相爱,40多天后,他们携手踏上了共赴美国的轮船。 从此,这对青年才俊结下了恩爱夫妻、事业伴侣的不解之缘。 初到波士顿,琴瑟和鸣的新婚燕尔却与蒋英想象的不尽相同,钱学森每天埋首实验室和图书馆,常常通宵达旦。 异国他乡,举目无亲的蒋英难免感到孤寂无助,但她并没有怨言,而是悄悄给自己打气,努力适应身份的转变。 一向寡言少语的钱学森,也格外抽出时间来陪伴妻子,时而教她英语,时而讲些俏皮话,逗得蒋英破涕为笑,这朴素而温馨的生活,滋养着两人的爱情之花。 转眼到了1955年,历经几年的拉锯,钱学森携妻儿回到了日思夜想的祖国。 从此,他在导弹火箭研制领域,书写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篇章,而蒋英也重新站上了音乐殿堂,以歌者的身份抒发着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 因为钱学森的工作保密程度极高,所以即使是身为妻子的蒋英,也常常几个月都见不到丈夫一面,为了确定钱学森是否安全,她甚至只身跑到国防部要人。 虽然国防部也无法将具体的信息告诉蒋英,但是能听到钱学森安然无恙的消息,蒋英就觉得放心了。 为了支持钱学森全身心投入国防科研,蒋英不得不暂别舞台,转而担任起了中央音乐学院的教学工作。 尽管这一决定多少有些无奈,但为了丈夫、为了家庭,蒋英还是欣然接受了新的角色。 值得欣慰的是,蒋英在讲台上同样尽展其才,在她的悉心培育下,一批批学生陆续成长为祖国音乐事业的中流砥柱。 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魏松、女高音歌唱家吴碧霞等,都曾是蒋英的弟子,于无声处,蒋英用自己的方式影响和改变着中国的声乐教育。 多年来,每逢钱学森获得重大成就,蒋英总是默默守候在他身后,用掌声和微笑表达最真挚的喝彩。 1991年,钱学森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领奖时,他特意向全世界报以一句感言:“我夫人为我几十年如一日的理解和支持,我要向她表示衷心的感谢!” 掷地有声的话语,道出了夫妻间相濡以沫的情谊。 退休后,音乐成了钱学森晚年生活的重要调剂,平日里,他总爱哼唱勃拉姆斯的歌曲,在旋律中体味人生百味。 在蒋英的影响下,钱学森也开始思考如何在科学和艺术之间架设桥梁,由此写下大量跨学科的文章和论著,在如诗的日子里,他们以音乐为伴,携手走过了人生最后的旅程。 钱学森和蒋英的人生故事,早已被搬上银幕,成为几代中国人心中爱情、事业的典范。 令人欣慰的是,现实中这样的爱情,从未因岁月流逝而褪色,直到2009年,98岁的钱学森与92岁的蒋英相继离世,给尘世留下了一段以爱为名的不朽佳话。 在钱学森和蒋英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烽火岁月里爱国知识分子的赤诚与担当。 他们用半个多世纪的生命告诉世人: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个人的奋斗终将汇入时代的洪流,谱写出最恢宏、最动人心魄的史诗。 这,就是属于钱学森和蒋英的爱情诗篇,属于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信源:光明网——钱学森与蒋英的美好婚姻)
1950年,30岁的蒋英抱着自己的儿子,依然美艳不可方物。 20世纪20年代
市井老李
2024-12-09 13:16:54
0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