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在世界上的长短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世界上给社会留下的价值,我们中国人也能造出世界顶级的汽车,这是我们的民族产品,多么值得骄傲呀……”
这段话出自新能源某种意义上鼻祖贾跃亭先生。
“民族”、“国家”和“梦想”,是老贾描述乐视时最常用的关键词。在“梦想”特别值钱的过去几年里,一群信徒温柔地走入了老贾的良夜。
而新能源车经历的故事,储能大概率都会经历一次。
什么是储能火爆的标志?估计是个人都好像都能进来做储能大赚一笔。
什么是储能败局的信号?大概每个人觉得做储能是一种进退不能的煎熬。
根据天眼查的数据,储能相关企业数量已经达到了惊人的29万家,其中仅在2024年成立的企业就近9万家,占据了总数的近三分之一。
不断增多的储能企业
一个更残酷的数据是,处于注销、吊销、撤销、清算、停业、歇业等异常状态的储能企业数量已经超过了3万家。
如果深度研究中国储能产业发展史,可以看到,在过去的近10几年间里,中国储能已经数度经历了从神话到噩梦的周期轮回,无数产业明星企业轰然瓦解,“泰坦尼克现象” 此起彼伏。
根据莱特定律,产量每翻一倍,成本就会下降15%到20%,众多竞争者涌入赛道,必将形成产能过剩,储能是同样的道理,只是储能来的更快一些。
这就是储能市场的残酷,不是因为有钱,有背景就能在惨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01
储能的轮回
2015年,美国有特斯拉引领新能源汽车发展,东亚有LG、松下和快速崛起的宁德时代代表的动力电池产能,唯独欧洲什么都没有。
穷极生变,欧洲各方决定集全洲之力,打造一个从上到下覆盖动力电池全产业链的超级企业,欧洲版的“宁德时代”。
在万众瞩目下,前特斯拉首席产品官供应链主管彼得·卡尔森决心报效瑞典祖国,在瑞典成立了SGF Energy——Northvolt的前身。
Northvolt瑞典工厂
用中国技术,买中国设备,请中国工人指导,最终目标却是抗衡中国,结果8年烧掉1450亿人民币。
这就是欧洲版“洋务运动”的故事。
11月下旬,号称欧洲“宁德时代”的Northvolt,在美国正式申请破产保护,引发整个新能源行业的震动。
要知道,1年前这个时候,Northvolt还在发布可以“抗衡中国”的全新钠离子电池技术,半年前公司的投资者们还在坚定表达对公司的信心、
Northvolt还是欧洲打破亚洲电池垄断的最大希望,但一夕之间电池和钱都没了。
曾经欧洲“宁德时代”Northvolt
谁也想不到这家兼具行业地位和政治地位的企业会倒下得这么简单快速。一月一个脚印,走得很安详。
开局雄心万丈,前期一帆风顺,中期猛然受挫又绝处逢生,卷土重来后更是信心百倍,结果一夜之间轰然倒塌。
开局的豪言壮语到结局的沉默不语,反差之巨大,除了作为普通人茶余饭后闲谈的笑料以外。
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储能故事的剧本。
正是在这样一个激情年代,中国储能企业界形成了一种非理性的市场运营模式和思维。
凭借着涌动在激情之中的那股不可遏制的投资和扩张冲动,上演了一出令世界瞩目的中国储能崛起大戏,开场同时,落幕的帷幕已经拉开。
与海外锂电巨头Northvolt已宣布破产同时,国内地处江西的安福国锂新能源有限公司也已因资不抵债被裁定破产。
同期,旭明新能源作为一家运作了6年的新能源工厂因债务问题被申请破产,破产申请被法院正式受理,也进入破产程序,员工将陆续解散……
图片来源:企查查
旭明新能源自此进入破产倒计时,债权申报工作也在陆续开展……这家在储能烈火烹油时起步的公司,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储能行业缩影。
在政策扶持和市场热潮推动下,新能源企业迅速扩张产能,大批新能源企业一哄而上,尤其是中小企业在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情况下盲目增产。
N年前的夏天,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献上了一首《感觉身体被掏空》。
吃得比猪少,干得比牛多,睡得比狗晚,起得比鸡早。
很贴合储能行业的现状,面对产能利用率的快速下滑,新能源企业为清理库存,不得不通过价格战抢占市场。
而此举会进一步压缩行业利润,使得多数小微新能源以及整个产业链企业负重前行。
而随着亏损的加剧,新能源企业倒闭的情况已成为常态。
根据企查查数据还显示,最近1年内,我国登记状态处于注销、吊销、撤销、清算、停业、歇业、除名、责令关闭等异常状态的储能企业数量已超3500家。
持续飙升国内企业破产案件
而2个多月前,一家有着13年历史的湖南老牌储能企业桑顿新能源被债权人申请破产重整,无疑又是一个危险信号。
甚至有人预言,未来在储能某些核心领域,将有80%,甚至90%的企业会被淘汰。
在日本,创业有一条令人闻风丧胆的定律:5-50定律。
意思是说,大约50%新注册的商业公司,将在五年内注销或并购。
旭明新能源的破产,固然令人唏嘘,但它不是第一家破产的锂电企业,也不会是最后一家。
02
资本寒冬,明星企业也求生
在经济增速放缓、市场需求疲软、资本市场不断收缩的年份中,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重重生存困境,稍有不慎就会面临被边缘化乃至破产的风险。
而那些明星企业,估值过高,会进入另一个困境:钱快烧完了,新一轮融资迟迟进不来。
为了活下去,必须降估值,但老股东们又很难同意。由此,创始团队卡在了新股东和老股东的估值困境之中。
对于那些长期依赖外部融资生存的企业而言,资金缺乏可能导致研发、扩张等计划被迫搁置,进而影响生死存亡。
破产后荒废的工厂
橡树资本联合创始人霍华德·马克斯说过,“当你经历过一段很容易筹集到资金的繁华时期,转而进入一段即使出于好目的也很难筹到资金时,显然就会有更多公司倒闭。”
这两年,破产的独角兽、重组的上市公司,一批接着一批。
据安联贸易《全球破产报告》,预计2024年破产数量将上升11%,2025年再上升2%并达到峰值,直至2026年才会稳定下来。
新能源,则是资本收缩下的重灾区。
海哥曾是一家新能源公司创始人,后因战略错误和融资失败,公司倒闭。
现在的海哥最近想重新创业,然而因为债务和征信问题,银行贷款、融资租赁等都无法拿到资金。海哥夫妇恩爱有加。前不久公司倒闭,两人为了债务问题争吵不休,最终分道扬镳。
这几年储能的燥热,留下不少投机空间,很多并不是准备通过深耕做出产品来实现转型,更多的是借助资本力量来赚快钱获得融资。知名食品上市公司黑芝麻为例,自2017年起黑芝麻便走上了净利润持续下滑的通道。数据显示,从2018-2021年间,黑芝麻的净利润分别为5991万、3385万、911万和-1.09亿,2022年的亏损更是进一步扩大到1.4亿元。
食品巨头梦碎储能
也是2017年,黑芝麻开始走上了储能跨界之路,试图寻找新的产业来挽救现状。然而,当初多烈火烹油,现在收缩就有多低调和狼狈。10月14日,黑芝麻表示,鉴于储能锂电池行业当下的外部发展形势和经营环境,基于投资风险管控的审慎原则,公司暂缓储能项目的投资建设,目前正集中资源聚焦于大健康食品产业经营。作为当年业界知名的35亿跨界储能的企业,黑芝麻恐怕储能梦碎了。无独有偶,就在同一天青禾新能低调宣布已并入母公司禾迈股份,从此光伏、储能业务共用“禾迈”品牌。储能子公司的关闭和回归潮趋势,愈发明显。敬畏行业,从来是站稳脚跟的第一步。2001年,大阪有了一家特殊的博物馆——企业家博物馆。大阪是日本创业氛围最浓、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城市,相当于中国的浙江。松下电器的松下新之助、夏普的早川德次、伊藤忠的伊藤中兵卫、野村证券的野村德七、三得利的鸟井信治郎、大金工业的山田晁……都是在大阪创业发家的。
日本企业家博物馆
这些企业家的名字,都被大阪企业家博物馆写在了墙上。但大阪企业家的名单,在1999年戛然而止。数字一直停留在:105位。人们渐渐明白,日本人丧失创业精神, 和支持措施和资金也没多大关系,而是产业发展到了饱和阶段了。2022年-2024年6月这两年半时间,市场公布的亿元级以上的重大储能电池项目179个,项目总投资预算超1.24万亿元,储能电池产能规划超2800GWh。而据InfoLink Consulting预测,2024年储能电芯产能达750GWh,而2024年全球储能电芯出货量约为266GWh。如今对行业盲目疯狂豪赌与博弈的激情,把中国储能产业推向新的无序和盲动,使如今的中国储能产业呈现出非线性的迷乱态势。
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这种泛滥的激情和冲动正在毁坏着储能并不富足的产业与改革积累。
一个产业的命运本质很残酷,它用最严苛的办法成就你,也给你一个最严苛的结局。
03
尾声
产业的故事只有开始,没有结尾。
一则天津市捷威动力工业有限公司(简称捷威动力)的《公司停工停产、员工放假及培训通知》震动业界。
“因为最近公司有一些战投可能要年底进来,所以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支出,采取了放假的处理方式。”
作为一家市场占有率曾经近乎前十锂电企业,在通知发出后,面对各路媒体咨询,都显示对方欠费停机无法接通。
大部分时候,产业是一种周期性现象。在同一个时代发展逻辑不变的情况下,产业低谷了一定会反弹,熊市久了一定会迎来牛市。
但如果产业阶段变了呢。
一个产业周期比人的寿命短,一个阶段过去了,属于这个阶段的人还活着。
这很残酷,也很常见。
希望每个储能人都熬过这个漫长的冬天。
来源-胡清雨 新能源产业家 2025年01月13日 08:59
用户16xxx08
贾跃亭是个十足骗子,不知道你们要向他学习什么
用户56xxx32
说到底还是老百姓没有钱 老百姓没有钱 生产出那么多产品 卖给谁 用脚趾头都能想出来的道理 …
月痕
都是奔补贴的,补贴一没就死翘翘了
爱国者3
每个人不一样,有些人被赞扬,有些人被唾弃!
此账号已注销
[哭笑不得][哭笑不得][哭笑不得]在充分竞争的年代,2/8定律永远都是正确的
1234567
搞什么都跟风骗钱,剩下一地鸡毛
牛一
补贴政策到期了[加油][加油][加油][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