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啃老”:成因、危害及纠治路径

大河网 2024-12-10 18:51:44

国家的未来在青年,民族的希望在青年。新时代是追梦者的时代,也是广大青少年成就梦想的时代。新时代的大学生享受着改革开放的辉煌成果,总体上锐意进取、昂扬向上、励志成才、挺膺担当,自信自立、创新自强的精神力量日益提升,志气、骨气、底气空前增强。另一方面,在部分大学生中,尚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令人担忧的“啃老”现象。这些“啃老”现象,不仅严重影响了大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和良性发展,而且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比较沉重的“包袱”与负担,更事关我们国家和民族的长治久安与前途命运。我们要直面现实、对症下药、综合施策、靶向纠治,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扎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更多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一、部分大学生“啃老”现象面面观

目前,不同形式的大学生“啃老”现象并非罕见。青年学生的“啃老”,也就是自己的经济社会生活始终需要父母的“输血”来维系,意味着这些大学生始终是个没有“断奶”的“巨婴”。

首先,一些大学生在读期间甚至是大学毕业以后相当长一个时段内,长期依赖家庭的经济支持生活,经济方面无法实现完全彻底的自给自足。他们可能因各种原因无法找到满意的工作,或者即使找到了正当的工作,工作收入也无法满足自身的生活需求,因此不得不依靠父母的资助来维持日常生活。其次,部分大学生在心理上也存在严重依赖家庭的情况。他们可能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和不安,缺乏足够自信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更倾向于选择逃避或依赖父母来解决。此外,一些大学生在生活方式上也表现出“啃老”的特征,他们可能沉迷于网络游戏、抖音等社交媒体等虚拟世界,漠视或者无视现实生活中的责任和义务,甚至恐惧学习或工作,导致长时期无法自食其力。最后,一些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也存在着些许偏差,他们可能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和舒适生活,缺乏独立自主的精神和家庭与社会的责任感,把“躺平”“躺赢”“啃老”视为理所当然的行为,甚至以此为荣。

二、部分大学生“啃老”现象的成因

“啃老”现象,一定意义上而言,就是指成年子女在经济上过度依赖父母,甚至不惜牺牲父母的生活品质来满足自身消费需求的一种非理性行为。这一现象的产生,有多重复杂而严峻的主客观原因,如学业荒废、技不如人、无法就业、房价居高不下、教育成本上升,等等。

首先,从家庭层面来看,部分家庭对子女的过度溺爱和无底线的保护,使得一些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独立性和责任感。这些家庭往往为子女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却忽视了对其精神层面的教育和引导。当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和生活挑战时,他们往往选择依赖家庭,而不是积极面对和勇敢解决问题。其次,教育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一些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这导致部分大学生在毕业后缺乏足够的竞争力,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从而不得不选择继续依赖家庭供给。此外,社会环境的变化和择业观的偏差也是导致大学生“啃老”问题的重要因素。随着高校的持续扩招、国际环境的剧烈变化和经济发展面临的较大压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一些大学生自视过高,片面追逐高薪资、片面追寻高职位、片面追求好待遇,对于艰、险、苦、累的基层岗位不屑一顾,这种不良心态使得他们在就业市场上难以找到自以为比较合适的工作。‌一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屡受打击,最终丧失了信心和动力,不得不选择放弃就业、回归家庭。从价值观层面来看,部分大学生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他们过于追求物质享受和舒适生活,缺乏奋斗精神和自我实现的能力,在面对就业和生活的挑战时,他们往往选择逃避,进而依赖父母生活。

三、大学生“啃老”现象的危害

大学生“啃老”现象虽然仅仅在部分群体中存在,但其严重危害性不可小视。

首先,对于个人而言,“啃老”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成长和独立。过度依赖父母的经济支持会导致他们缺乏自我发展的动力,无法形成独立的生活能力。这种依赖性会使他们在面对社会挑战时显得脆弱无力,难以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其次,“啃老”对家庭关系也产生了负面影响。长期依赖父母的大学生可能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造成家庭矛盾与冲突,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同时,他们缺乏责任感和独立性,可能无法承担家庭责任,导致家庭关系紧张甚至破裂。再者,从社会层面来看,大学生“啃老”加剧了社会人力资源的浪费。受过高等教育的宝贵人才未能充分发挥其能力与作用而是闲置在家中“啃老”,这无疑是对社会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此外,“啃老”现象还可能导致社会风气的恶化。如果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依赖父母而不是发愤图强、自力更生,那么社会成员的进取心和奋斗精神可能会因此而受到打击和毒化,这显然对社会的长远发展甚至会对我们国家的国际形象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部分大学生“啃老”现象的严重危害性,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这包括加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竞争性、独立性和正义感、责任感;完善就业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生活保障;同时,也要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形成积极健康的社会风气。

四、大学生“啃老”现象的矫治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先机,离不开一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专业化的科技人才队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新时代新征程中,大学生“啃老”现象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一大焦点问题。有效矫治“啃老”现象,需要我们对症下药、多管齐下、综合施策、靶向纠治。

其一,家庭教育需要转变。家长应摒弃过度溺爱和无原则保护的养育方式,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责任感,让孩子学会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要让孩子从小就明白,依赖他人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只有自强自立、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才能在社会大舞台中稳坐钓鱼台、任凭风浪起。

其二,学校教育需要改革。学校特别是高职院校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大力加强对学生进行包括心理素质、社会责任感、就业技能等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大力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大力加强“五金”——金专业、金教材、金课(课程)、金师(师资)、金地(实践基地)这些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的建设与发展,让学生尽早接触社会、了解职业,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努力实现产业、专业、就业三方良性联动。此外,学校还应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和生活态度。对于已经陷入“啃老”困境的大学生,学校和社会要及时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其三,劳动精神培育需要加强。青年强,则国家强。高校作为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重要基地,要大力加强大学生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创造精神培育。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实现伟大梦想的重要动力。在新时代,奋斗精神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高的价值,它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弘扬奋斗精神与矫正“啃老”现象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弘扬奋斗精神可以激发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责任感,促使人们主动承担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从而减少“啃老”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矫正“啃老”现象也有助于营造崇尚奋斗、尊重劳动的社会氛围,为弘扬奋斗精神提供有利的环境。一是要设置劳动教育课程。高校应将劳动精神培育纳入教学计划,扎实设置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这些课程可以涵盖劳动理论、劳动技能、劳动价值观等多个方面,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劳动的重大意义和社会价值。二是要开展实践活动。除了理论教学,高校还应组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如义务劳动、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劳动,感受劳动的快乐和劳动的成就,从而培养大学生的劳动精神和责任感。三是要融入校园文化。高校可以通过举办劳动文化节、劳动技能竞赛等活动,将劳动精神融入校园文化中。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激发他们的劳动热情。四是要加强师资建设。高校应加强对劳动教育师资的培养和引进,建立一支具备劳动教育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这些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推动劳动精神培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五是要完善评价机制。高校可以将学生的劳动表现和劳动精神培育成果纳入人才培养综合评价体系中,以此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六是要发挥榜样作用。高校可以邀请劳动模范、大国工匠、能工巧匠、优秀校友等来校分享他们的劳动经验和奋斗故事,让学生从他们身上感受到劳动的伟大和崇高,从而激发他们的劳动热情,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人才。

其四,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作用。党和人民政府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基础性工作来抓紧抓实抓好抓牢,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学生的引路人。党、政府和社会要加强对“啃老”现象的正确舆论引导,让全社会都能够清醒认识到“啃老”行为的极大破坏性与危害性。政府要加强相关政策与法治支持,鼓励企业想尽办法招聘大学毕业生,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与创业的机会与条件,特别是提供资金扶持、技术咨询等高质量的扶助与服务。

其五,需要大学生自身做出艰苦努力。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也要通过内因起作用。“革命理想高于天。”大学生要胸怀“国之大者”,让青春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绽放异彩。这是新时代青年学生肩负的重要使命和神圣责任,也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正确选择与根本途径。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大学生要具备高度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关注国家大事、关心国家发展、投身国家建设,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心血与汗水。大学生一是要深刻理解“国之大者”的内涵。这包括国家的发展道路、核心利益、发展目标、战略布局等。通过学习和思考,明确国家的发展方向和战略重点,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紧跟国家发展步伐。二是要掌握真才实学。无论是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社会服务还是国际交流等领域,大学生都可以凭借自己的专业素养与真才实学、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和专业优势为国家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三是要切实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创新创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核心竞争能力等,以能够更好地适应国家发展的需求,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

踔厉奋发正当时,笃行不怠勇争先。从全球范围来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大学生作为国家和民族未来的中坚力量,在这个重大关头究竟如何作为,将深刻影响到国家未来的命运与兴衰。我们要大力弘扬奋斗精神、有效矫正“啃老”现象,助力大学生用奔跑绘就更加出彩的人生、实现对美好生活与人生价值的追求,为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而努力奋斗!

[作者:赵增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博士后合作导师;程英杰、马玺涛,郑州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河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人百年伦理精神研究”(21&ZD030)、河南省哲社规划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跳出‘历史周期率’重要论述研究”(2022BDJ001)]

0 阅读:1
大河网

大河网

河南省首家重点新闻网站,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