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的元宵节,准备回家的孙家栋,发现食堂竟然有红烧肉,一时馋嘴的他,便决定去食堂吃碗红烧肉再回家,却没想到这碗红烧肉竟改变了他的一生。 1950年的东北,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校园里却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 元宵佳节,校园里的学子们大多已经收拾好行装,准备回家与亲人团聚。孙家栋也不例外,他打算去姐姐家吃一顿团圆饭。 当时的东北,百业待兴,物资匮乏,能吃上一顿像样的节日饭菜实属不易。而对于大学生来说,食堂里的伙食更是清淡单调。 就在孙家栋即将踏出校门的那一刻,食堂传来了一阵欢呼声。原来,学校食堂破天荒地准备了红烧肉。 在那个物资紧缺的年代,红烧肉对于普通学生来说是难得的美味。这让原本已经准备离校的孙家栋陷入了短暂的犹豫。 最终,美味的诱惑战胜了回家的念头。孙家栋转身走向了食堂。 正当同学们沉浸在难得的美食享受中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传来。学校主管带来了一个重要通知:空军部队正在学校进行人才招募。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的祖国急需各类人才,尤其是空军建设方面。这个消息让食堂里的气氛瞬间沸腾起来。 许多同学顾不上继续享用难得的红烧肉,纷纷放下碗筷奔向报名处。这其中就包括了孙家栋。 这次选拔的标准异常严格,不仅要求专业能力过硬,还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坚定的意志品质。而孙家栋凭借自己优秀的综合素质,成功地通过了层层选拔。 在部队严格的训练和学习中,孙家栋有着非凡的天赋和过人的勤奋。 新中国的建设日新月异,对航空人才的需求也越发迫切。1951年,因为表现优异,孙家栋被选送到苏联留学,前往当时世界最顶尖的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校深造。 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校是苏联最著名的航空院校之一,培养了无数航空领域的精英人才。这所学校的教学体系严格,考核标准极高。 在这里,孙家栋开始了系统的飞机制造技术学习。每天超过十小时的课程,大量的实验和设计作业,这些都没有让这位中国留学生退缩。 茹科夫斯基工程学校有一个独特的"明星榜"制度,只有全科满分的学生才能将照片贴上榜。而且每个学期保持满分,照片就会放大一倍并上移一格。 这个制度的设立目的是激励学生追求卓越,但能够连续多个学期保持全科满分的学生极其罕见。而孙家栋用实际行动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记录。 他的照片不断放大,不断上移,最终占据了"明星榜"的最高位置。这个来自中国的留学生,用实力证明了中国人的学习能力。 这份优秀的表现为他赢得了极具分量的"斯大林奖章"。这个奖项在当时的苏联,是学生能获得的最高荣誉。 获得这个奖项的人不仅可以获得丰厚的奖学金,还能享有许多优先选择的权利。苏联方面也向孙家栋抛出了橄榄枝,希望他能留在苏联发展。 然而,面对诱人的条件,孙家栋的选择却很坚定。他选择了回到祖国,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回国后,原本以为会在飞机制造领域施展才华,却被调往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当时的中国正在筹备导弹研制工作,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孙家栋优秀的专业背景和学习能力,让他成为了这个领域的重要人选。 就这样,他走上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开始了导弹研制的工作。 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他遇到了将影响他一生的重要人物——钱学森。这位"导弹之父"的出现,为孙家栋的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在导弹研制工作中,孙家栋与钱学森建立了深厚的工作情谊。两人携手在导弹研制领域深耕了整整十年,为中国的导弹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60年11月,中国第一枚近程导弹研制成功,这是孙家栋职业生涯的第一个重要里程碑。这个成就不仅证明了中国已经掌握了导弹技术,更为后来的航天事业奠定了基础。 1967年,中国空间技术科学院成立,标志着中国开始正式进军太空领域。此时年仅37岁的孙家栋,接受了一个全新的挑战——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设计师。 经过三年的艰苦奋斗,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这一刻,中国正式跨入了航天国家的行列。 从此,中国的航天事业开始了快速发展。一个个里程碑式的成就不断被创造:1999年"神州一号"试验船成功发射,2003年杨利伟乘"神州五号"飞向太空。 2007年,已届暮年的孙家栋又一次挑起重担,担任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总设计师。 随后的十几年里,中国航天事业不断突破:2020年"天问一号"开启火星探测,2022年中国空间站正式建成。这些成就,都凝聚着几代航天人的心血。 如今的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唯一一个能够独立建造太空站的国家。
中华神儿郎,国家柱石。
国家栋梁
这才是真正的明星,值得尊重